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功成身退的4个名人,个个都是智商情商爆棚,堪称经典

 天下无双 2022-01-16

综述

所谓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往往最是精彩,要想赢得重用,你不光需要一身优秀的本领,还要学会在朝堂之上生存下来的本领,毕竟君王最害怕的就是功高盖主。

文章图片1

有多少重臣,因为太过出色而引起皇帝的忌惮,最后都落得个不尽人意的下场。就像兔死狗烹话出之后,死的第一位贪图权位的功臣文种;帮助刘邦打下天下,最后因为讨了个齐王称号,却让刘邦狠下杀手的韩信;还有因为太过固执追求正理而违抗军令,最后引得范雎陷害的白起

他们有些令人惋惜,有些也属实活该。由此可见,在古代职场上,不光智商和能力很重要,情商也不容轻视,那么历史上又有哪些最后功成身退的功臣呢

文章图片2

李靖

李靖是隋唐时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家世显赫,舅舅是韩擒虎,为隋朝的建国功臣,最是喜爱他这个侄子。

李靖外形上高大魁梧,一看就是个征战的好手,并且,由于从小就受到文化教育,李靖熟知兵法,是个文武全才。

他这一生打了无数的仗,基本都是大胜而归,风光不已。不过聪明如他,并没有将所有的功勋战绩都往自己身上累,战后既不贪功,也不主动求赏,总把好处让给下属们。

文章图片3

在李世民时期,突厥在边境尤为活跃,扰得边疆百姓尤其不安,后来是李靖率兵,一举灭了突厥,还将敌营可汗给活捉了,可谓是为大唐永除后患。

即便是做出了这样名垂千古的事情,但是他仍旧谦卑自律,不仅不在人前耀武扬威,反而开始故意抹黑自己的形象

文章图片4

他大胜突厥之后,疯抢了诸多财宝,虏获了很多美女,夜夜笙歌,饮酒作乐,活脱一个不求上进,贪图美色的将领形象

这事很快就被李靖的死对头传回了京城,那人肯定是想在皇帝面前告状,搞坏李靖的形象,降低他的威望,好让自己得势,结果这正是随了李靖的意。

文章图片5

李靖生怕自己功绩太高,引得皇帝忌惮来着,果然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根本没有大怒,只是表面上当着大臣的面做了批评,其实他心中反而暗自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样一来,李靖大将军的形象在大家眼中已经不完美了,李世民地位就算是保住了,他还是那个朝中上下最深得民心的皇上。

等到李靖凯旋归来的时候,皇上也只是假装训斥了几句就将这事给翻篇了。

文章图片6

像李靖这样,有能力,情商颇高,不仅格局开阔,还有极强官场生存能力的臣子,实在是凤毛麟角,常人大概很难做到像他这样的地步。

文章图片7

张良与萧何

西汉有三杰,分别是萧何、韩信和张良,他们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身先士卒为建国立下汗马功劳,虽说能力不分伯仲,但是三人在官场时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得到的结局也迥乎不同。

最惨的大概是韩信,因为功高盖主,以及他表现出来的野心勃勃,最终让君王不得不除掉他,还留下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文章图片8

张良凭借自己的能力屡次就刘邦于危难之中,还参与了楚汉之争,帮助刘邦夺得最后的建国大业。

然而,在建国之初刘邦行封赏的时候,面对诱人的财富以及土地,张良连连纷纷拒绝,在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提出了退休的请求,而这一举动也帮助他避免了悲剧的结局。

文章图片9

萧何和张良就不同了,他并没有提出要告老还乡,而是继续留在了朝堂之上。作为功臣,皇帝的封赏自然是少不了的,于是刘邦便给了他一个特例,允许他佩剑上朝,还送了他五百士兵,作为他的护卫队,仍凭他差遣。

但聪明如萧何,他并没有打破君臣之礼之间的禁忌,还是选择遵守规矩,至于那护卫队,萧何也没有接受,并且还拿出了自己的私银用于扩充军队。

之后萧何也是完全打破了自己的形象,他开始“滥用职权”,置办大量的宅院以及良田,装作贪婪的样子,消除君王的猜忌享受晚年的退休生活

文章图片10

王翦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它能够在战国的诸多小国之中脱颖而出,将才的功劳不容小觑,而王翦就是这其中之一,还被列为了战国的四大名将

公元前229年,王翦准备带兵攻打赵国,结果兵临城下,却发现自己的对手是李牧,巧的是,他也是四大名将之一,这显然是一场恶战。

文章图片11

王翦不论使用多大的攻势,都攻不下来,眼见都耗了一年的时间了,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于是王翦想出了一个阴招。他故意散布谣言,说是李牧要造反。

而赵王听完暴怒,不分青红皂白,不顾眼前的局势,直接将李牧杀了,这样王翦轻轻松松就拿下了赵国。

文章图片12

几年后,嬴政计划着要拿下楚国,李信和王翦二位臣子各执己见,李信认为只要二十万就够了,而王翦主张派六十万

然而那时候,秦国总共的兵力也不过六十万而已,秦王自然不会同意,所以就用了李信的主意,而王翦就顺势退休了

文章图片13

后来李信失败了,嬴政去请来王翦支援,王翦还是坚持一开始的要求,他需要六十万大军,这可让嬴政头疼的很,但为了大局,嬴政还是妥协了。

如果按照眼前的局势进行下去,大概率王翦即使打了胜仗,也会被嬴政给设法除掉。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王翦干脆“破罐子破摔”狮子大开口,一连五次向嬴政要了钱财和良田,而嬴政似乎也不生气,也惯着他有求必应。

文章图片14

下人十分不解,王翦一语道破真相

文章图片15

小结

所以说,并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相,有时候大智若愚才能够明哲保身。

文章图片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