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证不治病2-6

 钟家台 2022-01-16

“观”服从望闻问切等四诊的逻辑规则,强调感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中医的病种,不是直观感知的雷同。有的病种有特异的症状群,有是症则有是诊,如《伤寒论》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四诊收集和确认的临床症状,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判断太阳病。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有“口苦,咽干,目眩”就可判断少阳病。

无论内伤还是外感,不是所有的病种,都有特异的临床症状,都能够有是症有是诊。如《伤寒论》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没有阳明病特异的症状表现,在经证,是大热、大渴、大烦、脉洪大;在腑证,是痞、满、燥、实,但“辨症求机”只要有“胃家实’的病机结论,无论哪类症状群,都可以判断为阳明病。

中医的病种规范,是病机的规范,不是症状的规范。“太阳之为病”、“少阳之为病”等症状,其实表达的是营卫失调、阳枢失和等病机的规范。从临床症状到病种,不“辨症求机”,就难以形成病种的判断,这不仅因为症状和规范的病病机不是机械的线性关系,还因为临床有多种病同时发生的“合病”(不同病病机的疾病,同时发生,称之为合病)和不同病先后出现的“并病”(不同病病机的疾病,先后发生,称之为并病)等情况。

有了病病机的判断,可以确定基本的治则,如太阳病在表,用解表发汗法则,少阳病在半表半里,用和解的法则,不过,治疗法则的确定,只是“随证治之”的第一步,还必须确定一个具体的治法,如解表发汗是桂枝汤调和营卫,还是麻黄汤辛温疏散,是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还是大青龙汤峻发其汗内解郁热等等,就必须进一步的“辨症求机”,从病病机落实到具体的证候,只有有了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证候病机的判断之后,才能确定具体治法、方药、用量。

证候不是病病机的复制,而是病病机在特定时间、特定个体、特定影响因素等多维相关的作用下,因应协调性异常的反应形式,临床症状大多比病病机的表现复杂。桂枝汤、麻黄汤是太阳病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但无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还是小柴胡汤证,症状的表现都是多样的,不仅有“之为病”的特异性症状,还有“之为病”以外的许多症状。桂枝汤证有“鼻鸣干呕”“汗出恶风”“时发热,自汗出”等,麻黄汤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等,小柴胡汤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脉沉紧”等。

疾病是活生生的人的疾病,没有哪一个人会按照理论标准去患病,无不与天时、地理和人事环境的影响有关,故中医做出病病机的判断,依赖于病种之辨的逻辑思维。病种之辨就是在复杂多样的临床症状群中,求证病病机,再分析病病机在病机要素中的主次多少,最终形成证候病机判断。

病种和证候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也是包含关系。从属关系,指证候是一定病的证候,病病机如线,证候如珠,线串珠;包含关系,指病病机包含于证候病机,证候病机或等于病病机,或大于病病机,不会小于病病机。证候病机等于病病机,“辨症求机”就比较简单,病种之辨的病机结论,可能就是证候病机;证候病机大于病病机,临床症状群就比较复杂,“之为病”的症状混杂其中,不辨就很难形成病种的判断。张仲景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就暗示了这一点。内伤杂病的病种之辨问题,比较复杂,文献中大多没有病种,一般从症状入手分析病机,形成证候病机判断,但这并不等于就没有病种之辨。

病种之辨我在《中医之和》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要多说几句的是,中医学术界没有认识到病种之辨,把辨病等同于仪器的诊“病”,用所谓辨“病”论治取代辨证论治。2001年版《现代中医辨病治疗学》:“对近年来部分主要中医学术期刊所载论文进行调查,发现采用西医病名诊断而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文章比例高达82.8%-97.2%,而真正按中医病名进行辨证论治者仅占2.8%-17.2%,实际上,实行辨病论治以成为中医临床工作的主流与方向。”

西医的“病”需要中医的“辨”吗?不需要。中医之“辨”,辨的是病机,结论是病机的具体性质。“病”是形态学的器质性改变,无须病机之“辨”。“病”的诊断在形,靠感官、靠仪器的“观”,“观”清楚了,“病”的诊断就可以成立。“病”诊断与中医的“辨”没有关系,辨“病”论治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混淆了中医和西医的形成本质判断的逻辑方式。当然,把“病”看成是症状,可以做中医之“辨”的对象,分析“病”的病机性质,辨“病”内涵的病性、病位、病邪和病种、病形、病势,才能称之为辨“病”。但这样的辨“病”,就是辨症,是对症状的辨,属于“辨症求机”的客观对象,额外弄出个辨“病”的概念,无异于画蛇添脚。

在西化之风的影响下,中医学生接受西医为主的教育,学术刊物热衷于西化模式的临床文章,职称晋升要求西化的科研论文,纯中医的辨证论治,难登中医学术的“大雅之堂”,根据论文做出“辨病论治以成为中医临床工作的主流与方向”的结论是很不可靠的。辨证论治的辨证,是包含了四诊的症状收集,病机的逻辑分析,证候的具体结论等在内的临床过程,辨“病”是病机分析,从属于辨证,属于辨证过程中的“辨症求机”的内容。辨“病”和辨证概念的关系,根本就不是等位关系,而是大小从属的关系。“病”要上升到中医“证”的高度,需要“辨症求机”思维的加工。对“病”的“辨”,和辨头痛、辨寒热等没有什么两样,没有必要弄出个辨“病”论治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