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尧尧|饮而品茗之茶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饮而品茗之茶
文/尧尧


有了柴米油盐为基础,有了酱醋对生活的调和增色,人们开始有了懒散闲逸的时光来提升精神的高度。如果开门七件事,前六者是一只碗一张床一间房一座城市,而茶,便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一部电影。

茶来自大自然,来自于民间。闻着木质的香、山场的气和花叶香的韵,入口即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中国将茶传向世界各地,茶香百里是岁月浓厚的深情,是时间重厚的盛情,是多年来人们累积的智慧与功力。

茶文化是东方精神文化的象征。陆羽的《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开端,他将普通的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

一杯茶中看世界,茶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喝茶最能让人沉心静气,静心而思。一桌美食过后,用一杯茶养心。

茶是从物质中提炼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

茶叶天然简单自在,一切简单自在天然的东西都需细品,才能咂摸其中的滋味。品茶,是味觉回甘审美升华至生命体悟之路,是滋味品味真味体验的真意境。

在这个物界繁闹忙乱心境愈难清静的世界,品一杯茶,心境的空灵便挡住了物界的喧嚣。  当你有闲坐下来品一杯茶的时候,一切都不再匆忙和浮躁了,你的灵魂才能跟上肉体的步伐 。

品茶,忘记自己忘记时间,让天地之间的默然占有,便想起了山月流水松石。那天地的本来面目,便是一个人寂静的世界,也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品着茶,心,也会变得柔软。

未曾在长夜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不曾真正品过茶的人,无法知道生活的真谛。

中国人常说“茶禅一味”,品茶亦如参禅。

茶叶虽只是小小一包,可那些占据着偌大地盘的茶具最终也只是为其服务的道具罢了,它才是真正的主角。还未来得及对沸水中受害的茶叶投入同情,它却已从加害其的沸水中涅槃。好茶不怕高温,水流沿盒盖碗壁注入滑落,沸水的热闹把茶推到台前,没有装腔作调,只有遍体鳞伤,及随后扑面而来的茶香。

茶,在沸水带有压迫性的戒度里,展示着悠然的包容,也呈现出为人处世的成规。人生有时如沸水泡茶,坦然处之随遇而安,便可历久弥香。

茶的温暖美妙抗争着这个世界的冰冷和无情,解化着生活中的伤感孤独和痛苦。嗅觉和味觉带给人的温暖往往超越语言。

品一杯茶,便品到那一年的天与地,品了那一年的风和雨。每一片茶叶躲在生活的褶皱里,酝酿着自己的风味,被赋予了灵魂。

俗人想要学雅,只需学会饮茶,可到底还是雅的俗气;粗鲁的人想装细腻,只需学会饮

茶,但到底是细腻的粗粝;愚陋的人想学聪明,只需学会饮茶,可那聪明也不过是浅伶俐罢了。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此即茶圣所立之茶德也。然五千年后的今天,茶依然,古时茶品却已不再。那些过度包装的“茶道”,不见茶心,只看到利欲熏心了。

无茶叶本身的品位,便是一种无茶之道。

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都有对茶的描写,在此不作赘述。单说那写尽凡尘俗世市井中人的《金瓶梅》:“茶”字出现734次,饮茶场面234次,茶19种。其把茶中的佐料与故事寓意相结合,在人物重要活动和一些重大情节发生演变时,都离不开具体的茶事活动,借茶事引发人物命运戏剧性的变化。其中潘金莲要给西门庆上盏“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不仅是迄今为止茶名中最长的,且其配料的考实至今无有定论。

老舍先生的《茶馆》则如人像展览馆般,塑造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的人物,用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寓悲于喜,通过对出入茶馆的各色人物描写来反映社会演变和时代变迁。

汪曾祺先生在《寻常茶话》中写过一轶事:老舍先生一天离不开茶,有次去莫斯科开会,服务员把他刚沏的没喝几口的茶转脸给倒了。“老舍先生很愤慨地说:'他妈的!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读时不禁大乐,因为难以想象老舍先生居然会因茶事“出口成脏”。但同时却与汪先生同感,外国人不懂得喝茶、茶道及茶品。

中国优雅的茶文化,开通东西方的交流,却又带来掠夺和战争。在西方,茶多是物质文化的表象。

英国罗伊·莫克塞姆的《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一书中,以茶叶为视角,详写了英国贸易史和文化史。为了平衡进口茶叶的开支,英国东印度公司向清帝国返运鸦片,引发了鸦片战争。清帝国战败后开放通商口岸,英国获得茶叶变得更方便,茶叶的进口量倍增,从战争前3000万磅增长到1879年的1.36亿磅。茶叶贸易为英帝国的崛起累积了足够的资本,使大英帝国走上扩张之路。

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丝绸之路,作为交流和发展纽带,茶应是和谐的象征,更应是爱与和平的使者。

茶是上苍给予人们开门七件事中的最后一件,也是其中唯一存在先于本质且升华为精神象征的。

愿其精魂永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