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诸子的真相(上)

 书虫小记 2022-01-19

何新关于先秦诸子们的考证与解读。之前我们介绍过他的《诸神的世界》。

中国历史上的学脉和文脉,有两次断代——首先是西汉,其次是南宋。西汉的董仲舒重新厘定了他理解中的儒学道统,把先秦时期生动活泼、颇接地气的孔门儒学,升格为从人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君,从君到天的僵硬统治宇宙论,去除掉了先秦儒学和诸子学说的人性与烟火气;南宋的朱熹则把董仲舒的体系发扬光大,进一步把儒学固化为三纲五常,在从哲学上走向精深的同时,完全割断了理学与先秦儒学之间的联系

所以,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成了今天我们理解的这个样子。

关于孔子。作者从诸子流传文本左右比照考证,还原孔子是这么一个人:出身卑贱——没落贵族私生子,不过又毕竟跟豪门沾点边,所以或多或少受了启蒙,因此年15岁而有志于学,并于三十而立,形成了独立的人格和世界观。孔子身高一米八左右,力大无穷,可以徒手掰断城门的门闩柱,善于奔跑,速度还非常快,会射箭和驾车,相比下来,他更善于驾车。乐感很好,可作曲听音。他之所以会这么多,是因为地位卑贱,当不了官,所以学了一身本事。

他五十岁才开始位极人臣,纵横捭阖,既能发动改革,增强鲁君集权,削弱贵族势力,又能率军平定贵族叛乱。也正因为他开罪于当时的贵族圈,尤其是齐国忌惮他致力于做强鲁国,因此才不容于鲁国,包括后来周游的各国。孔子的伟大正在于他不妥协,要是妥协,他早已高官厚禄舒舒服服,政见不合,即去之,用脚投票。当初被陈国和蔡国围困时,就连他的弟子也劝他要降低自己对君王和贵族们的要求和标准,他也始终不肯,越是困顿,越是要修明自己的理论和学说,而不是去迎合社会

他也是三十岁开始招收门徒,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学生圈、社团,这是他影响力遍及列国的核心所在。而且,他创立的一系列教育方式和社团管理方式,一直延续了下去,构成了影响后来两千余年的士大夫、清流社团传统,与皇权形成平衡势力。

有趣的是,与孔子同时,而且影响力不亚于他,招收的门徒也同样众多的,还有一个鲁国的牛人,叫王駘,这个王駘还曾因为犯罪被砍掉了一只脚。但跟从王駘学习的人也可谓络绎不绝。孔子对王駘的评价非常之高,曾表示自己也愿意跟从他去学习。

孔子故去之后,他的学说和思想分成了八大门派,有影响力的,大概有三大——其一是子思(他的孙子)和孟子这一派,承继了他主要的著作、经典、辞章和仪典;其二是颜渊,承继了他的苦修、遁世思想,后世有考证认为,颜渊即庄子本人其三是子夏、荀子,承继了易经、尚书、春秋等孔子整理的古代经典文献,致力于研究治国平天下这一路,倡导君王应当研究历史,吸取成败教训,懂权术,知是非,后来成为法家的渊源。而后来汉代独尊儒术,其实尊的,并不是子思、孟子这一路,而是子夏、荀子这一路——子夏治《春秋》,春秋笔法即随之而来,荀子是法家的创始级人物,他们之后就是公羊父子,在汉代成了公羊学,董仲舒正是公羊学的代表人物。公羊学是典型的注重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而不是史实考证。

汉儒体系在汉武帝时代发生了一次大分裂,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古文学之争。所谓今文学派,即当时从秦代传至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主流,也即子夏、荀子、公羊、董仲舒这一流派,之所以叫今文学,因为他们的经典都是用秦代的大篆和汉代的隶书写就。后来突然兴起了古文学派,即认为秦代以来的儒学经典其实是后来的人杜撰,对孔子本人的思想多有歪曲——几乎任何得到传承的理论体系,包括宗教,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原教旨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所以,应当从上古的蝌蚪文(金文、小篆)文献中去发掘孔子的原教旨。今文学派倡导变革、积极改造国家,古文学派倡导尊古复礼

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是今文学派代表,后来也一直被诟病——他致力于把儒学锻造为为国家主义服务的理论体系,被古文学派认为失去了孔子的本意。

很明显,这其实是汉武帝时代两大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汉武帝代表的改革势力,与皇亲贵族代表的守旧势力,各自都需要支持自己的政治理论资源。汉武帝确实是个不怎么按礼法出牌的主,主要体现在拔擢人才上,在他治下,起来了一批出身平民的人才。

古文学派的倡导者是刘向、刘歆(敝号今年以9篇系列的篇幅介绍了刘向的《战国策》),以及后来的王莽,大家都知道,王莽崇尚复古,一切都要恢复到周代的模式,并且他做了不懈努力去实践,当然失败了。不过,光武帝刘秀虽然推翻了王莽的政府,却继承了王莽的思想——也很明显,刘秀代表的,乃是东汉的贵族门阀,本质上是政治上的守旧势力

在刘秀倡导之下,东汉著名的大儒学者如郑玄、马融,都是古文学派的掌门人,古文学一时占据上风。谁知后来又冒出来个曹操,曹操是一个崇尚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者,他本来就出身宦官和商人阶层,一直受到贵族阶层打压,因此当然崇尚今文学派,也就是董仲舒和汉武帝崇尚的实用主义——唯才是用,国家主义。今文学派造就了曹操这么一个特立独行、敢于挑战一切既定秩序和伦理的人。

无独有偶,刘备恰恰就是贵族,也恰恰就是古文学派马融的弟子,你看人家推崇啥——恢复光武帝传统。不然这俩人怎么斗得死去活来的。

刘备在政治上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古文学理路却被司马氏承继,司马氏颠覆了曹魏系统,重新建立了类光武帝体制的贵族门阀体系——东晋门阀政治就此开始。门阀政治的败坏以及导致的一系列政治动乱,使得此时的古文学又向玄谈、清谈一路转变——即回复到了颜渊那一派的理路——莫谈国事,到竹林里、小河边去开沙龙,谈天说地,就是不谈政治

这种清谈固然造就了一些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灵感,但却败坏了整个政治和社会管理。东晋在经济、军事上均陷入困境,为后来军人干政和北方族群入侵提供了空间。东晋之后儒学的衰落一直持续到了唐代,毫无疑问,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大分裂和大动乱时代。

到唐代,虽然有李世民、李隆基们对儒学的重视,但其时儒学的衰落已经造成了佛学、道教的兴盛,由此在唐代形成的是三教并立状态,而且佛学的兴盛可谓完胜儒学,初唐和中唐时期各君主的崇佛可谓一时盛景。

真正扭转这一趋势的,是中唐时期的韩愈。韩愈承继的是子思、孟子这一已经几乎中断了近五百年的儒学主流,他准确地把握住了孔孟儒学的独立人格主义精髓,锻造为一种人格信仰,他推崇古文运动,即崇尚汉代之前的散文体,否定流行于唐代的骈文体,文以载道,不是用来玩弄辞章的。不然怎么说韩愈这个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就是指佛学。这就是他为什么反对佛学的原因,为此他差点被唐宪宗处死。

韩愈推动的潮流,本质上就是恢复今文学派的地位。这一潮流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程颐、周敦颐,直到发展为朱熹。明代把朱熹的理学发展到了极致,在清代又遭到了古文学派的瓦解——清代的文字狱导致儒学者转向对古代学理的研究,反而发展出了发达的考证、考据学派,也真是有趣

今古文之争一直持续到了晚清,晚清时代著名的改革思想家如魏源、龚自珍和康有为等,都属于今文学派。可以说,他们可谓是自春秋时期的子夏、荀子一脉相承。

为什么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善下之,无孔不入,遇到障碍就绕过,总能找到出路,这就象征着智慧,所以说智者乐水。山,博大宏达,容纳得下各类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万物为它增加灵性,这就是仁。从这里可以看到,“仁”并不仅限于仁义礼智那个仁,仁说穿了就是包容、适应、宽厚,与什么人都处得来,在什么环境中都能适应。孔子之说管仲“仁”,让不少人不解。因为管仲个人品质名声不太好,年轻时跟嫂子有点不清不楚,上阵打仗总是当逃兵,先跟了公子纠,公子纠被小白弄垮台了,立马就跟小白。孔子说管仲的“仁”,一是说他的适应性,心胸宽阔,根本不把这些小节放心上;二是他胸怀天下,通过强国和联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为当时的天下苍生保全正常的生活环境。

孔子的灵活性和策略性还体现在他认为:为文事而要求武备,为武事而要求文备外交必须要有武力作为基础,战争则必须要有政治定位和宣传。他任鲁国相国的时候,与齐国等诸国会盟,属于典型的和平结盟,但他坚决要求鲁君把军队布置在边境,随时待发。

作战必须要有政治定位,这一点他是由衷钦佩管仲的做法——管仲要让齐国称霸,不是让齐国四处耀武扬威,而是精心设计并推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定位。当时东周天子对于各诸侯国已经没有了任何控制力,几乎是谁都可以把周天子捏一把、吼一顿,然而,管仲是反过来做,号召大家要以周天子为尊,并且以此为名号,联合各诸侯国去抗击夷狄,理所当然地成为盟主。名义上正义,实际上称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