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 | 约翰尼斯·维米尔《代尔夫特风景》

 世界名画 2022-01-13

油画《代尔夫特风景(英语:View of Delft,荷兰语:Gezicht op Delft)》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约翰尼斯·的作品,是这位画家最受欢迎的画作之一。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可能是1659–1661年期间,而当时城市风景画并不常见。代尔夫特即是画家的出生地,这幅作品也是画家三幅著名代尔夫特风景画之一,其他两幅为《小街》和已遗失的《代尔夫特的房屋》。

画作名称:代尔夫特风景(View of Delft)

作者: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年份:1659–1661年

原作材质:板面油画(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96.5cm×115.7cm

馆藏处: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馆(Mauritshuis, The Hague)

在荷兰历史上,黄金时代(荷兰语:Gouden Eeuw)指的是约在公元17世纪时的荷兰。当时的贸易、科学与艺术等方面获得了全世界的赞扬,被视为荷兰的巅峰时期。1620年代,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开始大幅发展,到1672的灾难年开始渐渐衰落。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属于范围更广的巴洛克绘画,但是没有巴洛克画作应有的宏大和理想化特征,而更贴近于早期尼德兰画派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时代画作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风俗画的出现。

画家


约翰尼斯·(荷兰语:Johannes Vermee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又称扬·(Jan Vermeer),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他一生都在荷兰代尔夫特生活,有时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Vermeer van Delft)。

维米尔与伦勃朗经常一同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善于精细地描绘一个限定的空间,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

画作名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作者: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年份:约1665年

原作材质:板面油画(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44.5cm×39cm

馆藏处:海牙毛里茨之家博物馆(Mauritshuis, The Hague)

的作品展示了荷兰代尔夫特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曾经被人遗忘了近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中期,他的作品和成就才被世人认可。作品大多数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欢画女性的形像和活动。他的绘画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

△ 代尔夫特街道上的维米尔纪念牌,2012年7月18日拍摄

流传下来的作品为34幅或37幅(有3幅的归属存在争议),其代表作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倒牛奶的女仆》《小街》《代尔夫特风景》。

画作名称: 小街(The Little Street)

作者: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年份:1657–1658年

原作材质:板面油画(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54.3cm×44cm

馆藏处: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Amsterdam)

场景


这幅画描绘了代尔夫特风景。代尔夫特(荷兰语:Delft)是荷兰南荷兰省的一个城市,地处海牙和鹿特丹之间。由于拥有荷兰高等学府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研究机构荷兰应用科学研究所,代尔夫特也被称为知识之城。

△ 代尔夫特街景(从新教堂远瞰老教堂2015年8月6日拍摄

代尔夫特起源于一条名叫奥德代尔夫(荷兰语:Oude Delf,意为“古代排水闸”)的人工水道。Delf的动词“delven”,意思是挖掘。代尔夫特古代以堤防挡住北海,荷兰人挖掘出闸水道,用来排干沿海沼地,奥德代尔夫因此得名。后来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市集中心,大约相当于今天市中心市集广场的位置。代尔夫特是荷兰历史上获得城市权力比较早的城市之一。1246年,伯爵威廉二世授予其城市权利。在历史上代尔夫特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事故,1536年,市中心一场大火摧毁了大量的房屋。1654年,一个军火库爆炸将城市的一部分夷为平地。

△ 1654年大爆炸后的代尔夫特景色,Egbert van der Poel绘,1654年

代尔夫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的6个据点之一。也就是在那时中国的瓷器引入荷兰,并发展成了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陶。代尔夫特蓝陶(荷兰语:Delfts blauw,英语:Delft Blue)在16世纪后开始制造,因受中国青花瓷影响,颜色以青白花为主。

△ 收藏于普希金博物馆的代尔夫特陶罐

威廉亲王曾在此地短暂居住,并被刺死在如今位于市中心的亲王庭院的地方。当时王室所在地布雷达还在西班牙控制下,又因为他住在代尔夫特,于是市中心的新教堂被选作安息之地,此后王室成员去世后遗体都照例放入新教堂的地窖,代尔夫特因此和荷兰王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画面


技术分析表明,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仅用了有限的几种颜料,主要是铅白、赭石黄、群青和茜草红,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了代尔夫特独特的河岸风光。

△ 维米尔绘制这幅画的地点,2019年1月14日拍摄

这幅风景画是从代尔夫特东南部的高处绘制的,可能是席伊河(Schie)对面码头边的一所房子的楼上。画家回望西北的城市,画面中间是斯希丹门(Schiedam Gate),右边是鹿特丹门(Rotterdam Gate)和它的瓮城,斯希丹门后面长长的红顶建筑是当时著名的军械库。

△ 画面中建筑物说明

这是一个早晨的场景,画面右侧方向的太阳照亮了新教堂(画面中最右边的塔楼)。新教堂塔楼上没有画钟,说明这幅画在1660年新教堂的钟被更换之前绘制的。新教堂(荷兰语:Nieuwe Kerk)是代尔夫特的地标性建筑,坐落在代尔夫特市场广场,正对着代尔夫特市政厅。1584年,沉默者威廉被埋葬于此处的一座由亨德里克·德·凯泽(Hendrick de Keyser)与彼得·德·凯泽(Pieter de Keyser)设计的陵墓中。从那以后,奥兰治-拿骚家(House of Orange-Nassau)的成员便都葬于该教堂的皇家教堂地下室(royal crypt)中。最近葬于此的是2004年朱丽安娜女王及其丈夫贝恩哈德亲王。这座私人的皇室教堂地下室不对公众开放。

新教堂塔楼,2016年3月13日拍摄

画面中间的塔楼是鹦鹉(De Papegaey)啤酒厂的塔楼,这座塔楼后来被拆除了。

画面左侧的塔楼是老教堂的塔楼。老教堂(荷兰语:Oude Kerk)建于13世纪,教堂的塔高245英尺,塔身则比垂直面倾斜了2米。倾斜的塔是此教堂的一大特色。画家作画的时候,也许想不到这个老教堂是自己最终的安身之所。

 老教堂塔楼,2005年9月19日拍摄

画面中的建筑物依河而建,有的被笼罩在乌云的阴影之中,有的则受到阳光的照耀,呈现出明暗不同的色彩效果。空中的乌云表明刚刚经历了一场阵雨。

河面上微波粼粼,没有强烈的阳光,自然也不会有耀眼的反光,而是在云朵的遮蔽下,依次展现出建筑物的倒影。建筑物在水面上的倒影略显夸张,倒影显得比建筑物更大,如此设计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整体的协调性,同时也利用倒影的形状将河两岸的风景连接起来。

△ 鹿特丹门在水中的倒影更大

码头边停着几艘驳船,河岸边三三两两散步的人在寒暄,画家采用了一种艺术化的对比,原本应该热闹非凡的码头非常安静,只剩下优美的风景。人与风景对望,在心旷神怡的同时也会自感渺小。

△ 河岸边的人

在整个作品中,天空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建筑物与水面则凭借细腻精巧的绘画技术弥补了空间上的不足,进而成为了画面的焦点。

绘画技巧


没有人了解的技法,画家应该使用了当时不常见的暗箱(Camera Obscura)和反射镜,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从而创作了这幅画。

暗箱是一种光学仪器,可以把影像投在屏幕上。暗箱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已经出现。自15世纪开始,被艺术家用作绘画的辅助工具。光线通过暗箱的头,经过反光镜的反射,到达磨沙玻璃,并产生一个影像。把半透明的纸张放在玻璃上,即可勾画出景物的轮廓。

△ 十七世纪的暗箱

利用暗箱和反射镜作画的假设,是英国著名画家大卫·霍克尼在2001年首先提出,并经过美国发明家提姆·詹尼森(Tim Jenison)用更确实的理论、设备进行实验,阐述的作画用了许多类似照相机的光学设备,将广域的画面投射到画家面前,因此才能把正常距离下、肉眼看不见地毯线条精确描出。这一实验过程和明确的论证,都呈现在2013年的纪录片《提姆的》当中,提姆也在片中花了130天的时间成功重绘了的名画《音乐课》。但提姆的主张只是非常合理的推论,现在仍有争议。

△ 油画《音乐课》,维米尔绘,约1662-1665年

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列文虎克是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可能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荷兰语:Antonie Philips van Leeuwenhoek,1632年10月24日-1723年8月26日)是一位荷兰贸易商与科学家,有光学显微镜与微生物学之父的称号。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改进了显微镜以及微生物学的建立。艺术史研究者一般认为的名画《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中的人物可能是列文虎克。

△ 油画《地理学家维米尔1669

对画面非常讲究,透过暗箱的技巧,不论是画面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但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人们并没有把绘画当成一种艺术,而只是一种手工艺,一种谋生技能而已。的画作通常要花很长时间,基本上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称精品。

画作流传


油画《代尔夫特风景》这幅画创作之后可能被彼得·范·瑞文买下来。彼得·克莱兹·范·瑞文(Pieter Claesz. van Ruijven,1624年-1674年8月7日),是约翰尼斯·在艺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的赞助人。

彼得·范·瑞文去世后,他的女儿Magdalena继承了这幅画。1680年,Magdalena与迪修斯结婚,新郎雅各布·亚伯拉罕斯·迪修斯(Jacob Abrahamsz. Dissius,1653年11月23日施洗-1695年10月14日葬礼)是一位荷兰印刷师,他先后收藏了21幅的作品,包括《挤奶女工》《年轻女子肖像》《睡着的女孩》《拿着天平的女人》和《音乐课》等等。迪修斯去世的次年(1696年),他的这些藏品在阿姆斯特丹被拍卖。

这幅画于1822年被拍卖,并以2900荷兰盾的价格成交,成为了海牙毛里茨住宅的新荷兰皇家绘画收藏。

△ 油画《海牙的毛里茨住宅》,巴托洛梅乌斯·约翰尼斯·范·霍夫绘,1825年

1822年,毛里茨住宅对公众开放。之后,这幅画始终在毛里茨之家博物馆收藏。毛里茨之家博物馆(荷兰语:Mauritshuis),又译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是位于荷兰海牙的一座建于17世纪的荷兰古典主义代表性住宅建筑的名称,也是该流派建筑的开山之作。起初该建筑是拿骚-锡根亲王约翰·毛里茨(Johan Maurits)托建并居住的住宅,该住宅以其姓“毛里茨”(Maurits)命名。该住宅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如今的博物馆拥有规模庞大的艺术收藏,包括荷兰油画家扬·维米尔、伦勃朗、扬·斯特恩、保卢斯·波特和弗兰斯·哈尔斯的油画,以及德国油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的作品。该美术馆与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和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并称荷兰的三大美术馆。

△ 毛里茨之家博物馆外观,2009年7月10日拍摄

影响力


普鲁斯特十分欣赏这幅《代尔夫特风景》,并在其著作《追忆似水年华》中专门提及:“在我第一次于海牙见到《代尔夫特风景》时,我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画作”。马塞尔·普鲁士(Marcel Pro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国意识流作家,最主要的作品为《追忆似水年华》,该书于1913年至1927年出版。许多作家及文学评论家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2011年荷兰皇家铸币厂特别发行印有这幅画作的金、银纪念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