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善画兰花,可他的兰花无根无土,这是为什么呢? 郑思肖,原名郑少因,出生官宦人家,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可是因言语直切,触怒主和派官员而不受重用。公元1276年,南宋被元所灭。郑思肖便隐居苏州承天寺,在余下的人生中,终生不仕,不屈服于元朝的统治。不仅如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思肖”,寓意“思赵”;字“忆翁”,暗指不忘故国;号“所南”,意为只有南面才是自己的归所,誓不北面称臣。平时坐卧必面向南方,不和北人来往。 郑思肖原本与赵孟頫(fǔ)交往较多,两人经常一起谈诗作画,十分投缘。谁知后来,赵孟頫归顺了元朝还做了官,郑思肖气得指着他的鼻子大骂,然后坚决跟他绝交。后来赵孟頫上门找了他很多次,都被他拒而不见。 郑思肖善画花鸟,尤其是兰花。一日,有一位朋友拜访郑思肖,见他正面朝南画一枝兰花。兰花清秀脱俗,令友人赞叹不已,可是友人发现郑思肖画的兰花竟然无土无根,和之前的大不一样,于是指出来加以请教。郑思肖长叹一声说道:“国土已亡,亡国之人无家可归,亡国之兰也无土可长。纵使我为它画了根,又让它长在哪里呢?” 后来,他每每画兰,都无土无根,一时传为奇谈。 苏州的地方长官也听到了关于郑思肖的奇谈,知道他精于画兰,而且千金难求,于是起了贪婪的念头。他以赋税为理由,准备巧取豪夺,谁知郑思肖毫不理会。那地方长官自觉失了颜面,恼怒之下叫人将郑思肖关进牢里,恐吓他不作画的下场就是死。谁知郑思肖冷冷笑道:“要命一条,要画没有。” 地方长官无可奈何,只好把他给放了。 词人张炎听到此事后深为感动,很想得到郑思肖的一幅无根墨兰,但他听说郑思肖的墨兰画不轻易给人,因此张炎也不敢再有什么想法。然而,当有人把张炎的这个愿望告诉郑思肖时,郑思肖立即研墨展纸,为张炎浓笔泼墨,画下了几枝疏兰送给张炎。张炎也是不肯屈服当朝的爱国之士,郑思肖欣赏他能保持气节,于是慷慨以兰花相赠。 张炎得到兰花画后,反复地观赏赞叹。他感慨花如其人,于是写下了一首《清平乐》词: 清平乐南宋·张炎 三(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干。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词中写兰花生于深山,超脱红尘凡俗,只在月下留得几多清影,不肯将幽香飘到人间。张炎笔下的兰花已是一种高贵气节的象征,兰花坚守立场,宁愿孤芳自赏也不愿混入尘俗,是真正有节操有品格的。 张炎和郑思肖通过一幅兰花,达成了心灵上的理解和默契,共同以兰花自励,坚守自己内心的净土。在当时,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爱国之士,即使天幕低垂,黑暗无边无际,也还是会像兰花般昂首、坚韧地生长盛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