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脑战国:残魏六十年(7)

 123xyz123 2022-01-15

说明:

前面说过多次,新版《残魏六十年》中有大量内容是重写的。在这一节中,重写的内容相对较少,看过旧版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改动不大。不过,下一节魏景愍王时期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完全重写。

·

第四节:海市蜃楼(管城之战)

魏安釐王后期,距离秦灭魏约30年。

......

文章图片1

图为邯郸之战后的大致局势,源自布哈林的战国示意图,侵删。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52年,魏安釐王22年,韩桓惠王18年,赵孝成王11年,齐王建10年,楚考烈王8年。距离秦灭魏30年。

在赵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大致在这一年回国。

在一个名为吕不韦的商人的资助和斡旋下,赵氏同意放归公子异人。身在异国9年之久的秦公子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国。

去时是青葱少年,归来已是名扬四海的贤公子。

父子重逢,安国君感慨万千:

既然我这个秦太子年已五旬仍看不到继位的希望,但起码我的儿子还能在未来一展宏图!

身着楚服的公子异人向继母华阳夫人致敬,并宣布自己从今改名为子楚...也特别重申了一下自己为赵氏。

有人说,公子子楚此举是在巴结华阳夫人,以谋求储君之位。

……但魏国业已复霸,不巴结楚国人又该巴结谁呢?

大抵在这一年,秦相蔡泽放弃了相印,至燕国为卿,封刚成君,吕不韦接替其为秦相。

在秦廷,楚、赵、燕三方的政治资源开始向安国君倾斜。

·

公元前254年,秦昭襄53年,魏安釐王23年,韩桓惠王19年,赵孝成王12年,齐王建11年,楚考烈王9年。距离秦灭魏29年。

秦军反攻河东郡,破虞城,至此魏国势力再度从河东退出。

魏廷则趁河东牵制秦军之际夺取陶邑,一举打破了魏冉自五国伐齐以来为大梁套上的枷锁。

秦昭襄王狠狠抓住书案:

拿一个狭窄的临汾盆地和寡人换全天下最繁荣的城市……魏王可真会做生意啊……

是年,韩王朝秦。

魏廷则声称畏惧秦王之天威,诚惶诚恐,于是“委国听令”。

秦昭襄王强忍怒火,暂时接受了魏国虚情假意的投诚。

·

公元前253年,秦昭襄54年,魏安釐王24年,韩桓惠王20年,赵孝成王13年,齐王建12年,楚考烈王10年。距离秦灭魏28年。

秦、韩、魏名义上再度构成了连横。

是年,楚考烈王自郢陈迁都至巨阳,具体原因不详。

但客观上讲,此时魏、楚两国瓜分泗上的卫、鲁、陶,确实有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隐患,楚廷在此时与魏境保持距离并不奇怪。

因为谁都明白,魏国的霸权只是虚妄的表象,其实不堪一击,而秦国真正的对手从来都是复强的楚国。

·

公元前252年,秦昭襄55年,魏安釐王25年,韩桓惠王21年,赵孝成王14年,齐王建13年,楚考烈王11年。距离秦灭魏27年。

赵相平原君赵胜逝世。

在赵国朝堂内,已无人能在与信陵君抗衡。

是年,魏廷正式颁布《魏户律》及《魏奔命律》。

这一变法名义上是为了维护“邦之故”的道德标准,但从实际内容看来,其实是迫害丧失壮年男丁的有产家庭。

比如,禁止招入女婿或后父,并禁止经营不太需要壮劳动力的旅店业、零售业,还要求必须保证有农耕的质量,否则就要剥夺这些家庭占有田宅的“户”的资格。

就内容来看,魏廷的目的应当是给基层地主创造兼并土地的机会,由此鼓励地主在战争时期过度动员自耕农参战,以此创造更多的丧尸男丁的家庭以便于进一步的土地兼并。

有关魏国该次变法的最终结果,可以从战国晚期策士口中的言论略知一二。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司马迁收录了创作于战国晚期以“苏秦”为主人公的拟托之作:

文中,“苏秦”称秦、楚两国“带甲百万”,魏国“带甲七十万”,赵、齐、燕、韩“带甲数十万”,这一形势只有秦昭襄王末期与之吻合——也就是秦国最强,楚国因吞并淮河流域的城邑而复强,魏国次之,赵国因一系列大战而失血过多暂与齐、燕、韩为同一档次。

考虑到此时魏国领土虽然为人口稠密区,但还是略为狭小,之所以能够达到秦、楚70%的军事动员力还应与这一变法有关。

其后,该变法至少被秦廷模仿,可见确有效果。

毫无疑问,这一变革延续了晋国式变法极度狠毒的政治风格,也为地主阶级最终的全面上位铺平了道路。

至此,周王朝境内的古老世袭封建主也走向了即将到到的末日——即使秦公室也仅仅比列国多延续了15年,此后关中父老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秦公室而匍匐在了泗水亭长的脚下。

·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56年,魏安釐王26年,韩桓惠王22年,赵孝成王15年,齐王建14年,楚考烈王12年。距离秦灭魏27年。

在长平之战的9年后,燕使声称赵国的人口还未恢复,于是燕廷以一种异常迟钝的反射弧向赵国发起了进攻。

是役,燕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为40万,为廉颇部8万人击破,一路为20万,为乐乘

部5万人所破。

其后,廉颇乘胜包围蓟都,迫使燕廷缴纳大量财物求和。

是年,赵廷封廉颇被封为信平君,拜赵相,另封乐乘为武襄君,拜副相。

是年,秋,秦昭襄王逝世,享年74周岁。

文章图片2

图为邯郸之战后列国大致攻势。

如图所示:

白箭头为秦军大致反攻河东郡的情况,虞城位于安邑东侧,汾城等河东要镇大抵也应在同一阶段收服;

红箭头为魏军吞卫及之后攻平陆的大致情况,注意上方红箭头的最终重点为历下,此时确有可能已为魏军攻取,西部阿都一带的领地究竟属赵、属魏并不好说;

下方黄箭头为楚廷自郢陈迁都至巨阳的大致路线,另外两个黄箭头为楚国吞鲁及封鲁君于莒再灭鲁的大致情况。

其后,安国君继秦王位,是为秦孝文王,时年业已58岁。

在这段时间之内,公子子楚向秦王建议:

大王从前在赵国为质时,结交了不少赵国的豪侠,不过回国后就没能再和他们联系了,所以这些人心生怨恨。对此,我建议关隘最好晚开早关,防止这些人入境报复。

这一刻,未来的秦庄襄王向秦王正式摊牌:

你在赵国的政治资源已然被我取代,现如今我又和楚人勾结在了一起,你不立我为储君又能立谁呢?

秦孝文王遂立公子子楚为太子,不久后逝世,距离秦昭襄王逝世仅1个月零3天。

公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后将第二年定为秦孝文王元年,以纪念这位长寿又短命的秦王。

大抵在这一年年代,秦廷从赵国迎回帝太后及公子政。

这是公子政第一次踏上秦国的土地。年仅9岁的他,可能并不能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赵人还是秦人。

但对他而言,秦人、郑(韩)人、赵人、晋(魏)人、燕人、楚人、齐人有区别吗?

·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魏安釐王27年,韩桓惠王23年,赵孝成王16年,齐王建15年,楚考烈王13年。距离秦灭魏25年。

魏廷趁秦王逝世之际发兵,攻齐,取齐五都中的平陆,内长城西侧的历下也大致应在这一时间节点被魏国攻取。

同年,赵廷无任何动作,可能与之前和燕国的大战有关。楚廷也无任何动作,比较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借机控制齐廷,令其摆出“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姿态,以在东方牵制正在快速膨胀的魏国。

·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魏安釐王28年,韩桓惠王24年,赵孝成王17年,齐王建16年,楚考烈王14年。距离秦灭魏24年。

秦相吕不韦攻韩,取两城,灭东周国,被封为文信侯。

同年,赵国副相乐乘再度攻燕,围燕都。燕国赔以重金求和。

疑似是年,秦使张唐与甘罗疑似于是年使赵,秦军助赵攻燕,得十一城。

文章图片3

图为秦灭东周后的大致情况,源自布哈林的战国示意图,侵删。

大致在这一年,秦廷应意识到范雎时期片面执行“远交近攻”策略的局限,开始恢复张仪、魏冉时期远攻近交与近交远攻不断切换的连横策略。

也大致从此时开始,秦廷重臣的家族化、世袭化开始出现,蒙氏、王氏、冯氏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

·

公元前248-247年,秦庄襄王2-3年,魏安釐王29-30年,韩桓惠王25-26年,赵孝成王18-19年,齐王建17-18年,楚考烈王15-16年。距离秦灭魏23-22年。

秦国明确表示在河间扩张的意图,并在蔡泽的努力下与燕国结为同盟,从而对赵国展开夹击。

魏廷则先发制人,立即集结大军宣布伐燕,赵相廉颇帅赵军随魏从征。

魏安釐王此举的目的即在震慑燕国,也在以实际行动向秦国表明魏国对赵国的绝对控制——毕竟魏国与燕国并不接壤,出现赵国“助魏攻燕”足以说明主从关系。

在魏、赵的大军出征之际,秦将蒙骜突然从另一个方向出击,一举攻占太原一带的37座赵国城池。

秦庄襄王与吕不韦放声大笑:

魏王那条老狐狸不过如此,一个简简单单的声东击西之计就能把他耍得像狗一样!

秦军在占稳太原郡后,于次年南下,占据上党,并攻下了魏国在上党南部的汲。

文章图片4

图为是年秦军的大致攻势。

如图所示,紫圈为赵都邯郸的位置;红圈为河间地区,红箭头大致为秦、燕的夹击计划;黄箭头为蒙骜的大致攻击路线。

大梁城内,魏安釐王饶有兴致地品味着秦王的策略:

好啊....好啊...这才真叫远交近攻嘛,这才算个像样的计划嘛......

在纵与横的棋局间,魏王依旧孑身一人。

魏王并不理会赵王,而是直接向常年留在邯郸的信陵君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使者。

这些使者在信陵君的府邸前苦苦哀求,说一定要见到魏无忌,一定要说请魏公子兴兵救魏,要不然魏国就完蛋了......

......而魏公子的大门一直紧闭着,无比冷漠地拒绝着卑微的乞求者。

在一番矫揉造作的表演之后,毛公发表了那一番危言耸听的谏言。魏无忌奋然起身,随后扬言要回国救魏。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于天下呼?”

此时的赵孝成王早已不是13年前的那个年轻君王。自长平之战以来,这位憋屈的君王已经看过了太多晋人的表演。

他细细咀嚼着上面这段台词里的每一个字:

秦军这才打过了黄河,你们就开始说“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的事了......怎么当年秦军攻邯郸的时候,没见你们一个人着急呢?

有关信陵君的回国,可能是单独回国的,也可能是直接带领一批赵军回归的,具体不详。

但从信陵君当时在赵国的权势上看,逼迫赵王给予军事支援并不是一件特别难以实现的事情——在平原君在世之时,信陵君已经抢走了大半门客,遑论此时平原君已死。

至于此时信陵君门客的具体规模,我们无法做出确切估算。

如果真以“三千”为基准的话,那么当时信陵君的门客数量可能已经达到了5000人以上。

当然,“三千”本身为虚数,并不能特别当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就已经吸纳了众多赵国之士,而在赵国期间又兼并了平原君的大部分门客。可以推断,此时信陵君的门客规模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再或是在赵国官僚体系中的比例上,都已经远超当年孟尝君之于齐、春申君之于楚、平原君之于赵。

在信陵君归魏后,其庞大的门客集团开始在列国之间大肆活动,且魏、赵、楚本身就有合纵计划,因此这一次合纵进展的尤其顺利。

此后,信陵君迅速获得了魏军、赵军、楚军的最高指挥权。

燕国在此时迫于压力选择背叛了秦国,转而向纵方投诚,并提供了一支军队,交由信陵君指挥。

当魏、赵、楚、燕联合之时,韩国公然倒向纵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齐国则并未倒向任何一方,似乎不太担心自身陷入外交孤立。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楚廷授意下的结果,也有可能齐国原本就比较保守——如果是后者的话,确实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决策,因为魏国很有可能把兴趣从韩国转向齐国。

信陵君与秦军交战的地点为河外,也就是黄河南岸的某处,魏、赵、楚、燕、韩五国之军可能都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

文章图片5

图为是年列国联合抗秦的情况。

如图所示,由于位于河外的具体地点不明,因此暂以黄河北岸的汲为交战地点,红箭头为秦军攻势,黄箭头大致为联军攻势。

是役,秦军全线崩溃,甚至没能组织起哪怕一次像样的反击。

蒙敖的军队自河内的战场一泻千里,狼狈逃回函谷关。秦国在关东上百年的经营转瞬化为乌有。

至于秦军溃退的距离为何如此之长,原因不明。

公平而言,蒙骜能完成如此长距离的撤退,本身还应有比较强的指挥能力,之所以放弃一些领土可能与地缘因素有关。

文章图片6

图为蒙骜大致撤退路线及韩、楚可能对秦军构成的威胁。

如图所示,白箭头大致为秦军的撤退路线;黄箭头则是韩国可以进入洛阳盆地阻碍秦军,楚国则可以沿楚怀王攻曲沃的路线阻挡秦军。可见,当时秦军确有相当的风险。这一点可能是导致秦军放弃中原之地的重要因素。

从战国时期总共的若干次合纵看,这一次合纵显得格外的精诚团结。仿佛列王在一瞬间脱离了世故与心机的染缸,一切心怀鬼胎的异心在此刻一扫而空。

但如果从当时的局势上看,列国更多是迫于秦国带来的空前压力。

文章图片7

图为秦军攻取上党以后对列国的影响。

如图所示,白圈为秦国新占领的上党高地。一旦魏国势力也被逐出上党之后,秦国就可以势不可挡地向东进攻,与齐国相连,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包围邯郸(见黄箭头)。

除此之外,在失去上党后,韩国已经沦为中小型诸侯国。秦国可以随时吞并韩国,扫除后顾之忧,然后毫无顾忌的利用上游河道攻击大梁(紫圈)——如果在季节合适时,甚至可以直接水攻大梁(见白箭头)。

一旦秦军在韩国、魏国的军事行动成功之后,则可以继续利用水道顺流而下,攻击当时的楚都巨阳(紫箭头)。

由此可见,魏、赵、楚、韩是完全不可能接受秦国攻占上党的。

而在此时,相对弱小的燕国如果选择坚持站在秦国一边,则很有可能成为秦国安抚纵方的牺牲品。秦国会以列国瓜分燕国为条件,诱使列国认可秦国占据上党的既成事实——齐、赵两国很有可能被成功分化,然后迫使魏、楚表态。所以,燕国必须要抢先一步向纵方投诚。

至于齐国的处境则更为微妙:

齐国之所以能在魏、赵、楚三国的垂涎下存活到现在,极大程度在于秦国的存在。

不过,秦国的牵制终归是有限的。在这段时期,魏国占据历下,楚国占据莒邑,此时齐国的临淄和即墨实际已经完全暴露在魏、楚的攻击范围以内。此时,齐廷应该选用另一种更为暧昧的方式才能存活下去。这种存活的方式现在看还不甚明朗,只是表现为保守,后面我们会进一步解读。

事态发展到现在,天下列国可能并未意识到魏廷之中暗藏的疯狂野心。

在信陵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后,魏国并未表现出任何收复失地的意思,而是直接攻向了韩国的管城。

管城之战开始。

文章图片8

图为这一阶段魏国对韩攻势及之后楚对魏攻势。

如图所示,黄箭头是魏军回军后攻击韩国管城的大致情况,对白圈所示的相关失地并无兴趣。管城,即今郑州市管城区,位于当时韩都新郑的北侧。下方红箭头是之后楚攻魏的大致路线,可能是因魏攻韩有一定关系。

有关魏军对管城的攻击,信陵君解释为要巩固大梁城的安全。当然,这毫无疑问是非常荒谬的搪塞之语。

文章图片9

图为交通地图下管城、新郑、大梁的具体位置。

如图所示,蓝圈为管城位置,红圈为新郑位置,紫圈为大梁位置。可见,巩固大梁为虚,伺机将韩国收为附庸为实。

也在同一时期,魏军又在淇水南岸击败了韩国的军队。从淇水的位置看,当时应当是韩军北上收复失地,被魏军切断退路后在淇水南岸抵抗,结局很有可能被全歼。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支军队极有可能是韩国最有一支有实力的野战军。

在攻取管城之后,魏军只要在前进一步就能把韩廷收为半附庸。

而一旦韩国彻底沦为附庸,魏国只需要一抬手就能占领上党全境,然后在西、南两个方向的夹击下收服赵国。

三晋合一……

楚考烈王可能最先意识到了魏王的疯狂计划——如若实现,楚国多年以来努力实现的复强成果将付之一炬!

所幸的是,魏国对管的围攻并不顺利,给了楚国宝贵的反应时间。

楚军攻向睢阳、召陵,在一番旷日持久的大战之中,终为魏军所破。

但事已至此,魏国已无力收韩。至于秦军,则趁机在上党站稳了脚跟。

信陵君五国破秦的结果是——战胜方丢掉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而战败方由此拉开了兼并列国的序幕。

魏安釐王苦闷地坐在天下中央,苦对枯棋。

在纵与横的棋局中,另一位棋手已经端端正正地就坐到位。

他并未着急抓起棋子,只是饶有兴致地看了一眼棋盘,粲然一笑:

这局棋……只剩三步就下完了

·

公元前246年,始皇帝元年,魏安釐王31年,韩桓惠王27年,赵孝成王20年,齐王建19年,楚考烈王17年。距离秦灭魏21年。

上年,秦庄襄王逝世,秦王政继位,是为始皇帝,时年13岁。

这是自秦惠公八世以来最为年幼的一代君王,嫩得像一只小小的雏鸡,只能躲在母亲的翅膀底下——而他的母亲也太过卑微,不过是赵国一个豪家的女儿。

在东方,甚至传来一个更离奇的谣言:

他的母亲只是一个歌姬,被一个商人买回家去,等怀孕后又被献给了公子异人。

这一谣言的具体源头不明,也许背后总会有大阴谋家的身影。

这一年,魏安釐王俨然已经成为天下最具权势的君王。

短短的四年间,攻齐,伐燕,存赵,破秦,服韩,败楚——天下战国者七,然无一国可与残魏一战。

残魏尚且如此,如果是全盛期的强魏……

只是魏王深知,自己已经成为历代魏王中最昏庸的一个:

自文侯以来魏国的生存之道都在于在外交的罗盘间借力打力,但现如今魏王却亲手将晋人赖以生存的罗盘打碎在地......

楚国再也不会信任魏国了,赵国也在想方设法摆脱魏国……斩断纵亲之腰的那个人……到头来并不是秦人,而是晋人自己。

大致在这一段时期,魏安釐王声称受到了秦人的离间,免掉了信陵君的兵权。而信陵君也对外表现出自暴自弃的姿态,宣称自己终日饮酒纵欲。

列王沉默地看着魏国又一场的演出,内心里早已经没有了哪怕一丝的波动。

此时示弱,为时已晚。

也大致在这一时期,韩国向秦王政派出了一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始建郑国渠。

也许,韩王早已对纵方灰心至极,他表面上是用间谍活动延缓敌人的进攻,却在其中用资敌的方式向秦廷献上了投名状。

疑似在这一年,赵将李牧大破匈奴,击毙十余万骑。单于败走,林胡降赵,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下而近边城。

至此,赵孝成王终于拥有了挑战魏王的底气。

赵国复霸,正在此时!

·

公元前245年,始皇帝2年,魏安釐王32年,韩桓惠王28年,赵孝成王21年,齐王建20年,楚考烈王18年。距离秦灭魏20年。

应在这一年下旬,秦将麂公率兵攻打魏长城边上的卷。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大战,至少耽误影响了秋收,秦军最终靠无穷无尽的援兵压倒魏军,以斩首30,000级而告终。

同年,赵相廉颇伐魏,取繁阳。

后赵孝成王逝世,赵悼襄王继位,以乐乘代廉颇。

面临又一次被夺走将位,廉颇在悲愤中回攻乐乘,随后投奔魏国。

没人知道魏廷在其中又做了什么手脚。

·

公元前244年,始皇帝3年,魏安釐王33年,韩桓惠王28年,赵悼襄王元年,齐王建21年,楚考烈王19年。距离秦灭魏19年。

秦国攻韩,拔十三城。

赵悼襄王筹备攻魏,后因未知原因取消该计划,转而谴李牧攻燕。

燕国在赵国的打击下,转而投向秦国的怀抱,燕太子丹做为人质被派往咸阳。

·

公元前243年,始皇帝4年,魏安釐王34年,韩桓惠王29年,赵悼襄王2年,齐王建22年,楚考烈王20年。距离秦灭魏18年。

秦国境内爆发蝗灾。

赵悼襄王再度攻燕,拔武遂。赵国的触角已经深入燕国的核心地区。

文章图片10

图为武遂及燕都蓟都的大致位置。

如图所示,左下红圈为武遂,中红圈为今北京市城区,右红圈为燕都蓟都地区,下蓝圈为燕下都地区。可见,赵军对燕国的攻势已经触及燕国命脉。

是年,信陵君魏无忌逝世。

同年,魏安釐王逝世,这位统治魏国长达34年之久的君王终于在这一刻撒手人寰。

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晋人为他们的先王谥以“安僖(通假)”,可在他统治的34年中,有几时得“安”,又有几时敢“僖”?

也许,连他的谥号,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剧本吧。

战国时期最狡猾、最狠毒也最昏庸的一条老狐狸就此画上了一个惨淡的句号。

在他的一生世之中,他与他的异母兄弟活成了镜子里截然相反的孪生兄弟,一个人背负着身处夹缝之间的隐忍,一个人代表着虎踞中原之地的强悍。

在这度日如年的30载之间,魏国终于等来了命运之门的一道缝隙,却最终在管城之下的疯狂中烟消云散。

是年,魏景湣王继位。

在纵与横的棋局中,他的对手如虎一般凝视着新的魏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