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山再起│760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简文帝司马昱的太子司马曜,这年十一岁,虽然还不算成年人,但是在东晋的历史上,这个年龄即位当皇帝,已经不算小了。毕竟之前,比他小得多,甚至襁褓之中的婴儿,登基即位的都不乏其人。可是可怜的简文帝,因为桓温的专权,临死前,硬是没敢直接让自己的儿子即位,而是留下遗诏,让大司马桓温决定此事,然后可怜巴巴的提出请求,希望桓温能像当年的诸葛亮、王导那样辅佐朝政,一心为国。

简文帝死后,很多大臣也提出应该由大司马桓温决定谁来当这个皇帝,还是尚书仆射王彪之据理力争,认为天子驾崩,皇太子即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司马又哪来的资格妄自非议?之后,在一些还算忠义的臣子支持下,皇太子司马曜才算是即位成了新的皇帝,是为晋孝武帝。

当然,还是得让桓温做首席辅政大臣,依据当年周公辅政的旧例行事。

即使这样,桓温还是非常不满。

桓温当年立简文帝为皇帝,其本来目的,就是想稍微转个圈,在合适的时机,让简文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按照桓温的意思,现在你病得要死了,正是禅让的最好机会啊,最起码,也得让自己当个代理皇帝总摄朝政,如同当年王莽那样。现在居然只是让自己当个什么辅政大臣,还要像诸葛亮、王导那样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怎么可能?

失望的桓温丝毫不再掩饰,越发嚣张跋扈,不臣之意也越发明显。

好在东晋皇朝的寿命还没到终结的时候,总有新一代的能臣崛起。此时,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等人,已经成了东晋朝廷的中流砥柱。

谢安出身于当时的豪门,陈郡谢氏,从小就才华横溢,名噪一时,得到当时丞相王导及很多名士的器重。因而,朝廷多次征召谢安入朝为官,可谢安却对当官没有丝毫兴趣。后来终于应召入司徒府做了佐著作郎,可是没几天,就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离开了。

之后,谢安长时间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每日里,或者和王羲之等一群高朋贵友,呼朋引伴,饮酒赋诗,捕鱼打猎,或者闲居读书,吟诗作文,游山玩水,日子过得倒也消闲自在。

即使如此,大家还是对他寄予厚望,一些士大夫甚至感慨:“谢安不出山,谁能拯救天下百姓啊?”当年的简文帝司马昱在还是大臣的时候,也对谢安非常敬仰。

直到360年前后,谢安四十多岁后,因为谢家在朝中的主要人物相继去世或离开朝廷中枢,家族有衰落的危机,不得已,谢安才在各方巨大的期许下,重新踏入仕途,应召入朝为官。

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谢安的这段故事。

谢安刚刚出山时,包括桓温在内,对他都非常器重。可惜,随着二人政治目标的不同,渐行渐远,最终,谢安和王坦之等人一起,成了稳定东晋朝局,抗衡桓温的主要政治力量。

朝中其余大臣,例如手段圆滑,和桓温关系不错的王彪之等人,总体来说,也还是站在司马氏皇族一方的。

对于东晋朝廷来说,更加幸运的是,就在桓温不断积蓄力量,随时有可能谋逆篡位时,373年三月,桓温突然病倒,并于七月去世。

直到临死前,桓温还念念不忘权势,还在暗示朝廷应该给他加以九锡之赐,并不断派人催促。

虽然桓温已经病得要死要活,但毕竟还没死,余威还在,谢安、王彪之、王坦之等人也不敢直接硬碰硬的拒绝,但又不愿意真的给予他这个待遇,于是,就用官场上最常见的手段来处理,那就是拖延。

谢安让袁宏草拟了一份加封桓温九锡之赐的诏书。写好后,袁宏拿给王彪之审阅。王彪之先是大大称赞了一番袁宏诏书中文辞的优美,同时指出,诏书中还有几个小小的瑕疵,以你袁宏的大才和名气,这样的东西拿不出手啊,会败坏你的名誉啊,必须得认真修改。

袁宏不知道怎么修改,于是去找谢安。谢安当即表示,我来替你改。然后谢安整整改了十几天,也没改好。

不是不给你办,而是流程缓慢,你得慢慢等。

好人等个三月俩月没问题,桓温等不了啊。桓温本来就病得不行了,得知消息,又急又气,不久就病死了。

桓温病死之后,桓氏家族内部为了争夺桓温留下的权力,开始自相残杀,内斗起来,于是,其势力很快衰落下去,对东晋朝廷终于不再具有威胁了。

看来命运还没有彻底抛弃东晋朝廷,就像当年刚刚发动叛乱却突然病死的王敦一样,桓温的病死,使得多灾多难的东晋朝廷躲过一劫,又能继续苟延残喘的存活下去了。

桓温死后,朝政大权终于被东晋朝廷收回大部。之后,朝廷加封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掌管吏部,二人共同负责朝政。同时,加封王坦之为中书令,领丹杨尹,不久,又任命王坦之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诸军事及徐州、兖州二州刺史,镇守广陵。

在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下,东晋朝廷总算是相对安稳了下来,勉强稳步前进着。

当然,王家、谢家,本来底蕴就深厚,现在更是成了东晋朝野,仅次于皇族司马家的豪门世家。不过,王、谢两家的主要人物和桓温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打算篡夺司马氏的皇权,而是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发展着自己的家族。这样的选择,至少维护了东晋朝廷的稳定,东晋百姓的生活,也暂时安稳起来。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