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朱家:“万茂酱园”走出的人杰

 金色年华554 2022-01-14

文/孙海帆

(10)朱家:从“万茂酱园”走出的人杰

1843年11月,上海外滩被划入英租界,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商业化地区开埠。半个世纪过去,上海俨然已经有了现代城市的模样,黄浦江边高楼林立、洋行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可是,直到1920年前后,上海市区沟通邻省的道路还基本是“断头路”,也就是上海人只要一出城就踏上“弯弯的小路”,而即便是近郊的人要去上海也不是推着独轮车就是手提肩扛,往往从黎明走到天黑,才能看见上海的灯光。

文章图片1

太仓浏河古镇

这让100多年前就明白“要致富,先修路”的上海周边地区的有识之士很着急,这其中就包括江苏太仓国学大家、工学先驱唐文治的表侄朱恺俦(朱增元),《唐文治年鉴》中有唐文治数次从无锡回太仓都住在朱恺俦家的记录,这说明唐文治与朱恺俦确为堂叔侄关系,但是,由于手头资料所限,他们这种关系的具体线索却未能找到,只好先按下不表,待日后发现补充,这里先说说朱恺俦。

文章图片2

朱恺俦(朱增元)

如今做生意的人很多,生意做得大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接班,即便是将他们送去国外读书,目的还是回来传承家族的财富。可在100年前,朱恺俦的爷爷和父亲却希望自己这个毕业于上海中日医学院的长孙长子能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不必局限在自己的生意中。

朱恺俦没有让家人失望,当然也为家族争得了更大的荣光。

朱家是开酱园的,卖咸、甜辣酱、酱菜、黄酒、白酒、酱油、豆油、菜油,酱园位于太仓浏河镇,商号叫“万茂酱园”。“万茂酱园”不是个小作坊,120年前,它就在上海、昆山、吴淞等地开了上百家“连锁店”,创始人朱湘舟被称为“江南酱菜大王”。

文章图片3

朱氏家族在浏河的合影

和上海外滩正在勃兴的“外贸”不同,有着“江尾海头”之称的太仓浏河镇(现浏家港)自明代起就逐渐成为各地商客云集之地,因此有“六国码头”和“小上海”的美誉。所以在上海开埠之前,这里已经是酒肆茶楼、饭店钱庄、各种商号及戏台文娱一应俱全之地,而和万茂酱园一样,镇上的聚兴馆、延寿堂、邵合盛等商家以及所有在太仓的民族商业老板,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能有便利的通道将相距不过40多公里的太仓和上海连接起来,以便让“小上海”能真正融入“大上海商圈”,这显然对当地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大有益处的。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第一条沟通邻省的公路、中国商办交通公用事业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而且至今还川流不息的公路“沪太路”(上海至太仓)的修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20年5月5日,为筹筑这条道路而设立的沪太长途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董事长是以创办人身份向交通部呈准立案的当时的南洋公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唐文治,于是,唐文治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等诸多第一之上又增加了一个“第一”,他是上海第一家长途汽车公司的董事长,而经理就是朱恺俦。

文章图片4

沪太路老照片

在此之前,从太仓去上海需先坐独轮车到嘉定,再搭小火轮到南翔,之后转乘开通不过数年的沪宁线到上海北站,虽说比没火车之前快了3小时左右,可还是“路漫漫其修远”,于是,到了1922年3月23日沪太路全线通车之时,这37.25公里的沿线商家和百姓的欣喜程度,可比前不久赣深铁路通车时的粤赣人民“狂喜”的太多了,不过,论造福一方的功德,修建沪太路却基本“没政府啥事”,完全应该记在以唐文治、洪伯言、朱恺俦、项惠卿等为代表的太仓地方精的功劳簿上。

清末明初,国弱政乱,太仓一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且财力雄厚的绅商和民族资本家,秉承乐善好施的美德,见利不忘义,在太仓地方自治事务和慈善事业上做了不少贡献,而朱恺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其实朱恺俦本人长期生活在上海,但他看见太仓落后的境况便积极投身到家乡的慈善事业之中。他在太仓、吴淞、上海创办或帮助创办过女校;1932年“一二八”日军在浏河登陆并轰炸太仓城,他与唐文治、项惠卿等设立同乡救济会解救同乡难友;太仓临长江有长达41公里的海塘,朱恺俦奉县长令发动民工、在秋汛大潮前抢修海滩,确保平安,为此获县长题“海隅砥柱”横匾,此外,朱恺俦还是建于1947年的太仓公医院的董事长。

文章图片5

县长给朱恺俦题写的横匾

不仅如此,朱恺俦还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民国1933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他亲自组织沪太公司的车辆,冒着危险运送抗日军队到前线,还被推选为“上海市抗日后援会”交通组组长,沪太公司和锡沪公司(沪太公路之后由朱恺俦主导修建的公路运营公司)的车辆也在他的调派下投入军运工作。

朱恺俦此后在国民政府交通部门任职,在大后方仍以自己筑路的经验为西南地区“天鉴变通途”努力,他担任过交通部渝筑段的段长,负责重庆到贵阳的路段修建和维修事务,不过与此同时,他自己的沪太公司却被迫停业。

文章图片6

朱恺俦负责的重庆到贵阳的公路

抗战胜利后朱恺俦以“国民党接受大员”的身份回到上海,但却两袖清风,不为利益所动,不久辞去一切公职,致力于沪太公司复业,任该公司总经理。上海解放后,他把沪太、锡沪两公司的全部资料、设备和车辆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1952年6月,此时已71岁的朱恺俦报经苏南人民行政公署交通处批准,沪太公司歇业。可是,“三反五反”及“镇反”开始后,朱恺俦却被拘捕,释放后任上海普陀区政协委员。1962年,江苏民营公路的先驱、太仓公益慈善事业的开拓者、在苏锡沪地区很有口碑的朱恺俦去世,享年80岁。

“万茂酱园”是个“大企业”,朱家的子弟中有很多人都有过在酱园帮手的经历,有的也很早就表现出继承祖业的天资,可一旦他自己有要走出去的愿望,朱家长辈都不会阻拦,甚至还非常支持,比朱增元小18岁的堂弟朱增祥就是这样。

文章图片7

朱增祥

朱增祥生于1900年,15岁就是酱园中的“生意神童”,他腿脚勤快、算账精准,可就是这么一位难得的家族产业“继承人才”,却被开明的长辈们选中去“深造”,而且还是去法国深造,于是,在朱恺俦他们忙着修沪太路的时候,19岁的朱增祥于1919年在太仓浏河“郑和下西洋”的起锚点登船,一个月之后到达法国,在法国木兰公学学习三个月法文后进入圣德大学习,期间他去里昂汽车厂勤工俭学,认识了两位同学,一位叫周恩来,另一位叫邓小平。

1923年,朱增祥1923年进入比利时劳工大学,并由刘伯坚、聂荣臻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法国进工业专科学校学习。1926年9月由组织动员到莫斯科东方大学,成为第八批留苏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兵学校学习军事知识,被分配担任教员及翻译等工作。曾担任莫斯科列宁学院中国工人班教授,东方大学联共(布)党史助教。1932年回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在上海地下党中央组织部及互济会工作,在此期间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受尽折磨但未有变节,被释放后却和党组织失去联系,因此脱党。

文章图片8

朱增祥(后排左五)在中共旅欧支部与周恩来(前排左四)邓小平(后排左七)、聂荣臻(前排左一)等合影

抗战时期,朱增祥出任西南运输处下属海防办主任,在重庆大后方参与抗战。朱增祥女儿朱若兰回忆说:“我爸就是西南运输处处长,那么因为他会法文,就是一直驻扎在海防,所以跟我母亲认识也是在海防认识的,后来是回上海来结婚。那么当时他权力还是蛮大的,所有的抗战物资,都是从海防上陆的,由滇越公路运到昆明,然后往内陆运输。这段时候,他还坚持把这个物资,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去运输,很多人行贿他从来不要。所以我妈妈有一句话,称我父亲拿着金饭碗在要饭。就是靠那点工资过日子,从来行贿都是不收的,因为这是抗日的物资。”

1949年后,朱增祥在上海私立法政学院工作,担任政治教授,在此期间加入了九三学社。1950年10月调入北京,任国家重工业部工程师,期间先后在北京九三学社总社担任学习委员、北京卫生部支社担任学习干事。1956年9月调任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实习工厂主任,1957年负责筹建九三学社洛阳直属小组并担任召集人。同年8月在反右斗争中被划为右派,9月被下放至洛阳机床厂,担任技术员。1978年3月参加筹备机床厂电子班,后筹备“721”工大并担任该校校长。1978年平反,1980年退休并返回上海。在上海期间坚持参加九三活动,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市委10-11届顾问。1997年10月从“万茂酱园”投入时代大潮中奋力拼搏一生的朱增祥去世,享年97岁。

朱增祥还有位长他8岁的族兄,是朱恺俦的叔叔朱大堃的儿子,他生于1892年,但是他却比朱增祥多活了7年,他就是于104岁谢世的中国著名百岁画家朱屺瞻。

文章图片9

朱屺瞻

朱屺瞻本名朱增均,本是父辈中期望沿袭祖业经商守业的重要人选,可是他却走上了一条漫长而精彩的艺术人生道路。朱屺瞻8岁开始学画,在中国文人画正处在高峰时期的江浙一带,朱屺瞻无论是观画、品鉴还是学画,都在大师的“丹青世界”之中耳濡目染,而且更有表叔唐文治的亲自教导,朱屺瞻在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习时,校监(校长)唐文治就告诫之:“习字作画,点划皆着力,切记浮滑。”有此等地利人和之环境,热爱且努力的朱屺瞻成为美术大家只是时间问题了。

朱屺瞻在100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历史上入党时年龄最大的新党员,朱屺瞻于1996年去世,享年104岁,他的介绍上是这样写的:朱屺瞻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

朱屺瞻作品

在美术界,人们通常把生活在上海地区且在绘画上具有江南气韵的画家群体称之为“海派画家”,由于云集一处,所以海派画家之间多有来往,他们或为师徒、或为画友、或为亲朋,互相学习、交流、欣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还共同代表画界为民族利益作出贡献,毫无疑问,作为沪上百年绘画史的见证人,这里少不了海派画家朱屺瞻的身影。

1931年时,朱屺瞻介绍了一位小他18岁的23岁绘画青年陆抑非到他正在任教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助教。而陆抑非也是朱屺瞻的远亲,连接他们之间亲情的纽带是当时上海中西大药房总经理周邦俊,他是当时全上海的名媛都每天使用的“明星花露水”的调配和创始人,因为此,“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也沿着沪太路进入大上海,开始寻找更多的拼图碎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1、冯梅椿、张兆熊《中国首条商办公路——沪太路》

2、宋祖荫《烽火朱氏三兄弟》

3、《追忆首任主委,传承九三精神——缅怀九三学社先烈朱曾祥先生》

4、朱雯《地方精英与民国太仓地方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