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2)

 读书和做人 2022-01-14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一讲 共勉篇

《论语》是可以学来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养,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共勉”放在第一讲,“勉”是勉励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一起来实践《论语》。

【共勉】【成人】【品评】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犹言“完人”。

臧武仲,鲁国大夫,即臧孙纥,武是谥,仲是行,纥是名。官司寇。智慧高深,知识渊博,在当时的贵族中有“圣人”之称。

公绰,即上一篇的孟公绰,他是个清心寡欲的人。

卞庄子,鲁国卞邑的大夫,以勇敢闻名于诸侯。有勇略、有决断,敢于牺牲。卞庄刺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冉求,擅长政事,多才多艺。

孔子说,有这四方面打底,再加上礼乐的修养,就可以算“成人”。

质:智、不欲、勇、艺;文:礼、乐。

朱子曰:“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

子路喜欢顶嘴抬杠,他以“今之成人”修正孔子提出的标准,一是见利思义,这是“不欲”;二是见危授命,这可以算作勇;三是久要(困顿)不忘平生之言,是说虽处困境而不忘初心,不改其志,恪守诺言。没有“智”“艺”,也没有“礼乐”。

【共勉】【君子】【言行】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言语。

笃,诚实可信。

与,赞许。

对言语笃实的人应该赞许。但是还要进一步判断,看他是真君子还是表面上装得老实?

【共勉】【君子】【言行】【礼乐】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名称、名分。阙:通“缺”,存疑。苟:马虎、勉强。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君主等着您去帮他治理国家,你就任以后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呀?”孔子说:“当然是先得正名分呀!”

子路快人快语,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就怎么说:“您真是这么想的吗?那也太迂腐了吧?干吗非得正名分,弄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呢?”

老师要不怎么是你的老师,你不理解老师很正常,你可以放低姿态请老师给你细细讲解呀,但你公然质疑老师不就是找骂吗?!

孔子大怒,指着子路就骂:“你真是太放肆、太无礼了!君子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会采取保留态度,而不是乱下评论。”

下面的话是孔子的施政纲领,强调礼乐刑罚必以正名为前提。

如果名分不正,那么就不能以理服人;如果不能以理服人,事情就不能办成功;如果事情办不成功,礼乐教化就不可能顺利推行;如果礼乐不能推行,那么刑罚就可能出现偏差;如果刑罚做不到公正,老百姓们就会不知所措。

如果没有名分,你算老几?我凭什么听你的指挥?!说,谁不会说,只有名人说出来的话才可以称之为名言。只有皇帝说出来的话才可以称之为金口玉言。

言不顺,就是不能有效沟通。如果不能有效沟通,政令不出办公室,那么事情肯定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温暖解决不了,谁来听你谈什么礼乐教化。

礼乐就是古时候的规矩,做人做事原则性的条条框框。如果礼乐意识得不到推广,不能让大家都了解,刑罚全凭长官断夺,那么就不是法治,不是礼治,而是人治。而人治难免夹带人情,同一件事,官长A说对,官长B却说错,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众就蒙了。

所以君子要想发号施令,必须先有合适的名分;要想政策得以推行,号令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来不得半点马虎,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都要符合既定的规则。我对我所说的话负责,我所说的话都是有根有据,不是随便张口胡说的。

言之可行,是说言的内容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言之有物,不说废话、虚话、空话。

名之可言,是说名正,有可言之名。你的名赋予了你言的权力,可以去说这些话,可以去颁布这些命令。你是一把手,说了算。

不是虚名,不是空位,不是“齐天大圣”,而是有实实在在职权的名,可以发号施令。

你子路,作为一个学生,不理解我的意思很正常,但你竟然敢质疑我,大放阙词,岂是君子所为?!

【共勉】【君子】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请教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无忧无虑、不知畏惧。”司马牛犟筋头,他反推:“无忧无虑、不知畏惧就是君子了吗?”

孔子还是不接他的茬,顺着自己的话说:“君子反躬自省,问心无愧,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君子可以做到不忧不惧,但是能做到不忧不惧的未必就是君子。

君子坦荡荡,一贯按道义做事。不用忧惧明天会遇到了什么事,遇到了该怎么办,能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按道义办,按章程办,做事在人,成事在天。

【共勉】【君子】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刚刚讲过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就“忧”,可见他的修养还远远不够。

司马牛是有兄弟的,巢、魋、子欣和子车。司马桓魋作乱时,其他三人都参加了,司马牛不认他们是兄弟。

但有时候他又不免感叹,别人都有兄弟,相亲相敬,互帮互助,唯独自己没有。

子夏,姓卜名商。他说“商闻”就是“我听说”的意思。

子夏说:“我听老师讲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要行君子之道,怎么会担忧没有兄弟呢?”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是我们作不了主的。但是,我们可以力行君子,只要能做到独处时敬而无失,和人一起时恭而有礼,你待别人如兄弟,别人亦待你如兄弟。

司马牛慨叹的是亲兄弟,子夏偷换概念说的是道义上的兄弟,亲如兄弟的兄弟。

【共勉】【士】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诸葛亮说过“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和“达”连用在一起。其实这两个字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闻”是有名望,可以理解为徒有虚名;“达”是通达,可以理解为实至名归。

下人:对人谦恭有礼。

子张求教于孔子:“士人,也就是读书人,怎么做或做到什么样就可以称之为'达’了?”

孔子反问:“你所谓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或者以事诸侯而扬名天下,或者以事卿大夫有一定名望。”

孔子给他指出来:“你说的是'闻’,而不是'达’。'达’是本性正直善良,为人行事干练讲究,善于察言观色,说话办事谦卑。这样的人,无论'在邦’'在家’都会'达’。'闻’是属于大奸似忠一类,满嘴仁义道德,喜欢到处标榜自己,徒有虚名,实际作为却恰恰相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以为是,缺少反省。这样的人,会造势,名望是有,但并不是'达’。”

质直而好义,也就是主忠信、徙义。

居之不疑,是自以为是的意思。

【共勉】【士】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士”的本义是男人和武士,春秋以来,逐渐演变成不论出身,以读书习礼取仕,偏重文学方面的士,也就是后世的读书人。

君子重德,士重才。子贡问怎么做才能算是士,达到士的标准?孔子讲了三条:一是知荣知耻,注重名声,士可杀不可辱也。出使各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可以算作是士。也不一定非得是出使外国,而是说领导交办的事情能办好,有这个能力。

二是在宗族乡党中有孝悌之名,这也可以算作是士。以前的宗族乡党是人主要的活动区,所以宗族乡党对人的评价是比较客观而准确的;而现在人的主要活动区是学校、单位或公司,所以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来源是他的同学、同事和朋友。

硁硁:固执的样子。

三是讲信用。言而有信、善始善终都是好的,但一挂上“必”字,不知变通就落了下乘,但勉强也能算得上是士。

子贡最后又问现在从政的这些人称不称得上“士”?孔子说你怎么能问出这样没水平的问题呀,他们都是些斗筲之人,器量狭小,哪里得上“士”啊!

“斗”是斗勺形的量器,可容10升。

“筲”shao,1声,可容5升。

“斗筲”,比喻气是狭小的人。

【共勉】【士】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愢愢,兄弟怡怡。”

子贡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但是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子贡是适合当外交官,所以孔子跟他讲的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子路脾气不好,所以孔子跟他讲的都是搞好关系。

切切愢愢(si,1声):切磋勉励,是形容朋友之间的关系,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怡怡,是和睦高兴的意思,用来形容兄弟之间血浓于水。

孔子对子路说,先和朋友、兄弟搞好关系,才能称得上“士”。朋友之间勉励督促,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共勉】【士】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同于“君子”,士主攻才,君子主攻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士有了才,就要售卖自己,就要出去找工作,就像孔子自己一样周游列国推销自己,而不能待在家里,留恋温柔乡和安逸的生活。

【共勉】【君子】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9.29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修养有三个方面,可惜我做不到:仁慈而无忧无虑,智慧而没有迷惑,勇敢而无所畏惧。子贡说:“老师说的正是您自己吧!”

【共勉】【君子】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敬:严肃谨慎。

这里,子路问孔子,三问三答,是讲做人的三种境界,一层比一层高。“以”后面是“修己”的目的。

第一层,子路问孔子,怎么做才合乎君子的标准?孔子答,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心存敬畏,就是君子。

第二层,子路问,如此就可以了吗?孔子答,更高的要求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做到帮助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君子,但已经超出了一般君子的范畴,达到了仁人的层次。

第三层,子路又问,如此就可以了吗?孔子答,更高的要求是,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够帮助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但这件事,就连尧、舜都头疼。这个层次,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人,指的是上流人士。

众,或百姓,指的是下层大众。

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知毕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