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立华:《中庸》精讲(四)

 情缘半岛 2022-01-16
图片

《中庸》

(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第十二章到第二十章,是《中庸》的枢纽性部分。这部分非常难的地方就在于:你要从没有提到中庸的字面上辨认出中庸的道理,找到这部分与前文的呼应关系。我们在讲第十二章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章实际上就是第一章结尾那三句话(“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呼应。

整个第一章到第十二章,有一章是无论如何要认真读的,就是第十章。中庸这两个字,程子的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应该就是从第十章而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把中庸读成一种柔软的品德,中庸是刚毅之德,中庸不是柔中,中庸是刚中。按照《易》之德,二五爻,二爻以阳爻处于阴位,虽然不当位,但得中。你去看《周易》的二五这两爻,它的得中和得正的关系,得中比得正要重要,这个是程子在《伊川易传》里非常重要的观念。所以《中庸》不是柔的品德,《中庸》是刚的品德。在一切时代,刚都很难得,孔子都感慨“吾未见刚者”。有人对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大部分人,其实刚当中添杂着欲,我自己反省自己也觉得不可免,有好胜之心。

有时候看经典真是惶愧,天生气质偏狭,虽然一辈子讲“为学大义在自求变化气质”,但是多年来,也没变得几分。但是无论如何,多多少少有点刚的意思。在所有的时代里,我觉得刚都是成德的基础,但刚都是最难得的。

图片

从第六章到第十章,关键词是智仁勇。第六章、第七章是论智;第八章在讲仁;第九章、第十章显然是在讲勇。

所以我们看,《中庸》第一章强调人的固有倾向的根源,这个倾向须臾不能离,就是朱子讲的:“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之后加以展开,展开层面是不一样的,从心性层面讲,它变成了中和问题。

从敬畏心开始,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开始,我们说慎独也好,敬畏也好,无论用什么样的概念来讲,都是在说人的心灵内容的复杂层面。

我们知道,心灵内容可以进行多层次的区分,这个区分虽然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尝试,但最后落到的点,就是宋儒所讲的:心、性、情的关系。朱子曾经说过,北宋哲学家有两句话是颠扑不破的,一句话就是伊川所讲的“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另外一句话,朱子特别赞赏的就是张载所说的“心统性情”。

心、性、情的关系,宋儒讲得非常清楚:心是人的灵知灵觉,是人的主动性发挥作用的枢纽;性是人的本质倾向和可能性;情则是这种本质的可能性在现实中的呈现。情绪一定是现在时,是实现的,充分实现的。

在中和关系里面,我讲到的那个中,实际上是敬畏的结果。你保持了足够的敬畏心,你这个心灵本身就持中,你的心灵状态是持中而立的,无所倚诸外。所谓宋儒常讲的“迥然在中”,就是心要在腔子里,心要无所偏倚,既不偏于外,也不偏于内,既不偏于人,也不偏于己,就是这样一个持中而立的状态。

这样一个持中而立的状态,就是靠敬畏来实现的,所以《中庸》首章的第二个层次跟第三个层次之间,关联是非常密切的,有了这样一个敬畏和乐的整体的完整展开,人的心处在持中的状态,就有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而这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现实呈显,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到了一个心性的分析。

接着我们看,按照朱子所划的第一个大的部分,中庸之德又展开为智仁勇三个德目,也就是说,你要做到中庸的智仁勇三德兼具。

其中有疑惑的地方是智和勇之间的关系。仁和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仁者必有勇,这是《论语》里面讲过的。但是智者未必有勇,这个智,我的体会是,还不够深。我的体会,真正的明是能生胆的,智慧达到一定的高度,我相信是能生胆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十章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图片

这个“而”通“尔”,代词,你。孔子问的这句话,是说你问的到底是南方之强,还是北方之强,还是你应该追求的强?这句话显然不是说你子路已经做到的强,而是你子路应该追求的强。看来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各得一偏,只有孔子给子路指点出来的,应该追求的强,才是真正的符合中道的强。

南方之强,以宽柔来教化,不回报那个无道之人。这个南方之强,重点在于自胜,自我控制之强。所以后世有人认为是老子,是道家之强,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老子》里面有句话叫“自胜者强”。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的确是很强,今天我们人只要能追求南方之强已经不得了了。

北方之强是什么样子的呢?“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就是席子的席。以金革为席,睡在兵刃上,身死而无所悔。与南方之强不同,北方之强重在胜人。如果拿《孟子》论不动心那一章来对比的话,南方之强偏孟施舍,北方之强偏北宫黝。我还是喜欢禀气强的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接着,转入了第三种强,这里的麻烦在于,这个君子跟“君子居之”那个君子,到底是一个君子,还是两个君子?如果是一个君子,那就指向孔子赞赏的是南方之强,这点显然不对,所以是三种强。这个君子,应该是成德之君子。

“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段话辟邪。这是儒家经典当中最有力量的话之一,其作用相当于“唵嘛呢叭咪吽”,你遇到内心恐慌的时候,就可以读读这句话。矫是强的样子,那么这个强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四个“强哉矫”,分成两个部分,前两句话是一个部分,后两句话是一个部分。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实际上引申出来的是不偏之中。与所有的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但并不因此而失去原则。一般的人,要么封闭狭隘,要么就丧失了自己的原则。不失之隘,则失之不公。孟子评价伯夷和柳下惠,说伯夷是“圣之清者”,但是过清,所以狭隘;柳下惠是“圣之和者”,所以就失之于不公。

“不倚”是什么?当然是不偏,我们常说不偏不倚。什么叫“倚”,我这么一撑就叫倚。椅子这样的东西,都是后世败坏德性的发明,更不要提沙发了。古人长跪,身体正直。你知道那个“隐几而坐”,那个几可不是茶几,那东西不能完全把身体靠在上面,还是要保持身体直立的,你整个人的重心要在自己的身上,所以这叫无倚。你不要光看到身体的倚,心灵的倚也是一样。

我以前特别凸显《中庸》里强悍的性格,年轻的时候好强,当然也不是说现在不好,年轻的时候尤为好强,就特别容易能够体会出这一点。我曾经把“中立而不倚”的精神解读为“虚无中自立理也”。其实你说人生的这个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你说没有,就真的没有。它就在你的支撑的努力当中,你不去努力支撑,它就没有。大家再想想《论语》里那段话,我最喜欢的话,孔子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什么人能够做到?

在这个世界上,无物常驻,一切皆流,你能把自己靠在什么地方?人居然能够在一切皆流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意志,建立起某种确定不移的东西。这个确定不移的东西,不可能存在于柏拉图理想的那个范型里,那么抽象的东西,怎么可能成为我们人生的基础呢?真正的基础一定根源于人的固有倾向,这个东西既是生生之理在你身上的延续,同时又是“天命之谓性”的天命之体现。你只有在内心中才能找到,而不是在别处,否则你眼光看得再远也没有用。所以“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虚无中自立理也。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真的是虚无的,但这里面有一点,那个有,就在于生生不已的理,那种生生不已的实体在你身上的体现,或者在天地万物本原当中的一个发显,这是真正的理或基础。牟宗三不断张扬“於穆不已之真机”,我觉得还是说得好,这个精神《周易》里讲,《诗经》在讲,就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前两句话讲“中”,后两句话显然是在讲“庸”,后两句“不变”重复了两次,“不变”就是“不易”。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这个地方朱子的注释,我小有不同意。朱子说“塞”是未达之意,我倒觉得“塞”是居位的意思,未达的话有点重复。“塞”有当之意,就是居位。

国家有道,君子居位之时,不因自己位置的提高而有所改变,“富贵不能淫”;国家无道之时,从始至终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原则。一生不变才是真正的强悍,“贫贱不能移”。

第十章关键就在于把程子所解的“中庸”在文本上落在了实处,程子解“中庸”不是没根据的,证据就在第十章。

图片
图片

我们有权利期待某些火光

      穿越时空而永放光芒

图片

精神丨思想丨人文

让思考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