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情缘半岛 2022-01-16
-----解读《中庸》十二

图片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依然未知,换句话说,懂得越多知道的越少;反之,懂得越少,似乎知道的越多。知识好比是一个容器,越小越容易装满,而容器之于世界,容器之于地球,容器之于宇宙,就显得越大越渺小。

宏观世界可以无限的大,大到太阳系、银河系、无边无际;小到一个颗粒、一个分子、一个原子,小到即便是显微镜都无法看到的物质存在。人类从来不会因为大就不去了解他,也不会因为小就不去研究它,只是相对于人类的生命长度太有限了,因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千百年有志之士屡试不爽的真理。

《中庸》第十二章 “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这里的“ 夫妇 ”是泛指,即普通百姓;“至”极致的意思,解读为最高境界;“不肖”与“不晓”同音,也就是不贤明、不通晓的意思。“憾”本是遗憾之意,此处翻译为不满足的意思,“破”突破,破土,按照上下文的意思,翻译为理解。

黎民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的,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便是圣人也有不知晓的地方。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满足的地方。因此,君子说的“大”,天下都承载不起;君子说的“小”,天下都不能够理解。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明察天地万物。

《中庸》认为最高境界的道“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为此,多少有识之士穷其一生,都在探索,都在学习。毛泽东晚年身体虽然不适,仍然经常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读书,他晚年看的书主要是大字本《二十四史》《鲁迅全集》,还有各种字帖。他争分夺秒,一遍又一遍地读史、读诗、读传记、读笔记、读鲁迅作品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实现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豪言壮言。

毛泽东最后要的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他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历史价值的笔记,在双手已经不能自由活动的情况下,还请身边的同志帮助他举着书,吃力地读几段,以为快慰。

中国僧俗两界闻名于世的弘一法师,在近代文艺领域里无所不涉足,诗词歌赋音律、金石篆刻书艺、丹青文学戏剧早具才名,而在人生巅峰时却突然阪依佛门,一洗铅华,笃志苦行,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如果没有分秒必争的潜心修炼,没有前赴后继的学习追求,是无法达到的。

即便是最高境界的道 “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都是来源于现实世界,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常常羡慕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在我们身边,却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交通混乱、讲脏话粗话,随意扔垃圾,甚至故意损坏公共财物,这些都可以在个体和普通老百姓中避免的,却屡改屡犯,屡犯屡改,除了深层次的问题:硬件的提升,管理机制,市民素质等等,还有的就很简单了。

没有了小桥流水,哪来的诗情画意;没有了湛蓝的天空,哪来的白云飘飘;没有了绿色的大地,哪来的芳草连天,而对于我们首先要做的却非常简单,甚至举手之劳:不再让那白色的垃圾随风飘扬......。

把握当下
都说开始了数百年
为何还要等上几百年
都说已有数千年
为何还要千年大计
都以光年计算速度
为何还要经过漫长等待
也许
起点就是终点
漫长就是短暂
浩瀚,相对于浩瀚
昨天,只是今天的昨天
思想的边界在哪
宇宙的边界就在哪
智慧的能量有多大
大自然的威力就有多大
去把握当下吧
因为没有明天的今天
只有今天的今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