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非对联欣赏

 月牙儿s 2022-01-17

柳如是墓(莫非)

销魂新筑室,料走马何堪,向雷池作隐隐听,欠彼寒波同殉节;

行客晚来秋,是鸣鸠不住,劝郁郁如春心发,饰其高冢自髡人。

你看第三分句,这是规则重字?看不明白了自 赏这是前年在论坛和联友之间PK时命题的其中一联。柳如是的生前身后事,我都是当时通过百度了解到的。然后就在心里勾勒了这样一个脉络:生→欲死→死→慨叹。要写柳如是,就绕不开钱谦益的。上起的“销魂新筑室”,指的是钱谦益特意为柳如是筑起的那座“我闻室”(取《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意),以及她真正嫁入钱门之后所居的“绛云楼”,老夫少妻,好不欢愉。紧接着二三句掰碎了李商隐的咏柳诗句:“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由于下文需要提到水来诉说钱谦益的那句“水太凉,不能下”,因此把“巴雷”印上了“雷池”的印迹),一来可以切其姓氏,二来还可以表明柳如是的身份(妓女)。她虽然是钱谦益以“正妻之礼”娶进门的,但在钱死后,柳如是遭受钱氏家族的排斥和逼索,最终含恨投缳自尽。柳如是的悲惨死去让她感到最可悲的应该是,早知道今天有这样的局面,还不如当年双双投湖,即使不能同死,自己也要独自为夫壮烈殉国!所以上联结句选择用上“欠彼寒波同殉节”这七个字,一方面算是对钱谦益心灵的拷问,也是对于个人命运无奈的叹谓。下联开始说到墓地了。在我想象的目光中,我愿意相信柳如是的墓地是能够吸引一些人前来凭吊的。但是往来的也仅仅是表示一种态度罢了,所以我用“行客”和“晚来”,而“秋”是为了渲染气氛用的。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下了这五个字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在王摩诘那里产生过丝毫触动或者内心储存的意识暗示的,即便从现在看来,也完全是格格不入的两种格调,他的“天气晚来秋”是一种闲淡和宁静,而我是想诠释一种凄凉和不安。柳如是死后被逐出钱家祖坟,而与她的孤坟相距百步之外就是钱谦益和他的结发妻子的合葬大墓,让“关关雎鸠”出场,是我造的一个境——我觉得此时此景,让鸟儿的鸣叫声隐约传来,能产生一种莫名的艺术效果。然后说既然它叫个不停,它是想干什么呢?然后回答“劝郁郁如春心发”!这个“春心发”是从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截下来而反着用的,然后再顺势托出结句,亮出自己的嗓子——花花草草快跟着我的心念发出来吧,来为我所爱的这个男人粉饰一些安详吧,即使他在我心目中也曾经犯错(说实在话,下结的“饰”字和“髡”字,都下得太不近人情了一些。。。)当时不少联友都提出关于腰间七字的对仗问题,说是这样的交股对在对联的运用中一直是不提倡的,先例也不是很多,更何况这是连绵词组和偏正词组之间的交股,更是扎眼,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不用为好。但一直到现在我还仍然不想顺着意思改一下,首先“雷池”和“春心”这里貌似不宜变动的,而“隐隐”和“郁郁”就是我觉得最能表现当时心中的味道的了,所以就不改了。我现在依然觉得这样的感觉挺好,您呢?



母亲节题联

少不识严效断机、慈推画荻,梦影立萱阶,廿六年桑柘月明,岂止此生哀此节?

今空有意萦寸草、悲寄累茵,春晖起苹末,三千里蓼莪风隐,忍教吾子孝吾妻。



自 赏

这是参加论坛癸巳华山论剑第一轮第二场所写的。基于我的个人原因,当时看到这一题目,说实在话,我是自叹自哀的。我的母亲是在我8岁的时候病逝的,20多年来我却一直没有只言片语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即使母亲的音容笑貌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在我内心深处变淡过,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无法想到怎样去表达那份决绝的凄苦)。一直到2012年8月份我才写了一首古体诗《新坟别》,是当年7月份我回乡为母亲重立墓碑时所写的。这是我看到这个题目之所以有自叹的原因。而自哀的情绪是来自我自认为我这样的情况,写出来的联估计会在某个程度上得到一些感情分,而这感情分竟然是来自于母亲的隔梦所许,总会有些唤起我内心的悲哀。

我是从3岁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书法的,而父亲在乡里的文化站上班,我很多情况下是在母亲的指导下临帖的。母亲对我练字这方面要求很严格,所以我在最开始用“断机”这个典故,是有特殊含义的,孟母是在知道儿子不好好学习的情况下,断了手中的机杼。而我的母亲是因为我贪玩,不好好练字,而用她手中正在劳作的拇指般大小的木棍在我身上打断的。我虽然没有怨恨,但还是觉得母亲是过于严格了。过了两三天,父亲回来了,刚好看到母亲再为我背上涂抹红汞,然后她就对我父亲道出事情原委,她还说:“我之所以对这小儿子这么严厉,是因为我觉得他比他的哥哥姐姐在练字这方面更有前途,所以要让他吃更多的苦头。”我当时当然听不懂母亲的用心良苦,只是她在涂药时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时轻时重的节奏,觉得很温暖的一种爱意,好像是在指导我练字时运笔的轻重缓急(我的“画荻”也在这里赋予一种新的含义),而今想来,也只是在睡梦中体会这份真情了……其实这26年来,这种情结会很多次在梦里把我带回故乡的家中,还有母亲辛勤劳作的各个角落——这种感情是永久而自然地存在的。上结的“岂止此生哀此节”,当时这个活动的评委之一周老师曾提出这句有点过了。其实我这句是一个倒装,所表达的含义是“此生岂止哀此节”。不是因为有了母亲节这一天,我才会哀痛我的母亲,也不是因为失去了母爱,而不能在母亲节释放哀痛。

下起两个四言的自对延续了我内心那种对母爱“永久而自然地存在”一种寄托,虽然“寸草”“累茵”都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但庆幸的是,还可以时常在梦中萦绕,也算是一种虔诚的自我犒赏。虽然和“梦影立萱阶”一样的虚无缥缈,但这种情愫显然已经无法沉寂在现实的孤寂中了,我忽然想到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包括父母的爱)都是可以稍纵即逝的,不同的只是有些逝去了是可以失而复得的,有些是一旦逝去就一去不返了。所以我下了“春晖起苹末”来诠释我这种思索。这五个字让很多人觉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把父母的爱说成“起于青苹之末”,这是不妥当的!但如果能真正理解“短短八年的母子情缘”之后,也许就能理解我这种另类的控诉;如果能真正理解“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的哀痛,就能理解这种隐咽之风并非空穴而来的。

而有了这种不一样的心声的追寻,就必须要有一个空间来承载。所以“三千里蓼莪风隐”就顺势而出,再回到原点,找到最初的最真的爱。然而这时也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我没有了母亲,但你还有,你现在的年纪和我当年得到我母亲至严至慈的爱的时候相仿佛,所以,请你珍惜有母亲的时光,不要重演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

对于这个联,有人质疑:写给母亲是要表达最真实的情感,需要用这么多的典故来炫技吗?而关键是炫技过后居然还不知自己到底想要说什么,这个联到底还有意义吗?你是在为了赢得比赛才需要这样做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我说不出话。但我在这里请大家畅所欲言,不论是对于我本人还是质疑者,都是有所裨益的。



赠联友梅之影


孤成此影偏宜月;

瘦到无花只有香。


自 赏

这是几年前写给梅姐的一副赠联。凡是见过这联的朋友都说下联好,但我自己一直心底都觉得上联要好一些。我写这个上联的想法是:梅花的孤绝凄清足以令百花俯首,大地上的生物已经无法衬托出它的品格,只有天上的月亮可以作为参照。也只有月色的纯净和清和,能与梅花的孤绝和凄清融为一体,二者之间相互映衬,掩映生姿。米芾有句:“瘦影在窗梅得月”,我其实也摄取了该句中的一些元素,我想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让梅花的精神瞬间在俗世草木中傲然独立。

也许是因为过分苛求傲然的缘故,上联在遣词炼字的过程中就显得有些拗口了。相比之下,下联的顺溜就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其实说白了,下联的联眼在于一个“瘦”字,没有了“瘦”,就衬不出“无花”,“只有香”也就没有了着落。总之,如果没有“瘦”字,以下的六个字都是毫无生趣的。但是,活又说回来,“瘦”字是因上联的“孤”字而生的,这一点不应该被忽略。梅花是因为它的傲然孤绝,才衍生出“清瘦”的意象,只有“瘦”的清淡和雅致反过来能够更好地诠释“孤”的清高和超然。

细心的朋友或许会问:为什么写梅花可以绕开不写雪呢?其实我在这联中也暗写雪了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我上联用的“宜月”是有雪的余光在里边的;下联说“瘦到无花”,其实就是在说雪太肥,梅花被挤瘦了。梅花在茫茫雪海中,可以看不到花,但它的香味是雪所掩盖不了的。

也许这副联不在于我想要说什么,大家认同的大概是这副联能让各自想些什么。何况,这副联从对仗上来看,并没有十分精巧的亮点。幸运的是,这副联还能够被大家看好一句,好在“瘦到无花只有香”这一句不是在上联,要不然,估计很多人在读完这句之后都不会再往下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