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打仗为什么都是阴谋诡计?

 dawn的图书馆 2022-01-18

所谓“兵者,诡道也”,甭管他采用的计谋是阴谋诡计,还是阳谋明计,只要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那么它就是一条好计谋。

王守仁王圣人以牺牲少数人为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保住了广大百姓,这也是与他追寻并悟到的“至理”。

这“至理”,它叫作“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提出来的理念思想观点,也是他经过多年追寻而悟出的结果。它不是简单地指认知和付出实践,而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屡的关系。

在王守仁提出这一至理二十多年后,先后有两个人看过,一个是看懂了,另一个则是没有完全看懂。

看懂了的这个人叫张居正,没看懂的这个人叫海瑞。

而让王守仁悟出这个理,则是他在被刘谨发配到贵州龙场时,经过多年的思考以及自我怀疑中,总结出来的。

曾经他一直想做个圣人,于是到处询问如何才能做一个圣人。

有天一个人教他,要“格物致知”。

于是王守仁整天的“格”,还“格”出了一个“守仁格竹”的典故来,为此可他的状元爹王华气得不轻。

他出关看大明风景时,在“格”。

他看到大明苍生穷苦,要读兵书,学兵法救世时,在“格”。

他在朝中为官时,在“格”。

他得罪刘谨被贬龙场时,也在“格”。

几十年如一日的格,格到最后,他都怀疑宋朝的朱熹先生说的是不是对的?因为他格了很久都没格出来。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明白。

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不是理和欲相互矛盾的,理在心中,欲也在心中,其实这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屡的相存关系。

明白了还不够,还得去实践。

实践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在王琼这个老狐狸派他去江西任职巡抚时,他发现自己所管辖区土匪猖獗不止。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去剿匪。

他用兵的方式很是诡异,常常搞得土匪们摸不着头脑。

人家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他不,他可以说是没章法,可又似乎处处都有章法,不脱离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

哪怕王守仁带的兵很少,他也能跟那些人多势众的土匪斗一斗,哪怕他派兵把土匪们团团包围住了,却不急着进攻,而是将土匪们围困在那里,总要饿死对方几个。

不光如此,他还连蒙带骗,写纸条飞飞扔到土匪队伍里,投降的给钱给工作,不投降的要么被饿死,要么被打死,心理战术被他搞得明明白白的。

那些土匪们都被王守仁给整崩溃了,纷纷跪下来向王守仁投降,要再这么下去,估计都得进精神病医院呆着了。

在平叛造反的宁王朱宸濠时,他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而且经常性地夜晚时分对宁王营寨发动攻击。

等宁王朱宸濠也打算夜晚进攻时,王守仁已经撤走了,根本不给你机会,好像能算到宁王何时攻击似的。

宁王攻安庆,他就往南昌城里发宣传单。

意思是我集结了16万人要攻南昌,我有几百架登云梯,我分兵两路,一路攻城门一路登城墙,两面夹攻,你们的宁王不会回援救你们的,想活命投降吧。

结果晚上攻城时,那边的人爬墙爬得嗨,这边有人说,哥们儿,别爬了,城门开着呢。

这都出乎了王守仁的意料之外。

在鄱阳湖跟宁王决战时,他也是在宁王的对岸安营扎寨,不急着跟宁王打,把宁王朱宸濠气得抓耳挠腮。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意欲何为(跟当年张飞在当阳桥吼曹操差不多)。

等宁王这边大炮轰完了,他才开炮轰回去。

最后又假装败退,吸引宁王追击,却在宁王追击的路上安排好伏兵,将宁王擒拿了。

正要将朱宸濠送京师,却被江彬等阻拦。

江彬为了能整死王守仁,于是就派张忠去江西衙门监视王守仁,然而王守仁却主动给那些监视他的人送菜送饭送温暖,同时还把自己的人派去监视张忠。

张忠没办法,只得焉儿吧唧的退回去。

江彬又假传圣旨诏王守仁去南京,可王守仁一次也没去,江彬急了,就真的怂恿朱厚照下旨让王守仁去南京见驾。

如果王守仁不去,肯定会遭殃,可不料张永主动跑去南昌给王守仁说了,王守仁当下就去了南京,拜见朱厚照。

朱厚照要封他官,他却推了,因为王守仁明白,自己哪怕当了官,只要江彬在,就没他好日子过,所以干脆辞官,落个清闲。

王守仁的操作,让张永,江彬等人根本搞不懂他到底要怎么做,接下来又怎么做。

而王守仁的做法之所以让别人摸不着头脑,就是他明白,做人做事,不只是看哲学去解决思想问题,还得付出实践。

这就叫“知行合一”。他与孔子孟子提出的“天下大同,仁义治世”还是有些区别的。

他这个理也是在宋明理学家朱熹先生提出的“格物致知”基础上,经过多年深思,经过多年的去“格”和参悟,总结出来的。

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孟子此话意思就是一个字:即“仁”,仁者,宽也,孟子以仁为本,以天下仁为理念,要求国君以宽仁的方式治理国家,不用发动战争,不用以杀人的方式去获得别人尊重。

可天下人心不一,要完全达到孟子提倡的理念观点,是不可能的。

王守仁跟孟子追索的理念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是差不多的,即: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谋安定。

他用阴谋诡计去战胜别人,也是想以最小的牺牲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获得对自己有利,能与追寻的“理”不相悖就行。

所以,他打仗用阴谋诡计,并不与孟子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相悖,只不过孟子的理念思想太过抽象幻想,而王守仁提出的理念思想却是符合实际。

也就是理念相同,实际行为方式不同。

(不知道大家能否看懂,我尽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