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140以内的心率跑pace6

 老威小屋 2022-01-18

“以10公里距离为限,配速6是个很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因为在这个配速下,10公里正好1小时,既很好记,也很好算。”

去年,有一位朋友跟我说,他跑步的当前目标,就是用140的心率,6配速,完成10公里。

说到多少心率条件下得到多少配速,我认为总是应该有个距离要素,否则,取样无限缩短,变成一个极值,瞬间出现某个符合要求的数据,那就没有多大意思。

一般我的理解,都是10公里长度。

这点,跟自行车速度记录的道理一样。自行车的速度极值可以到200多公里的时速,但那是特定条件下的瞬间值。而持续1小时骑行的世界速度记录,是54公里。看看,50多和200多,抛开“持续”这个因素谈速度,就没法谈了。

抛开完成距离谈速度和心率,都可能陷入极值的泥沼。

过去没有跑步的人,一开步心率就飙到160,看标题这个目标好像是高不可攀的。

正儿八经开始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前景”显得高不可攀的情况。譬如,我最早在佳明手表上看系统给出的预测,说5公里潜力可以到23分钟,我当时30分钟都拿不下5公里,看这个预测,简直跟天方夜谭一样。但刚过一年多,竟然也达到了。

所以,我对那位朋友说,只要科学训练,一定是能够达到的。

无独有偶,最近在闲来翻看吾友“老王”(老王是笔名)友情赠送的书时,发现有这样的描述(语境是新手和训练有素者的对比):假如一位精英跑者,6分钟配速心率才130,而新手则跑到心率160……。

当然了,作者在这里是为了做个例子,并不表示心率130得到pace6,就一定是精英了。但是,举例本身也有逻辑性。至少可以这么理解,朋友追求140以内达到pace6,即使不能叫精英,但也是不错的表现了。

一、最近有两篇小文涉及同等速度下心率的话题

我潜意识里一直对pace6情有独钟,不是测试的时候,好像总是跑在这个配速附近。

但这话也是现在来说才成立,2年前要达到这个配速,可是相当的困难。

在前两天的文章中,我贴过人生首次以平均配速6以内,跑完10公里的记录。还是在南半球出行时。

那一次完成的心率是147。

照理说,这个心率也不算高,对于“拼了老命”的状态来说,164的最大心率,同样不算高(现在在冲刺时,经常冲到175附近)。

之所以当时觉得要死要活的的感觉,就是耐疲劳程度太差。实际上,当时的无氧阈值和出现无氧阈值的对应的速度(是很直观的耐疲劳的数据组),也表现很差。

所以才会出现,看上去心率不算高,但累得要死的那种感觉。

两年前的那个时候,跑到这个表现,就属于“竭尽全力”或者接近这个状态了。

当时写这篇小文的起因,是因为下面的这次近期小跑,无意中发现跟2年前那次标志性的记录,有着同样的配速。而心率降低了。

基于这个巧合,昨天又写了一篇小文,来说明,同样的配速,为什么两年前感到“拼了老命”,现在感觉是“轻松跑”,有两个原因:

1、心率绝对值降低了10个bpm;

2、耐疲劳的点(无氧阈值)比当初提高了不少。

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同样的配速下,感觉竟然天差地别。在这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心率值更低了这一个因素——尽管“同等配速下心率更低”,是更容易被我们关注到的。

二、所谓130心率得到配速6的境界,我们普通人也可以追求

这是另一场同等强度的跑步,只是因为它的配速与2年前那场“首次跑进6分”的记录没有完全一致(上面的例子是5:43,这个是5:52,慢一些),所以没有拿它当样本。

这个记录比两年前(以及最近得到的同等配速)的配速稍慢一些,但是心率也更低。而且与前面所引用的文章“6配速,130心率”的组合很接近了。只是速度比样例pace6高一点,心率也yi sam比样例130更高一点。

我拿出这个例子来,不是要说明老威已经符合人家书籍中所说的“精英”标准了。我始终认为,我就是一个健康爱好者,跑步是实现健康的手段之一,跑步还不是我最钟爱的运动项目。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

哪怕在开始,自己的现状跟“预测”有多么大的差距,看“预测”有多么的天方夜谭。只要努力,加手段科学,自己终究会进步,也有可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地方。

在这里,努力当然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但科学,却未必人人愿意遵守。

三、不能带来提高的几种错误训练理念

任何方面,我都认为“一味地把自己往死里搞”的做法,都是无益的。运动、训练,也是如此。

1、任何时候都想快。

任何时候都想快,意味着该高强度时高不起来,该低强度时,自己阻挡着不让强度低下来。弄成一个高上不去,低下不来的低效训练状态。

以间歇跑举个例子吧。

间歇跑,是由快速段(发力段)和慢速段(恢复段)构成的。关注“当次训练的总体速度表现”的人,往往在慢速段的时候,怕它会拖低正常训练的速度表现,因此,慢速段也不肯慢。到下一个快速段到来时,尽管也想加速,但是力不从心。这样慢段不慢,快段快不起来,就不是一场合适的间歇。

我承认,我原来也是这样的。

实际上,就间歇而言,其训练目的,是这样的:

要想增加无氧耐力,就要倚靠快速段把强度拉到4-5区心率;

提高未产生乳酸时(更确切地说,是乳酸大量堆积时,因为有氧运动状态也产生乳酸,但是消除速度大于产生速度——特别说明)的速度,则意味着在心率进入5区(跨越无氧阈值线)之前的速度。

这些效益的获得,都需要身体承受大强度的刺激。

如果在慢速段得不到体力的恢复,快速段怎么实现大强度的刺激呢?

所以,任何时候都想快,路上见到有人比自己快,就想发足追赶的心思,是训练的第一祸害。

2、不屑于做低强度区间的积累。

上面间歇跑时总想快,是指一次训练中,把该慢的时段都用“快”来填充。而本条说的,是在一周,一月的时间安排中,总是以快为主,不屑于做低强度积累。

一般认为比较好的强度时间分布,是低强度80%,中强度10%,高强度10%。

或者以此为基准做些微调。

我自己全年的跑步强度,按照时间分布,是这个样子的。

一般来说,就跑步(这项非常容易拉心率的运动)而言,心率1区是很少有机会出现的,因为快走就会突破1区。我上面的记录中有1区,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

A、2021年头一两个月,腿有伤,只能很慢地恢复跑,几乎与快走类似;

B、随着越来越“明事理”,到后期在做间歇跑时,恢复段有意降低强度,甚至走走,这个时候,心率也有可能掉到1区里。

总而言之,大部分集中在1-3区。平时上强度也基本到4区。只有在测试等少量活动中,才会较大机会进入5区。再三强调,在5区里的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5分钟。

在我的认知中,要是矫情强度区间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1区不能算运动区间,它是个热身区,严格来说,它不是我们说的有氧区。

低强度:2区到3区的下段;

中强度:3区上半段到4区下段;

高强度:4区上半段到5区全段

前提是,心率的划分区要比较科学和尽量准确。

不知道大家在跑步时在表盘上心率以什么形式呈现?最好是显示心率区间,而不是心率数值。也就是显示目前是3.2,4.6这样的数值(佳明就可以这样设置),用来提示自己当下处在3区的下半段(3.2),以及4区的上半段(4.6)。

3、光训练不休息

这个道理我们过去讲过很多,而且道理也很浅显。效果是靠训练后的恢复,才真正得到落实。光练不歇的误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4、同一节奏

有的人每周休息1天,但是在剩下的6天里,永远是同一强度的平均训练。譬如,每天同样节奏跑10公里。看起来,一周60公里的跑量,好像也不错。但是这样其实也很难对自己有提高,而且身体依然很容易疲劳。

如果以每周60公里为例:

周一10公里慢跑(2区为主);

周二1公里快速,1公里恢复,间歇跑,跑4组,加热身和冷身,10公里;

周三力量;

周四45分钟节奏跑(其中10分钟进入4区,其他匀速),加上热身冷身,10公里;

周五15公里稳定跑(3区为主);

周六力量

周日20公里2区匀速跑。

以上周日周一周二变成连续3天,所以周1中间日安排慢跑。

仅仅举例,意在对治“千篇一律”的毛病,不要看做标准答案。

4、没有力量练习

纵然我们说任何运动都是力量和技巧的配合,有时候,正确的技巧(如跑姿)比力量本身可能还重要。但是,必要的力量对于运动中身体的稳定性,关节的安全性,以及动作保持不变形,都有意义。很多人长年累月地跑步,从来不做力量练习,这肯定是不妥当的。此项不展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