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育儿路上,不要被“科学喂养”这四个字迷惑

 叶子与豌豆 2022-01-17

到底怎么做才是科学喂养呢?很多专家或者权威机构,各种提倡科学育儿,一套又一套的理论让新生妈妈看昏了头。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是百度,而不是相信自己的自觉。前一段时间令人痛心的睡眠训练要了孩子的命,我们真的该静下心来想想如何正确的育儿啦!

直觉养育一直是我遵从的。我关于夏天穿不穿袜子,独处的孩子一定不正常吗,婴幼儿到底什么时候加盐,延迟满足真的适合小宝宝吗?不吃饭就是积食吗等一系列问题分片段写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供参考。

夏天一定要穿袜子吗?

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带着豌豆豆下楼遛弯儿,遇到老头老太太都是绕道走。他们总是以过来人的口吻说,你咋不给孩子穿袜子呢!寒从脚起啊!

然后得啵得啵说好多,现在年轻人带娃就是不行,啥也不知道,不穿袜子会着凉,着凉以后会拉肚子的。 

一个老人说完之后,另一个老人接着话茬接着说,姑娘,你可长点心啊!看你年纪不大,要多老人学学育儿经验,最起码我们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 

旁边的大爷附和着,对对。我孙子不管夏天多热都要穿袜子的。光脚丫子怎么行。 

豌豆豆那个时候八个月的样子,眨巴眨巴的眼睛看着这群爷爷奶奶,似乎想从话里体会寒从脚起的份量。我好像后妈的角色,赶紧趁机会溜走。

关于穿不穿袜子,市面上有太多争议。当然每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看了很多育儿知识按着科学喂养的模式走,就一定是正确的。 



我之所以夏天外出不给豌豆豆穿袜子,是因为这孩子一热就爱出脚汗,穿上袜子不利于散热。

独立行走之后,也是光脚丫子满地跑。因为从小体质还不错,偶尔的感冒都是自己扛过去的,所以光脚丫子与地面接触,刺激孩子的感官能力,促进血液循环。 

如果是在空调房,我会给孩子套一双防蚊裤袜,既防蚊子又保暖。 

如果你的孩子是新生儿或是体质比较差的宝宝,还是建议穿一双薄棉袜子。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一定要熟知,不能人云亦云。


当你孩子光脚丫子,别人一说得穿袜子寒从脚起,你就二话不说麻利的套上袜子;当你孩子穿着袜子,信奉科学喂养的妈妈一说这么小孩子不用穿袜子多热啊,你脑子一热就把孩子的袜子扯掉。这些极端的方式都是不太正确的,

以前我也是被科学喂养这四个字神圣化啦!认为一旦与传统育儿有分歧,我就不假思索说时代进步了,育儿知识需要更新。其实最需求更新的是我们分辨是非的大脑,对于孩子的问题上要顺其自然不要太焦虑。

独处一定不正常吗?

孩子的先天性格是基因决定的,有些事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当然孩子后天性格的塑造,还是离不开家庭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人都是喜欢外向开朗活泼型的孩子,他们可以带动气氛,嘴甜,会主动和陌生的爷爷奶奶打招呼。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外露的天真浪漫,在感慨童年真好的同时,我们也在心里琢磨着自己孩子总是一个人玩怎么办?

我们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先生是比较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他的幽默细胞都是这十年来我引导的。

而我的性格是,我心情好了可以跟任何陌生人打成一片,大一的时候去我外婆家的时候,一路上的火车都是有说有笑。因为路程太远,人心险恶,处处留着心眼,别人问我去哪里见什么人,我都是胡编乱造,满嘴跑火车,每一句编的还合情合理,看不出一点修饰的痕迹。

我心情不好的话,我可以一整天不讲话,一个人能待在房间里坐一天。所以性格这东西就是内向与外向的结合体,偏内向的人也有疯玩疯跑的时候,偏外向的人也有安静独处的习惯。

王先生总是说,豌豆豆千万不要像他那样的性格,以后长大了会吃亏。

我倒是有不同的意见,如果豌豆豆一个人独处是很享受的状态,我们为什么要干预他的性格呢!一个慢热内向的孩子,强行推出去和其他小孩子打成一片,站在大人的角度上也会有抑郁的情绪

我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娃爸的认同,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孩子别像他的性格。好嘛,越不希望什么出现越是上赶着追逐你,这就是传说中的墨菲定律,让你抓狂又让你无能为力。

豌豆豆性格还是像了他爸,做事情不像我一样干脆利落,他喜欢慢慢来,一步一步的慢慢走。

和他爸相处这十年来,我已经适应了这种慢节奏。以前我总是说你难道不能快点吗?现在已经把反问句改成了陈述句,你快一点走啊,不然赶不上末班车了。

白天在广场上玩,豌豆豆不爱扎堆儿,自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他专注这件事的时候,总是会引来很多小朋友围观,看他怎么玩。

孩子内向喜欢独处这没有什么,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点,这样的他们一点问题也没有,请不要给他们贴任何负面的标签,比如不合群之类的。内向慢热的孩子在安静的地方才会释放能量,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是在热闹的地方释放能量。


所以能量的来源方式不一样,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限定孩子性格的塑造。除此之外,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比较也是一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王先生带着豌豆玩了一圈,回家一个劲儿得说,你看人家嘟嘟弟弟多活泼呀!在他看来,活泼好动是孩子正面反馈,而像豌豆这样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小孩是不太正常的,有违常理。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自身带的特性,而是顺着孩子的内在优势发掘孩子的潜力。

比如孩子喜欢独处,那就多陪孩子读绘本,玩他感兴趣的游戏。未来出身社会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会吸引更多的人,他会交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还在焦虑的路上徘徊,不如和我一样,牵着小小的蜗牛,陪他慢慢走。

婴幼儿到底要延迟满足吗?

育儿本身不难,是这个大环境给了我们很多焦虑的信息。比如延迟满足这件事,我也深受其害。不知在哪儿看得歪门邪道,说小孩子哭闹的时候,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孩子哭累了再去抱抱他。也不知道写这些内容的人到底有没有孩子,各种误导焦虑的新手妈妈。

记得有一次,豌豆豆哭闹的厉害,我把他放在一旁想等着哭完再抱他。可是他越哭越伤心,我还是恨不下心,看着孩子哭成一个泪人,于心不忍啊。我抱着他在屋里来回渡步,然后和孩子念叨的说,妈妈知道你委屈了,肯定是哪里不太舒服,所以才哭的对不对。他环抱着我的脖子更紧了。

3岁之前是孩子培养安全感的最佳时期,时常给孩子一个拥抱一句妈妈爱你,并不会让孩子娇生惯养。孩子得到最大的安全感,他才能放心勇敢得张开双手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自那以后,我都是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不再遵循那一套延迟满足毫无人性的理论,现在育儿我遵循我自己的内心。

孩子哭闹本身是遇到问题啦,我们要陪孩子一起解决这个大难题,而不是把孩子推得远远的,让孩子一个人应对解决不了的大难题。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大人都受不了别说幼小的孩子啦!

受科学育儿的熏陶,老人的观念也逐渐改变原来的固有思维。比如孩子摔倒这件事,以前摔倒了打地板,现在换了另一种方式,宝宝,站起来。无论孩子哭了没还是磕疼了没,老人总是在远处的长椅上喊,哭什么哭,站起来。

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对独立自主理解有偏差啊,我们不能光顾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一再强调延迟满足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孩子磕得哇哇大哭,我们坐在哪里聊大天,于情于理不太好啊!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那样简单的生活常识。小孩子摔倒了哭闹,作为看护人第一时间就要冲过去扶起孩子。询问摔疼了吧!小时候不给足孩子爱与自由,长大了又奢求独立面对生活,我们对孩子是不是有点太苛刻啦!

一“盐”不合吵吵吵

昨天晚上因为一岁以后,孩子该不该加盐,我和闷头葫芦王先生争吵不休。他说很多资料都说小孩子不能过早的加盐,三岁之前尽量不要吃盐。

我问,你在哪里看的?他一脸正气得说,百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搜索引擎代替了脑子思考问题的活。什么都百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在百度上找找答案。搜索引擎是百科全书,它能搜索到我们想要的标准答案,可是他不适用任何孩子。但凡是有关孩子的问题,是通过养育者,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

豌豆是一岁三个月开始加一丢丢盐,加盐的原因是一岁以后喂养变得更困难啦,他不再像小月龄那样,吃水煮菜也能吃出美味佳肴的滋味。他开始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嘴越来越挑剔了,他不喜欢吃的东西连尝试的兴趣都没有。

每次我在厨房忙成狗,娃在餐桌吃一口,这种接近崩溃的状态那些说风凉话的怎么能懂。

我说豌豆挑食,加一丢盐还吃点,不加的话全霍霍啦!

某些人就会说,三岁之前不要加盐。

我说喂养实在困难,每天都在为吃什么发愁!

某些人就会说,三岁之前不要加盐。

我说你会带娃您老带,劳资罢工啦!扔下手中的家务活,锁上房门,独留他们父子俩在客厅里面面相觑。

孩子哇哇大哭,老父亲手忙脚乱,老母亲葛优躺伸展着老腰。一家人的状态比架子鼓的表演还热闹,写到这里,我有点心疼豌豆豆。我为什么因为别人家儿子的过错去为难我自己的亲儿子呢,不应该这样。


我开了房门,把哭闹的孩子拥入怀里。带孩子去洗澡,擦润肤霜,换纸尿裤,穿睡袋,然后一起道晚安入睡。孩子搂着我的胳膊很快就睡着了,而我反而无眠了。看了一会书,关于查阅了到底什么时候加盐查了相关书籍,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比较权威,
一岁以后可以加一点盐,但还是建议饮食尽量清淡,养成少盐少糖健康的饮食习惯。

还是那句话谁带孩子听谁的,我说什么时候加盐就什么时候加盐,把百度拿出来也不好使。以带娃的养育理念为核心,才能让小家更和谐稳定。

写给某些人的一些话:当孩子哭闹你忙碌的时候,你也会心乱如麻吧!对,这是我这段时间的常态。我在习惯中调整自己,让孩子内心平和自由探索。而你打着为了孩子的名号,念叨着百度看来的育儿经,在家里大放厥词。

这世上本没有感同身受,也没有什么好好先生,矛盾都是双方制造的,矛盾的累积也是从小事情开始的。

一个家庭总是会吵吵闹闹,吵闹过后的冷静分析客观认识才是家庭本身最重要的。虽然说在孩子面前争吵对孩子影响不好,但是偶尔一次争吵并不会影响什么。爸爸妈妈因为意见不合争吵起来,虽然争吵了但是依旧很相爱。

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想法,和别人的思想碰撞,我们要学会捍卫自己的立场,尊重别人的想法。不认同且尊重并不矛盾,矛盾的是自己的内心。

不吃饭一定是积食吗?

有一天,我在滑梯那边玩,碰到了皮皮奶奶。她问我,孩子积食以后,你给豌豆吃什么药?我说您怎么知道孩子积食了呢?难道是粑粑拉得不正常?她说也没有,就是觉得小孩子总是会积食,想着给他吃点打食药。 

豌豆姥姥也像皮皮奶奶一样,孩子如果吃饭少了就会觉得积食了,乱七八糟吃一堆中成药。比如健胃消食片或者山楂丸,或者妈咪爱等等。我就特意查了一下,所谓的积食就是中医的一些说法,很多中成药的副作用很多不明确。 孩子肠胃本来比较娇弱,如果长时间吃这些消化的药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一系列不可控的问题。 等孩子大了,你会发现那些没有吃过打食药,没有做过推拿的孩子,也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反而是一直吃药的娃,三天小毛病,五天大毛病。 孩子不吃饭,有很多原因。比如饭菜不合他的胃口,或者食欲下降,或者就是不饿。我们既然提倡科学育儿,那就认真观察孩子的特点,把饭菜做得美味可口一点,少给孩子吃零食,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豌豆妈妈随手记

一晃眼十一点啦,更新推文成了一种习惯,希望自己坚持✊。

快速搜索

关注公众号“叶子的博客”,在消息栏输入关键字,就能看到你想看的信息了。

回复【待产】,最全的待产包记录你值得拥有

回复【辅食】,辅食工具,辅食安全,餐桌礼仪,给孩子做辅食不用发愁

回复【早教】,数学启蒙,英语启蒙,早教游戏,益智玩具,你想了解的都有

回复【读书】,每期的育儿读书笔记呈现给你,不一样的育儿教养,让你育儿路上不焦虑

让记录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叶子的博客 

育儿|阅读|电影|美食|生活

空·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