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犹记两见袁大师—纪念越剧改革家袁雪芬百年诞辰(文/张垣)

 百年yesuo 2022-01-19
郁氏文化

犹记两见袁大师

-

—纪念越剧改革家袁雪芬百年诞辰

文/张垣


   雪压冬云白絮飞,

   芬芳红梅俏花枝。

   当日历翻到2022年之际,我油然想起了越剧改革家袁雪芬,因为今年正是大师百年诞辰年。

  对于我这个初入耄耋大门而土生土长长江北岸江海平原的老越迷来讲,知晓越剧,就得从袁雪芬担纲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说起。

  那是1953年一个隆冬之夜,尽管外面朔风凛冽,天寒地冻,但作为乡村小学生的我却热情奔放,跟着戏迷父亲赶到小镇的露天影院,挤进水泄不通的观众群,因为今夜的电影就是彩色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瞧,银幕上一个古装少女倚着楼拦杆望着楼下的书生模样的人,此时悦耳的音乐声起:

  上虞县祝家村玉水河边,

  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

  她只见读书人南来北往,

  女孩儿要出门难如登天。

  已有三年級文化的我,从字幕上看明白了这个由袁雪芬扮的祝英台就是此戏的主角。英台羡慕南来北往求学外地的男儿们的幸福,慨叹女孩儿外出求学比登天还难的苦衷,真值得同情啊!此刻,阻止英台外出的员外祝公远踱步上场,自说自话"英台做事太任性,竟想读书上杭城"的心事。好聪明的英台,在丫鬟银心配合下,扮作卜卦先生,装模作样奉劝员外放女儿求学杭城乃大吉大利。员外竟认不出是自己的女儿,使英台争得了女扮男装求学杭城的机会,从而结识了三载同窗情似海的梁山伯,活现了"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好听好看好玩。而袁雪芬的唱念做舞贯穿全剧,使观众击节赞叹,我也记住了这位名家。还把自己捡破烂所攒的小钱慷慨送进新华书店,请进袖珍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凭一本《新华字典》读懂了全剧。可巧西宅有个在上海工作的师傅回故里过年,带回了一架留声机和唯一的越剧《梁祝》的唱片,得空就放此唱片,引东邻西舍听戏凑热闹。我当然走在最前,还带着《梁祝》剧本,看词听唱进角色,几个回合下来,竟然背出了《梁祝》,得益非浅。

以前在所学的各门功课中,我最怕作文,三年级初学作文,我就感到头疼,“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成了我的口头禅,等第在乙、丙之间徘徊。可是看了《梁祝》后,一次老师出题《记一个生动的故事》,我一见标题,眼前就出现了《梁祝》开头的情景,信手改写成《祝英台求学的故事》,时间是古代,地点祝府,人物祝英台与银心加个对立面祝员外,事件就是求学。思路一理清,一点也不头疼,当堂完成,想不到还得了甲,老师在讲评时表扬了我的进步,作为范文要我到讲台前朗读,还要我介绍经验,我说是从越剧电影《梁祝》中看来的,那个名叫袁雪芬的演员演得挺有趣的。于是老师表扬了我,说作文的功夫在课外,号召同学们多多到戏曲和课外书籍中学习借鉴。

  毫不夸张地说,是袁雪芬大师的祝英台引导我步入写作的轨道,从此我迷上了戏曲,从中学到了课堂上难于学到的东西,作文不断进步。高三时的一篇《向老农学习》的征文在全县获奖,第一次变成铅字走进《中学生作文选》,因此鼓舞我选文科志愿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端上了乡村中学语文教书匠的饭碗,常常把袁雪芬大师的祝英台求学故事介绍绐莘莘学子,特别让女生感动,记住了新社会女孩儿也能上学读书的幸福。1978年,由袁雪芬与金采风师徒联合担纲的《祥林嫂》上了银幕,正巧语文课本上有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我组织学生观看,让"祥林嫂"为学生上《祝福》课,形象生动,事半功倍。

   1985年,我敢为人先创办补天戏曲社,同时主编社刊《补天戏苑》,为处于低谷的戏曲炼石采贝补戏曲的窟窿,应该说与袁大师的影响分不开的。就在这年,我从新闻媒体上得知上海越剧院招收新学员的信息,可巧,补天戏曲社的樊少华爱唱《祥林嫂》中的"听他一番辛酸话”,于是推荐她报考,家长要我一同赴沪送考。8月5日上午,来自江浙沪的几十个考生各自唱一曲自己得意的越剧唱段接受考官的考核,主考官就是袁雪芬与吕瑞英老新两任院长,她们静静地听着考生们的唱,不时地记着什么。樊少华最后登台唱袁大师代表作《祥林嫂》的"听他一番辛酸话”,勿勿走下台。当时是不宣布考核结果的,考生们纷纷离开了。我们在戏曲学校门口等人时,只见袁大师撑着伞款款走来,我们迎上去喊了声袁老师好,顺便请她点评一下少华的唱。毕竟少华是最后一个唱,唱的又是袁大师的代表作,她亲切地点评道:"小姑娘,谢谢侬喜欢越剧,侬嗓子蛮好格,唱得也可以,不过,有那么多人考,我们招收的名额有限,你要作好两种思想准备,如我们研究后合格的话,那侬就要朝越剧这方面发展。假如不行的话,你就作为业余爱好者爱我们的越剧吧!当然,你也可去唱流行歌,路多的是。"和颜悦色一番话,说得我们心悦诚服。后来少华虽没考取上海越剧院,而被南通越剧团录取,又因其他多方面的原因,又离开了南通越剧团,唱起了流行歌,正如袁大师所料,路多的是,少华成了文艺骨干,是本地有名的流行歌得奖专业户,当然越剧票房也有她的身影,推出的往往是袁大师的《祥林嫂》。

   2004年2月24日晚,我受越剧王子赵志刚的邀请,赴上海大剧院观摩他推出的男女合演的《红楼梦》。1800个座位的大剧院,座无虚席,我得到无限美好享受,更为我创造了二见袁大师的良机。那晚散戏后我走到剧院大门口,正巧见到19年前见过的也来看戏的袁大师,我立刻打了招呼,顺便呈上已改为报社印的《补天戏苑》报,告诉她老人家:"这是赵志刚为名誉社长的补天戏曲社社刊,快20年了,今天作为一份作业交给您,班门弄斧,望笑纳!”她微笑着接过报说:“一所乡村中学出戏曲报,不简单,不容易啊!让我带回去看看,祝你们成功!”虽然后来我们没有跟她老人家联系,但她的祝福一直是我们为戏补天的动力。现在这张独家经营的戏曲报已改为彩版,并且从高中延伸到同镇的天补初中和天补小学,三报俱存,都是由我主编,合起来超千期,并跻身于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报刊行列,我也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也许是唯一的不唱戏的教书匠身份的会员。

  有趣的是,少年时代我请进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快70年了,我一直珍藏身边,封面早已脱落,我换上袁大师高足方亚芬与范派弟子吴凤花联袂的《梁祝》戏单作封面,可巧在她俩送戏南通的剧院,请她俩在梁祝剧照旁签名,而内页还留有袁大师的大公子郑海芽的签名,增加了含金量。退休后我到大江南北的大中小学作戏曲讲座时,开场就从这本《梁祝》剧本讲起,当然少不了点赞袁大师与范瑞娟联袂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此告慰袁大师的在天之灵。

  在纪念袁雪芬大师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又欣赏了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望着影片中梁祝双双化蝶载歌载舞的形象,聆听那“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蝴蝶成双对。千年万代不分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曲,我心旷神怡。袁大师啊,你虽然永远谢幕了,但你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永存,永远鼓舞着我们补天人为戏补天!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