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为什么佛学是真的(4 完)

 书虫小记 2022-01-19

这也就证明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观念的左右。阻断情感观念(thoughts)的持续干扰,才能释放知觉(perceptions)原本的力量。

更为普遍和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于古董、名人遗物遗作等等的感觉。为什么同样是卷尺,肯尼迪总统用过的卷尺就能给人特殊的感觉,拍卖出高价?并非真的有什么不同,也许你会解释说上面承载着历史。但历史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所谓历史不过也是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真正让我们对一个物品产生感觉的,不是历史,而是因为历史而激发出来的情感。几乎我们所有的判断,归根到底,都是价值的判断,价值本身就是我们情感的产物,人类就是一架自动化的情感评价机器。

从以上情感机制的分析来看,为什么说人对于世界的日常看法往往是错误的,因为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基于情感机制,而情感机制是经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它的任务并不是认清世界,而是最大化基因延续

除去感情,Robert提到,人类还有一种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传统——叙事,或者说故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红酒,直接去品尝一杯没有任何介绍或标签的红酒,与品尝一杯有标签有说明,甚至还有大师给你介绍的红酒,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故事的事物能够激发人的情感。这种叙事传统,甚至于可以完全掩盖掉事物本身,一层层覆盖,一层层包装,直至我们已经专注于immersed故事和传统本身,完全被情感所驱使。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尝试上述有故事和没有故事的葡萄酒时,我们大脑的活跃区域也有不同。对于标签显示品质更好的葡萄酒,大脑的眼窝前额皮质区要活跃得多,这恰好是与愉悦性活动有关的皮层区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有故事或者有提示的事物更有兴趣的脑科学机理。——神经机理上决定了我们会产生各种错觉,甚至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确实本就是错的。

接着深入到人们互相之间的看法和信念问题。心理学揭示过有关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础性错误归因。即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用最外显的言行来定义他人的性格特征。也就是俗话说的第一印象。我们很容易根据一个人短期的言行表现,认为这个人好,或者不好。而且,我们还很倾向于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做出好或者坏行为的原因在于他的本质,而非环境使然——在判断他人的时候,忽略环境situational,强调意志dispositional在评价自我的时候,会强调环境,忽略意识。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来源于hunter-gathered群体模式下的演化心理。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用最快的速度确定对方是有利于自己的还是威胁自己的,至关重要因此长久以来我们的大脑演化出这样一种省力判断敌友的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看来常常不过是illusion

而且,这种错误归因还会形成坚定的信念——我们的大脑甚至还演化出一种机制,不断加强这种错误归因,忽略现实中的差异——essence preservation mechanism,本质归因强化机制——如果一个我们认为是坏人的人做了好事,我们会强调这是环境因素situational,而不是他的意志dispositional;如果我们认为的好人做了坏事,我们就会反过来想。只要被打上了邪恶或坏的标签,这个人或者组织的所有言行,都会被解释为邪恶或者坏。罗伯特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错误归因形成的信念就像一个牢笼,而归因强化机制则像牢笼的门锁,一旦进去,就很难跳出来。——特别的,集权国家的宣传机制就常常会利用这一点,并通过信息管控来进一步强化这种essence preservation mechanism机制,为什么搞政治运动就会强调阵营和划分界限,就是打标签,一旦扣上帽子,那么你的全部都是罪恶或错误的——在其中的人们通过驯服和习惯,会逐渐认同,上面都替我们想好了,我们只管照本宣科即可——毕竟独立思考是一件耗费能量和智商的事。

罗伯特特别指出,这种效应在敌对国家之间特别显著。只要信息管控到位,一旦宣传机器把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渲染成邪恶的,人们就会逐步相信,并且从邪恶的领导人逐步扩展为邪恶的国家和邪恶的国民。他提到了现代社会常有的一个现象“部落主义”(Belligerent Tribalism,好斗的部落主义),也常常是政府、组织引导和培养人们形成的一个现象——一个群体的人们常常是通过制造与另外群体的冲突和对立,来获得本群体的自我认同——还有一种称谓叫制造内斗,以保持和谐

仇恨、嫉妒及其引起的偏见,尤其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受到宣传或其他外部影响造成的仇恨与偏见,同样也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来加以逐步消减乃至消除——罗伯特做了这样的尝试,以证明这类负面情绪实际上也都是illusion。他应用了伊斯兰诗人Rumi的一句话:Your task is not to seek love, but merely to seek and find all the barriers within yourself that you have built against it。你不用去寻找爱,你真正要做的,是找出你心中那些禁锢爱的藩篱和桎梏。

从这个角度去关照其他生灵,比如一条蜥蜴,它大脑的算法可能很简单,看到一个大的动物,就僵住;如果大动物靠近,就逃跑——特定体制内和环境下的人也如蜥蜴一般,算法特简单,按上级说的办。人类起来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动物,实际上呢,人既不能选择自己的诞生,也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言行驱动都依赖我们自己都不清楚的神经算法,甚至连自己的情绪也无法驾驭——这世界上还有什么理性的自我存在?我们和一条蜥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客观来讲,同一个事件或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观点。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任何事件或事物,其实不过就是一堆观念的汇聚,每个人带着事先就有的思维框架来决定自己所“看到”的。因此,并没有什么事件或事物有一个本质的,与我们无关的,独立的存在。事件或事物只是occurrence涌现、发生,只是随着时间在unfold展开,只有当人们把自己的思维框架或假设加诸于其上时,这些occurrence才成其为有形、有质的事件——event。罗伯特用的是fold(叠,卷),是人们的thoughts folded it into forms,很有意思。一件事情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毫不关心,那件事对于你而言就是无形的,formless任何关于那件事的信息对于你而言都处于忽略状态——不过是一堆线条、形状、文字构造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无形”formless,从佛学意义上看,formless就是emptiness,无形即空。

还有一种相联系的概念oneness,即“一”,万物一体的概念。这种体验,在正念冥想,以及印度教冥想中都能体会到。即感到自我这个概念逐步消散,之前皮肤以内的我,与皮肤以外的世界的区分模糊掉了,感到世间万物乃是一体——有点类似道学观念。既然emptiness了,怎么还会有oneness

解释是这样的——一个硬币的两面。之所以说万物皆空,并不是指真的啥都没有,而是说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essence即内在本质存在。既然没有本质的存在,那么存在什么呢?关联——interdependent co-arising,佛语中的“因缘共生”。任何事物之间都是因果联系结成的网络。之前敝号在解读系列佛经中屡屡谈到过,树是什么?并没有一个叫树的本质的东西在那里,树其实是由阳光、水分、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又可细分为分子、原子这些,都是从其他地方聚合到一起的。这样推而广之,任何事物皆是如此。也就是,万事万物是靠因缘结合起来的,没有完全独立independent的存在。由是,这就是oneness,这就是“一”。空也就是一。

阻碍我们认识到emptinessoneness的最大障碍,是tanha即佛学中说的“贪爱”,也就是hungerambicious渴求获得。为什么呢,因为渴望获取,渴望占有,渴望长久,这是自然选择深植于人类神经系统的信念——最大化基因传播嘛。因此,是个人就会有tanha也正是这个贪爱,真正构成了我们区分内外、区分彼此、区分万物的根基,构成了那种坚硬的boundaries界限。我们的身体皮肤并不是界限,真正的界限是tanha。由tanha生出佛陀所说的三种毒——greedhatreddelusion,就是贪、嗔、痴。这三种毒,用到自然选择上,就是为了让动物能够趋乐避苦、趋吉避凶。放到我们祖先生活的hunter-gatherd(群体狩猎)环境,这显然是对的——危险重重,动不动就危及生命;但到了畜牧-农业社会,乃至到现代社会之后,这种功能就显得过度反应了,反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人生皆苦的来源。

罗伯特再深入分析十二因缘和涅槃静寂的问题,也让我感觉从英文的阐述中更为清晰地展现了其间的精微之处。比如,涅槃是脱离十二因缘构成的轮回的一种状态,这十二因缘中最为关键的联接点,在“受”与“爱”之间,受在英文中译为feelings,感受、情感,爱译为tanha,贪爱,渴求。为什么关键点在这里?

因为人自产生六入(sensory faculties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这类的,就可以产生“触”,英文为contact接触联系,也就是通过感官与世界发生联系。发生联系之后就会激发内在的感受和情感,从而产生贪爱,索取与占有行为。所以,如果切断受与爱之间的直接联系,即感官接受到外部信息,但不产生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就不会发生后续的行为

从罗伯特看来,这清晰地描述出了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人类受到外部的光线、颜色、声响、气息等刺激,在不受控制的神经系统中,激发出相应的情感反应,然后基于这些情感反应,做出一系列不受控制的行为,造成后果。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外部信息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并不意味着外部世界本来的样子,也并不意味着我就应该这样,也就是冷静客观地看到这些刺激-情感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被动地为这个过程所驱动,那么人就觉悟了,也就不会跟随情感驱动来做出行为了。

佛陀所谓的“无我”也就是指,我们所谓的情感、心理活动、行为,其实都不来源于“我”,真实的来源是外部因缘,我们以为的自我,不过是神经系统对这些外部刺激的自然反应,这些反应并不受“我”的控制。佛陀的方法也就是教我们看清楚这个关节——我们的心智是如何被环境,被自然选择的力量塑造为特定的对环境进行反应的样子,并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干预这个不受控制的模式或过程。

更进一步的,这个过程再到形而上的层面,在佛陀看来,切断了受与爱的联系,就是切断了因缘关系链,从而就不会有因缘聚合,也就不会有形式产生,连人都不会成形,也就不会再从受精卵化为胎儿了——彻底脱出有生有死的轮回。——这段佛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英文阐述非常精彩,建议细读和品味。

当然,看明白了这些,并不真意味着你脱离了一切实际,脱离了生命,事实上,看清楚这些可以让你真正地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不受控制地由情绪和感觉去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数学家、哲学家思考的过程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核心在于,经过训练的大脑知道怎么规避内部情绪和外部噪音的干扰。佛陀教授的方法也是如此,不断地精细化自己的头脑,分析清楚所有情绪的根源和起因,即可摆脱它们的控制——佛法就是对自然选择塑造的心智模式的反叛(the Buddhism path is a rebellion to the human mind which is programmed by natural selection)。罗伯特用了一个很精彩的比喻——飞机并没有否定重力,但它确实可以飞行——同样道理,佛学也并没有否定世界与生活,但它确实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那么佛陀告知我们的世界是“无我”(not self)和“空”(emptiness)的,是否真的比自然选择心智告知我们的要更接近真相?

反证之。无我的另一面,就是我们大脑的常识——有我,或者叫“我执”,即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显然这是符合自然选择规律的,基因传播最大化,必然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我们自己——这个基因的载体。我自己肯定是最特殊的一个,需要为自己创造较之任何其他人都要更好的生存环境。如果扩大到人类群体,这可能吗?之所以人类最终会组建社会——想想霍布斯、穆勒他们的说法,就是为了与人性中自我中心比较残酷的一面做斗争——就知道,佛陀所说的“我执”,实在是自然选择塑造的心智,与近两万年以来已经发生剧变的人类生活环境,所矛盾冲突的心理特征。经过近两万年的适应性改变,人类已经建立起了社群,而近两百万年的史前进化塑造出来的心智,依然停留在分散狩猎生活状态上,所以才产生了“自我中心”、“狂妄自大”这种与社会生活完全不适应的心理和情感。这就是为什么要破除“我执”,走向无我。放弃了自我的概念,自然就消解了妄自尊大和自我中心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再说“空”。空的反面就是本质、本体,essence,即认为包括我在内的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树之所以是树,因为有一个叫树的本质在那,除了我们见到的形状之外,确实有一个实体叫树的,存在于时空中。这个观念是如何得来的,较之“我执”要难理解一点,其实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即前文我们探讨过的——情感feeling的结果。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为什么生命体要产生情感这个东西?很简单,情感是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驱动器。情感的本质是对我们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赋予价值,有利于我的,我就喜欢,不利于我的,我就厌恶。喜欢,我就会去索取,厌恶,我就会逃避——趋利避害。自然选择视角下,核心价值就是基因传播最大化,由是,凡是有利于我自己生存繁衍的,我就会认为是好的,我就要攫取,反过来我就要逃避甚至摧毁。这种情感作用模式下,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大脑的default mode,会对外界事物赋予价值,让我们认为,我们所接触和感知到的东西,里面都有一个本质,有的本质是用来讨厌的,有的是用来喜欢的。而其实呢,客观事物就是客观事物,它们的存在并不是本体性的,并不是为了我们的。事物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实体,有什么呢?Interdependent co-arising(因缘共生),其实大家都是缘分凑起来的。每个时候背后都是一串因果链,每个因果链下都有树形分叉因果链,层层汇聚,构成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感知到的世界。你要追寻下去,会发现,除了链条和关系,什么也没有了。认识到空,在道德上的体现,就是消除偏见——最重要的,乃是相互共存的关系,而不是喜欢就要,讨厌就毁灭的关系。——这就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空。

最后的两章,罗伯特扩大了对佛法哲学的考察。实际上,不论佛教,还是基督教,天主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试图告诉大家,在看得见的世界和事件背后,还有一个unseen order看不见的秩序,这个秩序可能才是真实的世界。宗教通过思维、仪式、修行,帮助个人去体会这种秩序,因为这种秩序后面是一种统一和融合——形而上的真实,与道德的真实,是一致的,这两种真实通向真实的快乐。

以佛学为例,它指出了现实世界的苦,以及苦的来源——深植于我们基因与神经系统的强大且固化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有其生物学和演化心理学的起源),认识透彻这种模式,并通过一系列方法超越固有的认知,就能把世界、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看得更清晰,由此获得由衷的快乐。这种快乐反映到具体的行为上,就可以优化和改善我们的生存之道,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建立起更加通融的联系。——这就是所谓形而上的真实,与道德的真实,是一致的。

在书的开端,他引用了一句可能导致此书无法出中文版的话——The Dalai Lama has said, Don’t try to use what you learn from Buddhism to be a better Buddhist, use it to be a better whatever you already are.那谁曾说,不要试图通过佛法学习与修行来做一个更好的佛教徒,应该通过佛法学习和修行来做一个更好的你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