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三星堆】都城规划 “象天法地”‖老毅

 方志四川 2022-01-14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都城规划 “象天法地”
老 毅
前1000年左右。三星堆第二大期的古城,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区西北约7公里的鸭子河畔,行政区跨南兴镇、三星镇,南距成都市区40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0°5938”、东经104°11’58
北依鸭子河,南跨马牧河。城址呈被河流分割为南、北两区的跨河分布形态。大城,南北长1800-1900米、东西宽800-2000米,城址形态,呈北窄南宽、东短西长的梯形。
先有小城,再做另外几个小城。在商代早期,三星堆已建立起3.6平方公里城内面积、6平方公里遗址面积的巨大城市,几可与中原几大都城抗衡。到商代后期,发展到12平方公里,除殷墟之外,堪称东亚巨城。

位于尼罗柯三角洲西部边缘抄漠地区的梅里姆达遗址,年代与三星堆文明相当,面积0.18平方公里:古埃及前王朝希拉康坡里遗址,与三星堆一样,由一个中心城市与附属乡村组成,面积0.6平方公里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及乌鲁克古城,传说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始祖亚伯拉罕的故乡,吉城面积接近1平方公里。
东西长5000-6000米,南边宽2000-3000米,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南部的“三星堆”、北部的“月亮湾”和“青关山”,以及城西的“仁胜村”等地点最为重要。

三星堆遗址可划分为早、中、晚3个大的时期,代表着3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大期,宝墩文化(前2500年—前1700年):第二大期,三星堆文化(前1700年一前1200年):第三大期,十二桥文化(战国时期)。除第三大期外,其余两大期都经历所属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城市规模只略小于郑州商城、但师商城,但比内城要大0.5平方公里。
城区还有中轴线。中轴线上主要分布有祭坛、寺庙以及宫殿等。
功能分区。宫殿区,西北小城:祭祀区,西南小城:墓葬区,大城西郊:作坊区,东北小城。
祭祀区,古蜀王国专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所。

8个祭祀坑,大致位于古城西南的祭祀区。一次礼制或是宗教改革,逐渐把人们的世俗空间和宗教空间,以马牧河把它们分隔开来。
马牧河和月亮湾城墙,又将古城大致布局成田字形。同时期中原城址,多由规划好的街道划分成“井”字形,借助自然水系,三星堆古城形成独特的“象天法地”城市规划。
城邑构成,跨河的大城、城内2-3座小城。两座小城,都位于穿城而过的河流北岸。三重城圈格局。第一,月亮湾小城,城圈内分布着大型建筑区、祭祀区、疑似手工业作坊区,类似宫城:第二,南界为三星堆城墙,普通居住区;第三,南界为南城墙,祭祀区,城圈以外有墓葬区。

并非一日之功,3种城墙墙体结构。单向堆土、双向主副城墙式、大平层式墙体。年代大概在商中晚期。3种不同的墙体结构,分别代表不同的修建年代。
壕沟宽30-35米,东西两端与马牧河河道相通。
大城周边的城墙与城壤、城内小城的城墙与城外的城壤、有城壤作用的河流,将都城内外各功能区分隔开来,须在城墙上开辟城门并在壤沟上搭建桥梁,才能沟通都城内外和内部各个区域。
城市的主要路径,勾画城市的脉络。
古城北面,紧邻古沱江上游的鸭子河,马牧河从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西城墙北段,有个“水门”。马牧河沿着西城墙外的西城嚎北上,过“水门”入城,沿着西北小城的南城墙,向东南流去,再穿越大城东城墙,流出城外。
城北面,宽阔而急的鸭子河。

月亮湾,北部西北小城的东城墙,城内突出于地表的土垅,与城南部的“三星映月堆”,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标。内城最重要的城门,门朝向东南,是三星堆城的主要出入口。
东北小城北城墙与西北小城北城墙,大致在同一直线上,南城墙却比西北小城向北收缩不少,显得狭窄,给人以南城墙在避让先前既有设施之感。
城市规模颇大。三星堆的城邑,位于一条大河南岸,域中央另有马牧洞横贯,将城内空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城邑的功能分区呈现河北为世俗区、润南为宗教区的空间格局。
贯穿全城南北的内城墙,将大城划分为东西两城,以分隔城内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的社群。
城市因而形成南、北上下城区,东、西并列双城的城市结构。

三星堆青关山遗址,北濒鸭子河,南临马牧河,最高的风水宝地,极为适合古人居住和生活。土台面积近5500平方米,厚约4米,整体由夯土、红烧土和文化层叠压堆积形成。
站在这里,整个古城尽收眼底。
青关山台地分布着大片红烧土、夯土,现存面积约16000平方米,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西周时期。
展示着古蜀国恢宏的建筑与隐秘的祭祀。
巨大的考古探方中,隐约可见一个长55米、宽15米的长方形建筑基址,建筑由6-8间房屋组成,沿中间廊道对称分布。墙基内外各有一排密集的土坑,总数近200个。支撑厘面出檐的“檐柱”,底部由红烧土垒砌,夹杂大量卵石。
继河南安阳泪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后,发现的第二大商代建筑基址。
洹北商城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号宫殿基址,东西长173米,南北宽约90米,“四”字形结构,由主殿、耳庑、廪台、南庑等部分构成,将中国四合院的历史追溯到商代。己发掘的4个封闭式台阶上木质踏步保存完好,每个台阶正对正室,两个正室祭奠坑用猪、狗、羊作祭品。
奠基时埋下,青关山下方也埋藏着多处破碎的玉璧、石璧、象牙。
玉璧、象牙曾在祭祀坑中屡有发现,古蜀国的祭祀重器,由此可以管窥青关山的尊贵地位。
由于发掘面积有限,青关山迄今只露出冰山一角。从奠基使用的玉壁、象牙来看,基址上曾有一座礼仪性建筑,可能是古蜀国的宗庙,被誉为继两个祭祀坑之后的最大考古发现。

都城规划“象天法地”,对成都城,乃至于秦汉帝国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金沙村遗址和战国时期的成都城,都是将城市规划在一条宽阔的河流岸边,却另有一条稍小的阿流,从西向东穿城而过,将都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城区。
秦国的都城咸阳在渭河北岸,也先后建有旧、新咸阳城。前者,秦奉公时营建的咸阳都域:后者,秦始皇仿效六国宫殿陆续增筑的宫殿区,还将咸阳城区扩展到渭河南岸,形成河流横贯大咸阳的都城格局。
秦始皇不断神化自己,将自己视为三皇五帝的升华,追求神仙方术和长生不老,故将原先古蜀国“象天法地”的都城规划,移植至咸阳,更强化了天而弱化了地,变“象天法地”为“象征天汉”。文献记载的成都“与咸阳同制”,秦咸阳的形态是端门囚达,以则紫宫,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攘,以法牵牛气产物。

(此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