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良将系列之陆逊(尾声,其三)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陆逊重大事件之十八——教育皇族上期讲到石亭之战陆逊大破曹休,孙权终于趁机在第二年初称帝。孙去在武昌称帝不到两个月就搬回建业去了,留下太子与一众大臣管理荆州,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实际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的军政要务。史书称“董督军国”。 陆逊不仅对军政大事尽心尽责,连孙权皇家子嗣的教育问题也非常上心,毕竟这些皇子、宗室们以后都要手握大权,他们的成长对东吴的未来也很重要。比如孙权的二儿子建昌侯孙虑,当时大概十六七岁,玩心正盛的年纪,在府中院子里修了斗鸭栏。陆逊得知,当面严肃地指责孙虑:“君侯你应该勤奋读书,阅览经典学习知识,弄这些玩物能做什么?”吓得孙虑当场把斗鸭栏给拆了。 想当年孙策孙权都是十几岁就已经执掌一方势力,江东元老大臣中也多是同辈青年才俊,包括陆逊也是年纪轻轻就开始出仕,所以对年轻的孙虑严厉一些很正常。只可惜孙虑二十岁就去世了。 不光对孙权的皇子严加管教,对孙氏宗亲陆逊也同样严格。孙翊之子射声校尉孙松在宗室公子里最受孙权喜爱,于是孙松有点懒散,带的兵操练时衣冠不整。陆逊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自然对军队的懒散特别气愤,于是下令把孙松手下负责军纪的官吏处以髠刑,也就是剃光头。 根据《吴录》记载,其实孙松平时跟陆逊关系不错,孙松镇守巴丘,时常向陆逊请教各种问题,平时也广交好友,乐善好施,风评还算不错。毕竟剃光头在古代是一种很重的刑罚,孙松见部下受此委屈心里必然有怨气。于是陆逊等孙松脸色稍微缓和一些,问道:“承蒙公子不嫌弃,让我多次拜访,向我咨询意见以明过失。我每次都是顺从你的意思秉忠谏言,这次你怎么却变脸色呢?” 陆逊的意思是,因为你孙松一直强调让我进忠言,那忠言逆耳的时候你就不乐意了,这可不行啊。孙松一看,陆逊把皮球踢给自己了,只能苦笑着回答:“我是生自己犯错的气,不是对您的抱怨啊!”军纪严明军队才有战斗力,所以陆逊对此要求严格。但其他方面陆逊一直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重礼宽刑,施行仁德之道。 南阳人谢景是太子孙登的宾客,时常与太子谈论各种学说。谢景主张治国应该先刑后礼,也就是主要靠刑罚的威严震慑百姓而不是靠礼义来教化百姓,陆逊对此非常反感。
这段话说得非常严厉,完完全全不给谢景任何面子。翻译过来就是:“礼的使用比刑早多了,你引用的理论全是诡辩,都是谬论。既然你服侍太子,就该秉持仁义之道为太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要是你还坚持重刑观点,那就闭嘴吧。” 刑与礼到底要重视哪个,是古代王朝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封建帝王们也会采用不同的治国策略。三国时代军事行动频繁,适当强调刑罚的威严来强化国内秩序其实无可厚非,提出建议的谢景其实也是个人才,后来官至豫章太守政绩斐然。 只是在古代,刑罚具有极大随意性,相当程度取决于皇帝个人意志,这就很危险,刑罚滥用对国家的破坏力非常大。作为从汉末乱世的血雨腥风走过来的陆逊,亲身经历过多少人间炼狱般的战争现场,他比那些夸夸其谈的理论家更懂得仁义的价值。与其把治国之道寄希望于危险而很难把握尺度的刑罚,不如重视礼教的宣传,教化百姓,实施仁政。既属于读书人阶层又熟悉战争的残酷,陆逊对重刑主义的强烈反对是有深层次考虑的。 陆逊重大事件之十九——劝谏孙权宽刑仁政当然对太子以及其他宗室青年们的教育问题,属于对吴国的下一代负责。但太子终归只是太子,孙权才是当下的皇帝。陆逊忧国忧民,当然少不了直接向皇帝上疏提建议。 陆逊虽然主要功绩为军事方面,但他对于如何治国很有自己的想法。早在黄武五年(226)时,陆逊就曾经上疏劝孙权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并减少赋税。
显然孙权知道自己使用严刑峻法治国,但他觉得很有必要。看起来孙权跟诸葛亮都更推崇法家思想,他们也许能有共同话题。只不过我们知道诸葛亮对蜀汉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确实不得已,蜀汉国力太弱,要想优先保证军队战斗力必须纪律严明,上到丞相下到百姓都服从法律,而且要穷大家一起穷,但基本的公平有保证。这也是蜀汉上下都敬服诸葛亮的原因。 孙权可不是,在私兵制盛行的东吴,手握重兵的将领有不少都以作风奢侈浮华著称,史料明确记载的就有吕范、贺齐等人。这些将领不是爱好名贵服装就是喜欢在船上搞豪华装修,务必在外表上吸引眼球。然而孙权的原则是只要他们能打仗,生活作风不多过问。如此一来孙权的执法尺度就难保公平,有些爱将出现违法行为不去处罚,另一些不喜欢的人却动辄贬官发配。以周瑜次子周胤为首的多名淮泗将领后代就大批被以不清不楚的罪名惩处。 以法家来治国并非不行,但一定要保证公平。孙权推行严刑峻法实质上凭的却是个人好恶,这当然对吴国长远发展不利。自二宫之争开始,东吴就几十年都处在不断的内斗之中,大臣之间互相倾轧,诸葛恪、孙綝等权臣大肆打压异己,并且均落得死于非命的下场。这些吴国后来的乱局,与孙权开的坏头有脱不开的关系。 陆逊第一次劝谏孙权轻刑仁政没成功,几年后陆逊又一次上疏。
原文很长,这里只节选一部分。这里提到“下犯者多”“以安下情”还有“乞复显用”等词语,表明孙权的严刑峻法已经对吴国官员体系形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触犯法律的人很多,不是因为坏人突然多了,而是因为孙权制定的法律太严苛,惶恐不安的情绪在吴国官场扩散,人人自危。所以陆逊上疏希望孙权放宽刑罚,并且给一些人戴罪立功的机会。引用史料的最后一句话已经讲得非常直接,对孙权的错误提出了直接批评。 然而孙权听了吗?史料没有任何记载,其实也就是没有听。上一次好歹还记载了孙权回信的内容,这次回信都没记载。从孙权越到晚年越独断专行、残暴不仁来看,想必这次陆逊的批评孙权丝毫不领情,更加不会改变。 陆逊重大事件之二十——劝阻孙权发兵夷州在《三国志》这部行文极其凝练的史书中,陈寿对帝王、个别诸侯之外的其他人全部采用合传,几个有共同点的人物合并在一个传记中。只有两个例外,就是诸葛亮与陆逊,可见他们地位之崇高。陆逊坐镇荆州长期辅佐太子孙登,假设能等到孙登继位,我毫不怀疑陆逊在吴国的历史地位还能更接近诸葛亮之于蜀汉。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陆逊声望再高功劳再大,也从来没有真正主导过吴国局势,甚至于他与孙权的关系在后期竟然颇为尴尬。 孙权当然不是刘禅,东吴大帝从少年时起就一直很有主见,大臣从来只是为他的想法服务,而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黄龙二年(230),孙权打算派一支部队到夷州及朱崖,也就是今天的台湾与海南。这两个岛在当时属于未开发的蛮夷之地,又隔着海峡,在长江以南大片地区还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派军队远赴夷州及朱崖普遍被认为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徒费人力物力。 陆逊得知,便向孙权上疏表示反对,认为当今天下未定,应该把力量用在关键的地方,诸如平定叛乱,发展农桑等,不应该浪费百姓与士兵去遥远的夷州与朱崖。毕竟当时人口是宝贵的资源,可开发的土地则有很多,完全没必要派人跨海远征。 孙权是想占领夷州与朱崖并征发当地人为东吴所用,陆逊针对这点指出,夷州与朱崖太过遥远而气候迥异,东吴将士容易水土不服染上疾病,加上当地尚未开化,一来岛上有多少人并不清楚,二来土著人根本没法为东吴所用,还要分出人力去管理他们,怎么看都得不偿失。 最后陆逊劝道,陛下您应该专心育养士民,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以仁义的旗帜引导国家,这样天下可定。天下都定了,区区夷州和朱崖还不是囊中之物? 孙权看罢陆逊言辞恳切地上疏,十分感动,然后就派兵远征夷州去了。
又一次,陆逊苦口婆心的劝谏孙权压根不听。孙权派卫温、诸葛直领兵一万远征夷州,在岛上待了大半年,带回数千当地土著居民,不过东吴也有大批士兵患上传染病去世。卫温与诸葛直这次远征是史料记载的第一次中原政权派人到达台湾的记录,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只是从现实角度而言,这次远征确实让东吴徒劳无获,白白损失了大批士兵与物资。悲剧的是孙权把损失归咎于卫温与诸葛直,责怪他们在夷州待了太久却没有收获。这两人一回来就被孙权冠以“违诏无功”的罪名予以诛杀,实在够冤枉。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陆逊屡次上疏劝谏孙权要缓刑宽仁,实在是因为孙权用刑太严苛了。 嘉禾二年(233)二月春,公孙渊向吴国称臣,随后孙权封其为燕王,并派出使者携带大量财宝渡海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并打算购买一批北方优良战马。东吴与公孙渊接近惊动了魏国,结果公孙渊很快变脸,杀死东吴使者吞掉财物,接受了魏国册封的乐浪公。 孙权大怒,打算派兵远征辽东。陆逊上疏劝阻,认为渡海作战太过危险,应该暂时隐忍,等待平定中原后,公孙渊便可传檄而定。这次孙权终于听了陆逊一次,没有发兵辽东。当然,反对远征辽东的人太多了,甚至于孙权本人估计也不是真想发兵,以当时的航海技术虽说能够到达辽东,但风险实在太大了,打下辽东也不可能守住,所以孙权只是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从本期的几件事能看出,陆逊对吴国大局与长远发展非常用心,不论是对皇族宗室的教育,对太子孙登仁义观念的引导,以及对孙权的数次宽刑仁政的劝谏,都旨在希望吴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百姓税赋尽量减轻,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人尽其才,不必担心动辄得咎。陆逊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军事家,但又不仅限于此,他还是非常优秀的政治家。只可惜称帝后的孙权很难称得上明君,他对陆逊的信任仅限于军事,在内政方面并没有采纳陆逊的几乎任何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