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按照辩证思维的逻辑,人们大多从现象入手、从个案入手,进而发现和总结规律,看到事物的本质。 然而真正的高手,却往往是“反者道之动”,常常会高屋建瓴,透过现象直奔主题,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由此,我以为,抓住本质看现象,当是学习的一个目标指向,更是实践和生活的重要依归。 前些日子,我一度沉迷在电视连续剧《天道》当中。其中的诸多经典台词,还时常萦绕在耳边,其中“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的一句台词更是令我神魂颠倒。因为在这句话里,我体悟到了抓住本质看现象的魔力所在。 这里的“神”,当然不是指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创造万物的有神论之上帝抑或佛祖,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创造万物的是什么?是道;道是什么?是自然法则,是自然规律,是事物与现象的本质。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道即是本质。 《千字文》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是谓道者;《周易·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谓道。显然这种道的神奇直指本质、直指法则、直指规律。所以才有了《道德经》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所道,即天、地、人等万物之运行规律了。所谓规律,不过是事物和现象所依存的本质所在,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按照佛家的语言体系则称之为因缘。事物的发展乃至生灭皆有其规律,对应佛家之宗旨“缘起性空”。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灭,是谓缘起;因缘生灭,故自性空。世间万法,性空即缘起,缘起即性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如其本来空性。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抓不住本质,谈何“如来”?! 在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为什么可以玩转一部“杀富济贫”的活剧,为什么他能够预言到事件发展的势头及结果?统观全剧你会发现,用冯世杰所言,丁元英跟他们根本不在一个思维层次上。冯世杰们被表面现象就蒙住了眼,根本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何谈抓住本质看现象了! 我总好打这样的比方:好比登泰山,你可以沿着登山盘路登上去,虽然欣赏到了沿途风景,但要想整体把握登山的路线,却往往做不到。假如你是乘坐无人机居高临下而观之,登山盘路一目了然,整体性也就全然把握在手了。抓住本质恐怕是一种“空中优势”吧? 其实,在日常学习中,虽然往往是从现象入手,由个别到一般。但是反过来解题的时候,所用到的公式、定理、方程等等,不都是抓住了相关的本质和规律,进而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吗?! |
|
来自: 专家视点 > 《AAAAA世事感念与体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