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正确解读之阳明提纲

 秦皮 2022-01-13

按照《伤寒论》阳明提纲,是以里症为主。虽然有一些病症为表症,但是张仲景的实际用以并不是为了体现表征,而是想通过表症来反应里症。

有些情况为阳明经病,张仲景的实际用意也不在经,阳明经症只是标在经,而根本在于胃。

太阴为开,阳明为阖。所以阳明一定是以阖病为主,不大便是阖,不小便也是阖也,不能食是阖,食难饱也是阖,初欲食反不能食也是阖。自汗盗汗,表开而里阖。反无汗,内外皆阖。

这些阖病,有的是以已经出现的某些症状确定,有的是以正常生理情况没有出现的症状确定,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提纲独以胃实为主。

胃实不仅仅指燥粪坚硬,这里的胃实,应该与下利为对应关系,下利是胃家不实。所以汗出病情缓解后,胃中不和,出现下利的情况,不能称为阳明病。如胃中虚,反而不下利的情况,便属于阳明病。

开始大便硬,而后大便溏泻、水谷不化的情况,即使因此而病死,只要没有出现下利,这也一定是阳明病。

阳明太阴,同为仓廪之官,但是所体现的功能却各有不同。

胃主要功能为纳入,所以阳明主实;脾主要功能是输出,所以太阴主利。同一胃病,分治如此,这是由于二经功能不同所决定的。

阳明为传化之府,应该更实更虚,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如果只实不虚,这是阳明病的根源。

胃实的范围比较广,有些不是阳明病,但阳明病大多从胃实上得来,所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总纲。

导致胃实的原因应该详细审查,有些情况是在未生病之前就有胃实症状,有些情况是在未生病之后才有胃实症状,有风寒外束、热不得越而实;有妄吐汗下、重亡津液而实;有从本经热盛而实;有从他经热盛转属而实。这里举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阳明病根在实,切记不要因此就认为胃实为可下之症。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表症的提纲。

所以胃中虚冷,也可以称为阳明病,原因就是其表症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所以里症对应的为阳明病。这里的表热,为内热发外所导致的,并不是因为中风伤寒所导致的。内热发于外,则表寒已散,所以不恶寒;里热闭结,所以反恶热。只因有胃家实的病根,即见身热自汗的外症、不恶寒反恶热的病情。

这里提到的病症只说明了病机发见之初,并不是即刻可下之症也,一定要出现谵语、潮热、烦躁、胀痛诸症兼见,才可下。

太阳总纲示人以正面,阳明总纲反示人以底板。其正面与太阳之表同,又当看出阳明之表与太阳不同。

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是阳明的桂枝症;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是阳明的麻黄症。“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说的就是这一个意思。

后人认为太阳已得此脉症,阳明就不应该有此脉症,所以才有了尚在太阳将入阳明的说法。这是不了解《伤寒论》这本书,很多情况是本条文不见,而在其他条文之中发见的,如“始虽恶寒与反无汗”等,就是本条文没有,而出现在其他条文之中。因为阳明表症本自汗出不恶寒,所以加“虽、反”等字样。

有本经没有提出症状,而通过排除他经发现病症的情况,如太阳病头项强痛、少阳病脉弦细。若头痛而项不强,脉大而不弦细,那就是阳明表症。

太阳行身之后,阳明行身之前,所受风寒,都在营卫之表。

太阳营卫有虚实,阳明营卫也有虚实。虚则桂枝,实则麻黄,是仲景治表邪的定局。

仲景的方子,因症而设,并不是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活用之法。后人妄自以方分经络,不仅仅是阳明不敢用这两个方子,即使太阳病也弃之久矣。

阳明之表有二∶有外邪初伤之表,有内热达外之表。外邪之表,只在一二日间,其症微恶寒汗出多,或无汗而喘。内热之表,在一二日后,其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表症因风寒外束的,仲景用麻、桂二汤以汗法治疗;表因内热外发的,仲景用栀豉汤,因其势而吐之。

后人认不出阳明表症,一二日既不敢用麻、桂,二三日后,又不知用栀豉。不识仲景治阳明之初法,所以废弃仲景之吐法,必待热深实极,始以白虎、承气投之,是养虎贻患。

六经伤寒,惟阳明最轻,以阳明为水谷之海,谷气足以胜邪气;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血气足以御寒气;阳明寓两阳合明之地,阳气足以御阴气。

阳明阴邪一日恶寒与太阳同,二日便不恶寒反恶热。所以《内经》说∶“二日阳明受之,”是因为阳明之症在二日见,并不是说阳明之病是太阳传过去的。

仲景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要知道阳明伤寒,在一日二日,即寒去热生,三日见阳明之大脉,则全无寒气,便是阳明病热,而不是重复前日伤寒之病。

始虽由于伤寒,今不得再称伤寒,以伤寒之剂治之矣。阳明之恶寒,二日自止,固与他经不同,其恶寒微,又不若太阳之甚。阳明在肌肉中蒸蒸发热,但热无寒,与太阳翕翕发热,寒束于皮毛之上者不同。阳明自汗,亦异于太阳中风之自汗。太阳虽自汗,而出之不利,有执持之意,故其状曰 ,阳明自汗,多有波澜摇动之状,故名曰。太阳之脉浮而紧者,热必不解;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太阳脉但浮者,必无汗;阳明脉但浮者,必盗汗出。二经表症表脉不同如此。

今伤寒书,以头痛分三阳,阳明之头痛在额,道理固然。然阳明主里,头痛并不是其本症。

《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以其脉连风府,故头项痛。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二日阳明受之,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

这是《内经》以头痛属太阳,不属阳明。

仲景有阳明头痛二条∶一曰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这里提到的头痛在二三日,而不在得病之一日,并且原因是因为呕咳,而不因为外邪导致的。

一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身热者,与承气汤。这里提到的头痛,反而出现在太阳病衰之时,而且原因是不大便,也就是《内经》所说的“胀而头痛,非因于风寒也”。阳明的中风、伤寒,不会累及头痛症,而在阳明的头痛,与太阳头痛有着明显的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