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洛克菲勒传(1)

 书虫小记 2022-01-19

这也是一本大多数人学生时代就看过了,我一把年纪了才来补课的传记。听说是荣·切尔诺的版本最好,所以就读了。

读完之后最大感受是,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商业精神,我们其实理解都有很大的偏差。这个偏差当然不是理解能力问题,而是特定意识形态固化了我们的价值观念造成的。资本主义除了我们所理解的血淋淋、臭烘烘和无情无义之外,还有很多常识和人情的性质——追求财富积累是目标之一,与中国古代传统儒学观念中一致,财富积累不过是结果,是一种展现,什么的结果?展现了什么?——人自身的品质,既包含道德品行,又包含手段能力。

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这样一种环境和机制,每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品质(道德+能力)自由自在地追求最大化自己的财产权利,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发展空间(或者说自由度)。在资本主义观念体系下,财产权利私有,或者换个中性的说法,财产权利的独立,才是其它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利的前提和保证。这其中的伦理观念,恰恰与新教诸多教派的教义是相融的——所有人一律平等地都是上帝的子民,无须通过教皇、主教、教士等人的中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圣经和修行,自行获得解救,而证明自己是上帝选民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勤俭节约、奋发有为、获取财富和物质上的成功——上帝与黄金

商业精神恰好就是上述精神在世俗领域里,选民能力的最佳体现。什么是商业精神?节约克制、重视积累、账簿思维、对机会的敏感。在我们偏狭的观念里,好像大老板就是大雪茄和豪车美女,那其实与资本主义和商业精神并没有什么关系。节约克制和重视积累,这不用多说。所谓账簿思维,就是精于计算,有目标,有计划,重视过程管理,心里总有本账,保持收入与支出的平衡,说得不好听的,就是扣扣索索、唠唠叨叨、惜惜摸摸。对机会的敏感,由衷地感兴趣于数字和机会的发掘,听到消息就想着怎么往增加收入上靠。这才是典型的商业精神。

资本主义精神也好,商业精神也好,你不要期望在公子圈里、王公贵族圈里能看到,谁家公子公主的什么产业,哪个世家的什么交易,那与商业精神没有关系。真正的商业精神,只能在中产阶级,或者用术语说,小资产阶级,身上才得到最好的体现。或者说,像洛克菲勒、范德比尔特、摩根这些起于寒末的第一代大鳄身上,当代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家身上才能看到。

这本书最好是结合韦伯那本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来看。

1839年7月,约翰·D·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的richford县。扎扎实实的平民子弟。他的祖父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小人物,没有展现出过任何上进心,因此,祖母的果断、坚韧、强悍个性成了之后这个伟大孙子个性的唯一来源。他的父亲承继了祖母的优点,漂亮帅气,遗憾的是却差不多是个浪荡公子,虽然没有什么产业挥霍,也基本靠自己打拼各种营生,但却风流倜傥。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洛克菲勒的母亲伊莱扎居然能够与自己丈夫的情妇同住一个屋檐下,两人关系还不错。不得不说,洛克菲勒的风流父亲手段还不错。

虽然洛克菲勒不认可这个父亲,但父亲游刃有余灵活处世的本领,却为洛克菲勒创造了一个在当时而言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包括后来他们一家从richford移居莫拉维亚,家境渐渐好了起来,让洛克菲勒从小就能够操刀一些小生意。他7岁时就知道按磅买糖果,然后分成小份卖给自己的弟妹和亲戚,赚点小钱。还知道抓了火鸡幼崽养大了卖钱。小营生,小生意,独立生活,自给自足,这是典型的美式生活意志。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在内战前夕,还只是一个分散落后的农业国,广袤的土地还有待移民们不断去拓展和开垦,到处是野兽与劫匪。社会的组织,政府的组织,都是自下而上,由分散在广袤土地上的人们自行建成。没有宇宙真理,没有不世出的领袖,没有优越的计划制度,没有规划。洛克菲勒一家就是在这样的潮流中,以典型的第三代美国人方式,获得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支撑起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飞速发展的那一代人,如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都起自这样一种环境和土壤。

这其中宗教的作用是根本性、基础性的,还不仅仅是重要。

受到我们体制内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在看待西方国家、社团、个人的发展时,更多是从人的个性、伟大梦想和精神等角度去剖析。宗教在我们看来,一直都是一个不值一哂的角色,几乎都会一句话概括——宗教不过是欺骗和麻痹。也不知道是大家真这么认为,还是遵从上级要求而已。

此前敝号在《人的本性和命运》、《给我自由-美国历史》、《上帝与黄金》、《英语民族史》中都做过分析,展示了我们所忽略的宗教,在缔造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特征和民族个性中的根本作用。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广袤土地上奉行的是新教中的如苏格兰长老会、浸礼会、贵格会等。在南部、中西部地区,由以浸礼会为广泛传播。这些教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都反对天主教的等级制度,都反对英格兰教会和苏格兰教会的权威,因而才随从移民们到了新大陆。从宗教精神上,他们就是以个人为核心,认为人是否能被拯救,关键是靠自己的自由意志,没有一个人是不能自救而需要组织救助的,只有自己展现出了勤奋、独立、友善、富有,才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人不是靠教皇,不是靠教会,才能信仰基督,基督在每个人的心中。

手拍于南卡莱罗纳州的北奥古斯塔,也是四十岁以后的洛克菲勒常驻的小镇

在宗教组织上,他们一概反对集权式的组织,任何人,不论是否受过教育,只要一心虔信基督,愿意传播教义,帮助他人,其它人等都愿意跟随和听从,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传教士,他就是牧师。这个人可以通过传教和义务帮助等方式,组建自己的教区,收取教区民众给予的生活费用。教区民众在教士组织下,定期聚会,主要是聆听教义,相互悔过自省,提供帮助。教区都是独立自主的,没有谁需要听从谁,每个人都平等地服从上帝。教士和牧师可以在教区民众的支持下,参与更大区域教士的选举

这种宗教精神和组织方式,逐步演变成了整个美国社会和政府的组织模式。宗教精神——独立自主,勤奋自爱,慷慨布施,反对权力等级,基于独立平等的互助;宗教组织——教民自发资助,对教民负责,独立组织。新教特别地重视个人财产权利,因为他们认为人只有经济和财产独立了,才能真正独立于世俗权力的压迫,这就是为什么新教鼓励个人奋斗追求财富。

再看看我们否定宗教的社会,同样需要重新确立理性规划信念,以单一组织为唯一权威,单个个体人没有独立性,既没有权利的独立性,也没有经济的独立性,都被剥夺或自愿出让给了组织,都是组织的一份子,机器里的螺丝钉,个人的意义是上级组织赋予的——你可以说有主义信仰,有集体主义精神,有爱国精神,但抽丝剥茧分析到底,我们的价值观根基只有一个——组织权力,根据权力的分配,从上到下构成我们的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说,价值观的差异,才是一切差异和矛盾的起源,而非我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策略阴谋之类的。

洛克菲勒正式信奉浸礼会时,是一个美国新教史上的关键时期——18455月,由于在对奴隶主是否能做传教士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南方9个州的浸礼会宣布脱离浸礼会全国组织,独立成为南方浸礼会——即便是内战,也是先从宗教分裂上开始的。这同时也是美国新教史上的第二次大觉醒,宗教觉醒运动伴随着新的教派产生,如福音派等,宣扬更加积极的自我修养和社会改造运动,清除各种社会弊病和人性罪恶——这都是民众自发运动,并不是政府动员,可想而知宗教的威力。

洛克菲勒一生崇信浸礼教,奉行严格的奉献、自我约束,这对他一生的言行有重大影响——克制与简朴。他自十七八岁开始,刚刚有了一点微薄收入时,就加入了浸礼会教堂作为执事,做各种教堂杂活,并且定期捐助。我们一般习惯性认为,大佬们的捐赠无非是掩盖其恶行。实际情形却是,捐赠是洛克菲勒从小养成的浸礼会习惯禁欲、克己、节俭,崇尚奋斗致富,这些观念对于任何一个雄心勃勃的资本家而言,都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新教认为一个虔诚的教徒不应寻求超出教堂、家庭和业务范围之外的其它乐趣或享受,奋斗致富,聚敛财富,即便是成了富有的人,也继续不停地工作,几乎成了新教教徒的天职。

真去读过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就会知道,真正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下渲染的残酷无情、贪婪无度、沾满鲜血并没有什么关系,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乃是理性计算和预期,按计划行事,谨慎克制,勤俭节约,追求财富积累。这些素质,与新教各流派的教义,几乎完全一致。

洛克菲勒的父亲是个不怎么检点,却又想法很多,本事也很多的混子。虽然大多数时候都不在家,不过却一直都很顾家。而且他父亲的聪明伶俐,对金钱的热爱是家乡远近闻名的,在商业方面,他父亲则介于诈骗和精明之间,居然能被乡亲们称为魔鬼比尔。父亲常常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起草合同,虽然喜欢忽悠人,但却非常遵守合同,从来不拖欠债务;还会运用各种侮辱人智商的手段来与人竞争和讨价还价,占尽各种便宜;经常性的把人雇来干活,又突然开除人家,接着又雇佣人家,以这种手腕来控制雇工提心吊胆地为他工作。在对金钱的态度和商业手腕上,他承继了父亲的优点。这些在乡下混社会的手腕,后来一一被洛克菲勒放大到全美乃至全世界

相比父亲,母亲伊莱扎则是个平静的人,逆来顺受,坚韧不拔,看起来不怎么说话,也不表态,但却极有主见和毅力。虽然基本是文盲,却坚持读圣经,写心得。是非黑白分得清楚,遇事不慌,总会说,等等再说。这一点他也完全继承。

父母截然分明的个性,构成了洛克菲勒后来谜一般的人格。

念完初中之后的洛克菲勒一家,随着他的父亲游走行商开始了搬来搬去的生活,一共搬过四处住处。洛克菲勒在学校并没有展现出突出的地方,他始终是一个安静守规矩的人,不喜欢打闹,对算术有极高的兴趣,也比较擅长。行文方面简洁有力,喜欢演说和辩论,却又不太喜欢说话。初中时期就已经展现了对音乐的迷恋,洛克菲勒甚至可以花上六个小时在钢琴练习上。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艺术爱好。

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念完高中之后,洛克菲勒在父亲安排下,进了一家商学院学习会计、商法和银行知识。短期培训结束之后,他在16岁年纪开始在克利夫兰找工作。

这个小伙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必须找大公司的工作,绝不理会小企业。为此,他连续找了两个月的工作,不断地去找人面试。1855年926日,这个日子在洛克菲勒自己的人生中被设定为重生日——因为他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意味着他开始独立于父母了。找的是克利夫兰当地一个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企业,Hewitt and Tuttle公司。还是大老板休伊特本人面试的,面试完之后就决定留下洛克菲勒试试,也没谈价钱。洛克菲勒是工作了三个月之后才收到了微薄的报酬。

洛克菲勒几乎是从第一天工作就展现出了他对于商业工作的痴迷——就是痴迷,既不是对财富的渴望,也不是对权力的追求,他就是真心喜爱与商业和账簿有关的工作。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对簿记难以忍受,他却孜孜不倦,可以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工作,直到夜里八九点,乐此不疲地记录公司内所有的进出账目和货品。在记录的过程中,主动发现一些漏洞,以及供货商或者承运商的诈骗小伎俩。——这些工作并不是老板叫他干的,他就是喜欢记录,喜欢观察这些交易,主动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想办法帮助解决。安排他去要账,他就会耐心地在欠债人家门口登上一整天,一直到人家出来给账为止。

洛克菲勒这种素养说明了一点,人才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选拔或者说自己跳出来的

有这样一种单单就是对商业工作的喜爱之情在里面,其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由于公司是农产品承运,涉及的品类繁多,而且由于是运输,因此又牵涉到对铁路、公路和水运之间成本的计量,这些工作洛克菲勒都非常喜爱,计算的条理非常清楚,也让他很早就认识到了物流网络的重要性。最为重要的,是他幸运的在第一份工作上就进入了商贸物流领域,这个领域恰恰美国早期市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前景最为可观的领域,尤其是在美国内战时期和内战之后——用我们当代时兴的话来说,洛克菲勒从进入职场开始,就搭上了美国商贸业快速扩张的顺风车,跟上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势。从此他的个人事业几乎与美国商业史的发展完全步调一致

手拍位于南方佐治亚州奥古斯塔的南方浸礼会教堂

除了工作,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浸礼会教堂。他似乎是全身心投入到教会事务中去,只要有时间就是在教堂打杂,各种活都愿意干。18岁那年,当教堂因为一笔2000美元的欠款无法偿还面临被私有化时,洛克菲勒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教区向教众募捐讨钱,把这笔欠款讨了出来,为教堂支付了债务。他后来感叹道,正是这件事,使他第一次认识到要有钱才行。而商业恰恰是他除教堂之外最钟情的领域,因此,洛克菲勒似乎也是在这个时候意识到了自己的天职——虔诚地信仰基督,孜孜不倦地工作,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到极致。热心教堂事务,给了他一个后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不少本地的银行家也在教堂、主日学校担任职务,大家从他对教堂事务的热心上看出了他的品行,因此后来他创业初期的贷款都较容易获批——这是典型的基督教与资本主义之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