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展细读 | 最后十天,再看一眼展览的精致细节吧(文末附抽奖)

 刘JOY 2022-01-15

图片


距离“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结束只剩下十天时间,但是关于此次展览,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发掘。噩国历史未载于史册,长久以来不为人知。不过,通过近几年在湖北随州羊子山以及河南南阳夏饷铺的考古发掘,这段被历史长河吞噬了3000年的噩国历史似乎重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西周早期,噩国与曾国并立汉东,大致位于今随州一带,此时的噩国青铜器纹样奇特、造型精美、工艺高超、独树一帜;西周中晚期,噩国与周王室联姻,辉煌一时;但在西周晚期,噩侯驭方时期却联合东夷、南淮夷叛周,招致诛灭;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噩国转移到了今南阳一带,但这一时期噩国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相比西周早期缺乏连续性。大体而言,噩国是一个位于汉水、淮水之间(即今天河南、湖北两省交界一带)的古代诸侯国。

图片

· “汉淮传奇”策展意图 ·

那么,为什么要来参观“汉淮传奇”展览?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收获?

或者换一个表述方式,上海博物馆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展览?

我们希望通过展示,不仅能够让观众从艺术、美学上得到享受,也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些文物了解背后的故事。

一方面,通过展品能够了解当时的工艺美学,这是一种审美上的享受。此次展出的几件具有典型噩国“神面纹”的器物,跟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在造型上、铸造工艺上都有独特之处,值得品味细看。

图片

另一方面,噩国在文献记载中比较少,很多人对它的历史都不太了解。但“噩”字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现在把湖北称为“鄂”,这个“鄂”与噩国的“噩”是不是一致的?当然关于这个问题还有讨论的空间。但通过这个展览,仍能够复原出西周时期某一个封国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西周晚期的噩侯驭方,早年曾与周王交好,并曾得到过与周王的赏赐;但后来,他却因为反叛,被周王诛灭。

图片
图片

讲述了西周晚期噩国兴衰的噩侯驭方鼎与禹鼎

通过展览,相信观众会发现其背后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同时也能够通过展览了解当时的国家制度,以及当时国家和封国之间的关系。让观众从展览里品味到这些历史背景,这正是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最大的意图。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何尝不也是参观展览的最大收获呢?

——陈杰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考古学者

 · 意义特别的展品 

弯曲的眉目,上扬的嘴角;光怪陆离的诡谲风格,五彩斑斓的瑰丽锈色……

噩国青铜器上独有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在前期推出的6篇“特展细读”文章中已经和大家做了分享,尤其在《特展细读|看!噩国青铜器上的13张面孔》中, 13位参与“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的上海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为观众带来了13种观看“神面纹”器物的独特视角,对应着噩侯方罍各个角度上那13张注视着世人的“神面”。其实,除了在那篇文章中重点提到的“噩侯方罍”和“兽面纹卣”两件展品外,展览中还有许多特别、且值得细赏的噩国青铜器——

噩侯方罍、兽面纹尊、兽面纹卣(一对),这四件青铜器具有“神面纹”的典型西周早期噩国青铜器,其铅同位素含量也与其他噩国青铜器不一样,具有高放射性。这种含量主要存在于殷墟二期到三期,到殷墟四期就不常见了,到西周时期更少。但是这四件西周时期的噩国青铜器却含有高放射性的铅。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单纯从分析数据来看,器物的年代就应该往前提到商代。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带有西周的“噩侯”铭文。那么,这四件器物就可能是使用了早期的一些铜料,或者是融化了早期器物重新铸造而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图片

兽面纹尊、兽面纹卣一组/西周早期

2007年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廉海萍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古代青铜工艺研究者

建议观众们可以多关注此次展览中青铜器的铭文。一般来说,大多数展览不太搭配铭文拓片,且铭文对观众来说比较难懂。但是在我们此次的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对照着铭文拓片,更直观地观察青铜器上铭文字体、字形的变化。

在铭文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趣的文字现象——有些字是正写,有些则反写,整篇铭文的字形可能是正反组合的。比如,展览第一部分这两件相邻的鼎当中:左侧的这一件,铭文第二、三字反书;右侧这一件,仅“侯”字为正书,余皆反书,且“噩”字还进行了简化。这是因为古代字体不像现在一样规范,它的偏旁可以挪动,因此写在左边或右边都没关系。今天的汉字中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说“群”和“羣”就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意观察“噩侯”在两处铭文中不同的写法

两件噩侯鼎与其内壁的铭文/西周早期

2007年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在铭文上,有时还隐藏着一些历史信息。展览第三部分有一件噩侯壶,上面的铭文写到“噩侯作孟姬媵壶”。媵器是古代专为嫁女而作的礼器。根据当时女子称姓的习惯来看,噩侯壶的主人“孟姬”应当姓“姬”。由此,部分学者认为这件壶是噩侯为自己女儿所做,因此西周晚期后的噩国应当为“姬”姓;也有学者坚持认为,这件壶是噩侯给异姓陪嫁女子所做的壶,这位女子姓“姬”与噩侯的姓氏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西周晚期南阳的噩侯仍为姞姓。虽然对此尚有争议,但这个看上去很素朴、铭文也很一般的壶,对解开噩国之谜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

噩侯壶/春秋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9号墓出土

在铭文上,还可能发现工匠在制造中的疏忽。比如,展览第三部分的这件噩伯鼎,如果仔细观察其偏向右侧的铭文,便可以发现铭文是整个上下颠倒的,也许工匠在放置铭文范时,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

图片
图片

噩伯鼎及其内壁上下颠倒的铭文/春秋早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6号墓出土

——韦心滢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展览策展人

本次展览第三部分有个香炉盖,大家在展厅中可以注意一下。在以往的考古报告里,没有照片,只有它的线图,而这次可以近距离观看到这件香炉盖的“真身”。它的造型和汉代博山炉类似,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香炉。这一中国香炉早期的标本,对于研究中国熏香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惜的是,这个墓葬遭到过盗墓分子的破坏,目前只能看到这件香炉的器盖,至于器身到底是什么状况,遗憾地变成了一个谜团。

图片

人物山水动物纹博山炉/汉

上海博物馆藏

图片

熏炉盖/西周晚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6号墓出土

——马今洪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

制作青铜器时,是存在一种金属芯撑技术的(俗称“垫片”)。在内、外范合起来的时候,要形成一个空腔,此时中间要用垫片来支撑。一般来说,垫片的厚度也就是器壁的厚度。垫片贴合在内外范之间,在铸造时金属液会把它包裹住,垫片与器物形成了一个整体,无法取出。在器物做好后,垫片的位置就会留下一个个小块痕迹。因此,为了使器物达到尽量完美的效果,必须尽量少的使用垫片。如本次展览中的噩侯方罍,其盖子上使用了对称分布的垫片,仅设置了6枚。

图片

X-CT图像显示出噩侯方罍盖子上的垫片

同时,为了尽量避免垫片被发现,古代工匠也有很多巧思。比如,展览第一部分中心柜的兽面纹卣及噩侯方罍上,“神面纹”眉毛两侧“贝”字型的耳朵是翘起的,工匠巧妙地把垫片设置于耳朵背后的这个隐蔽位置。这个设计非常独特。

图片

神面纹卣“贝”字型耳侧面照片(由于锈蚀垫片痕迹不可见)

图片

X-CT图像显示出神面纹卣“贝”字型耳后的垫片

图片

X-CT图像显示出噩侯方罍神面纹“贝”字型耳后的垫片

——丁忠明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古代青铜工艺研究者

当看到类似鼎、鬲这类有足青铜器的时候,观众不妨蹲下来,看看器身底部有可能保留的铸造痕迹。那里往往能够看到通常所谓的“加强筋”,每一件可能都不一样。不过,青铜器中的“加强筋”不只是为了增加器底的材料强度,还与青铜的铸造工艺有关。在铸造青铜器时,通常是将器物型腔倒置,在足底型腔处设置浇口导入高温铜液,铜液会从这个口子里浇注进去。有足青铜器的器腹底部相对是一个比较大的平面,在浇注过程中,比较容易因铜液流动不均气体排出不畅而出现局部组织缺陷。如果有几何线,就会对器物的铸造有所帮助,同时也能起到加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图片
图片

噩侯鼎与鄂仲方罍器底的“加强筋”/西周早期

2007年随州安居羊子山4号墓出土

展览第三部分有一组七件的列鼎。其中一件鼎内壁口沿处的铭文斑驳参差,像是后补上去一样。实际不是,这是因为这套列鼎铭文的制作是先制作一块铭文范,然后将其嵌入泥芯相应的部位,铭文范与泥芯接合部位未完全拼接完美,有接缝残留,浇注铜液时,铜液流入接缝空隙,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

图片

噩侯鼎铭文陶范的痕迹/西周晚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号墓出土

另外,这组鼎表面还残留着没有打磨掉的范线。铸造青铜器时,一般需要几块陶范拼合而成,而浇注铜液时往往会在合范处留下痕迹。范线是我们了解青铜器铸造工艺,甚至帮助判读青铜器年代的重要线索。当时常见的做法,是在铸造完成后,将范线精心打磨修饰掉,所以我们在展览第一部分随州出土的噩国青铜器表面,几乎是找不到范线的。但南阳出土的噩国青铜器表面,制作相对较粗糙,范线未经打磨,使我们能够清晰了解陶范的组合情况。

图片

噩侯鼎表面残留的范线/西周晚期

2012-2014年南阳夏饷铺1号墓出土

——廉海萍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古代青铜工艺研究者

 · 匠心独妙的设计 

除了这些精致的展品,当您走进“汉淮传奇”的展厅,是否也被古朴庄重、神秘幽远的气氛感染?您是否又注意到展厅入口以及地面标识是取材自哪些青铜器的灵感?为了使观众在观展时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为了使噩国青铜器得到完美的呈现,为了使历史的更多方面能够被观众了解,展览在形式设计方面也有着不少匠心独运的构思。

本次展览设计中有很多小细节,都是观众可以关注的。

噩国青铜器的“神面纹”独具特色,展厅入口处的弧形展标墙,左边是尊、右边是卣的线条,尊和卣的“神面纹”一高一低,呈现出一种对称的美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入口处的展标墙与兽面纹卣、兽面纹尊

展览第一部分以黑色为主色调,突出噩国的神秘氛围。但是,墙面的材料没有用单调的黑漆,而是选用了更具层次感的黑色木纹面板,通过黑色的木纹的表达,表现出一种材质的对比,同时呈现出古朴大气的感觉,沉稳中又富有变化。

展览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噩国在西周晚期的历史转折,即噩侯驭方从与王交好到率兵叛周。因此,在设计时特地将这一部分放在了展厅的转角处,以展厅空间的曲折来象征噩国历史的转折。

——伍靖慧 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展览形式设计者

还有一个展览当中的细节,就是展览第三部分模仿墓葬情况设计的壁龛,这些壁龛所展示的墓葬与一侧展柜中出土文物的墓葬是一一对应的。壁龛利用投影,还原了考古发掘时墓葬清理的状况,连墓葬中的盗洞也是依稀可以辨认的。相信这能够为观众了解文物出土情况,以及考古现场状况提供一定帮助。并且,壁龛特别选用了泥土质地的材料,更进一步还原了考古发掘时的状态。

图片
图片

第三部分展柜对侧的墓葬复原壁龛

——马今洪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

展览中很多器物上的铭文或是在盖里,或者是在器内底部,观众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还有一些铭文和器物的锈蚀已经融合在一起,通过照片也无法看得很清晰。因此在本展览中,除了通过实物及照片,我们还通过传统传拓的形式来展示铭文拓片。通过拓片这种黑白对比鲜明的方式,能够帮助观众更直观地来看铭文内容。

本次展览中铭文是非常重要的展陈内容载体,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拓片展示,是此次展览很大的一个看点。

图片

展览中,对应的拓片整齐地放置在了器物上方

——李孔融 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展览拓片制作者

展厅的灯光选用了上下同时打光的方式,这样文物上就不会出现阴影,整体外观与局部细节都能够清晰展现在观众眼前。同时,部分文物还使用了多个小角度的射灯进行点对点地照明,让文物更为突出、观众的视线也能更加聚焦。

由于青铜器对温湿度比较敏感,本次展览为了文物保护,需要在展柜中放置调湿剂。但是,底光占用了原本放调湿剂的空间后,那调湿剂放在哪里呢?经过一番尝试后,总算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施工时,我们在展柜后面开了一个两公分的槽,在槽里倒入调湿剂。这样便将底光与除湿剂隔开了,既能保证调湿剂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不会让调湿剂在展柜中出现,让观众的视线能够聚焦到文物上。

图片

展柜的顶光与底光灯带,

以及底光带靠近展墙一侧的“除湿剂放置槽”

——伍靖慧 上海博物馆陈列设计部,展览形式设计者

下一期,我们会为您带来“汉淮传奇——噩国青铜器精粹展”特展细读之展览的一生,为您揭秘此次展览从筹备开始一直到落幕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背后默默为之付出的艰辛,期待“汉淮传奇”展览推送的最后一期仍能与您相见。

文字整理丨戴碧莹、穆祉潼

编辑丨诸诣、崔淑妍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 汤世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