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大于实的一部亲历记。当然,作者是财务专家,因此能看到一些实际的管理运作,又由于他是核心圈子成员,因此对于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战略、管理、营销、金融等方面都有较为详细的视角。当然,从他本人的叙述来看,毕竟是个财务专家,对于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知识和经验都有明显的欠缺。 碧桂园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三四线城市及郊区视角看待城市化进程而提炼出来的,之所以能把重点放在三四线城市低价地块,在于杨国强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乐观态度。 围绕这一定位,形成了一系列干净利落的组合策略,如低价拿地,低价的情况下敢于拿大地块,敢于在一定价格区间内拿地段好的地块——房地产企业始终手中要有土地储备。围绕土地储备,就必须维持资金链的健康。杨的主要思路是要快,拿到地,三个月内就要开工,开工半年就要能开盘,一年内就要能回笼买地资金,宁可少赚,也要换取周转快。 有了思路,就得凝聚人心,让员工发力,杨想到的是成就共享,即从总的利润盘子里拿出一块来进行额外激励。这种直接从利润总盘子里分出来奖励的方法,在外部管理者或者专家看来,有些土帽,当然不如什么股权激励来得时尚,但确如杨国强所说,他要解决的,是直接穿透趋利这个人性,直达人心,就是要造成不公平,要独树一帜。 典型的长沙土菜,搓菜子汤,腊牛肉,火培鱼,曝辣椒,曝豆角,辣椒炒五花肉 外部职业经理人引入家族企业,如何改变家族企业的惯性和态势,这一直都是个没有唯一方法和结论的问题。为此我深有感触,之前因为业务关系,深度接触过两个家族企业,直到拿到这本书时,我还第一时间给认识的职业经理人发了过去,他回复说非常感谢,我说发给你是想看你也写一本。 这哥们当年也是以空降兵身份,突然出任现在资本市场上火得不行的某家族企业任董事总经理,需要完成对家族企业的改造,并在国内主板上市。他在该公司最初的经历乃至在重组改造上市的过程,也与本书作者的极为相似,包括在推行改革过程中阻力重重时,只好请外部咨询机构来开展咨询,推动改革。 本书作者是作为首席财务官进入碧桂园的,因此也一再强调当前的财务与传统财务的区别,主要在于当期的财务应当是绩效观,要参与公司业务的战略层级决策——这也许就是空降兵们最大的障碍,不论如何重视,不论如何努力,也难以真正进入公司决策的核心。到最后,作者如同很多职业经理人做的一样,只能通过获取外部认可或赞誉来维持住自己的地位。 乘势而起的民企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极为重视速度和激励。其一是以速度冲击规模,以规模求利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特殊国情,给予民企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都有限,只能抓住政策窗口期或红利期迅速扩张,为此,必然无法做实顶层设计或基层设计,因而为企业做大之后留下诸多问题。其二是以近乎夸张的方式为团队和人才提供激励,这些激励方式多种多样,都有同样的效果——直接激励到个人,且激励方式多是在扩张期极为有效,一旦遇到特殊的下行期,就会戛然而止。 规模到了一定程度,民企将遇到与国企一样的问题,专业化增强,科层化增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创业期的活力和创造力。这个时候,保证创造力与活力的,就只能是创始人了。 创始人天然就是与企业生生联系在一起的,他掌握了初心,也就掌握了企业未来走向。因此,创始人与管理层常常会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管理层是从专业化和精细化视角出发,管理企业本身,创始人则是从事业发展的格局看待企业本身。因此,杨常常责备作者格局不够,要站到整个事业和行业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总是纠缠于财务比率和报表的完善上,该加杠杆就加杠杆,该囤地损失流动性就要损失流动性等等。 由此想到了星巴克的创始人舒尔茨,他在退居二线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纽约的星巴克,创利最高的产品是三明治,大家也都非常得意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从财务和管理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应当把三明治产品扩大提升。但舒尔茨却果断地干预了管理,他要求管理层把三明治下线,他的理由是,我们是做咖啡的,其他再赚钱,也不要忘了我们是做咖啡的。——这就是创始人,与后继管理者财务者们的最大区别。所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相比之下,当前国内诸多国企、民企,制造企业、金融企业,都在说转型,都在强调执行力,从上到下都在关注需求挖掘、信息传递、人工智能,都在仔细研究前台的人减到几个可以达到产出最大,诸如此类执行上的细枝末节问题。而恰恰没人,或者干脆不准大家去关注——我们这艘船是在驶向深海还是礁石滩?换成商业的话说,就是我们这项事业目的是啥?本源是啥?一味强调执行力,就是在躲避在战略和本质上的无知。 霍华德·舒尔茨 反过来从民企自身的角度来看,空降职业经理人加盟,一个最大问题即是,职业经理人有其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与民企的融合,尤其是创始人思想的融合是很成问题的。 职业经理人一般架子大,喜欢从专业角度质疑一切,极少真正虚心从创始人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职业经理人的合作也确实难以长久。在杨看来,作者所做的贡献,主要在于规范了财务体系,降低融资成本,而作者所引进的那些标准化、国际化的观念、做法,乃至所有职业经理人都喜欢干的,引入国际高端咨询机构作出战略建议,都并不能反映碧桂园的实际情况,甚至是格格不入(这也是现在国内企业们喜欢干的,记得国内某央企龙头企业请了国际排名前3位的咨询公司做战略咨询,人家纯粹从市场角度出发,得出结论,认为应当放弃当前主业)。 书中所描述到的波士顿咨询机构在向杨国强汇报他们的战略分析时,杨国强听了不到10分钟就离开桌面,背对他们,最终15分钟就打断了汇报。这与我在学校期间,为某上市民企做战略分析汇报时,该企业老板的行为一模一样——我们这些外部研究人员,根本就没法站在企业家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他们的困扰。很多企业之所以邀请外部咨询机构,很大程度上并非为了解决表面的问题,而是依靠外部机构来为自己站台,解决内部矛盾。 民企,存在与国有企业不可比拟的天然缺陷,这种缺陷是难以从后天的机制层面轻易加以改变的——夹缝中生存的环境决定。 什么天然缺陷?以前一直有个说法,是针对官员个人的,为什么倒台的官员大多是平民出身?平民出身的官员,个顶个的才华横溢,而正因为平民出身,要博得上位,就必须胆大,必须剑走偏锋,人走奇招,否则很难一步一个点的踩准。而这种偏锋和奇招,就势必留下诸多把柄,同时,也更多地依仗权势照应,所以风险更高,倒台几率更大。因为他不像有家世人脉积累出身的官员那样可以心无旁骛,一切都有人铺垫和安排,自然眼光长远,很多没有即时回报的事也愿意去干,很多即时回报很大的事,他也不在乎。自然而然,就规避了诸多潜在风险。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民企。很简单一点,民企每分钱都是自己打拼来的,花得就要有个去处,有个回报。国企可不是这样,资金渠道多,成本也低,在回报问题上自然没有那么纠结,当然就成了国企眼光长远,注重战略,民企眼光短浅,注重现实。 奥古斯塔某个小区里的first lady车 这样的缺陷,更导致国内企业家与国际经营思路、国际资本市场在基本观点上的差异——不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咨询公司,站位是立足于整个行当,职业经理人更关注企业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咨询公司更关注企业表现在外部评级和资本市场的看法如何,都不是立足于企业成长的历史和企业家本人立场。 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需要的是如何更快速地达成事业目标,需要的是从企业的根本特征和历史现状出发做出的策略安排,而不是顺从外部评级公司或资本市场的看法。实际上,纵观历史上优异的企业,没有任何一家是使用咨询公司、评级公司的思路来建立自己的战略的,不是宏观环境如何,发展态势如何,我们应当如何这样的思路出发的,他们一定是从怎么才能做好产品卖出去,卖得更好这样的问题出发的。他们一定是围绕产品或者服务本身,一个个解决问题出发的。 之前盛田昭夫的自传中也说到这个观点,企业家,或者企业管理者本人也是人,也同样是市场的组成部分,为什么非要从外部请外人才能说明市场的趋势呢?为什么我们所想的就不会是市场所想的呢?盛田昭夫甚至认为,请外部咨询公司来帮忙做战略规划,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说到底,企业怎么做,怎么发展,在这个观点上,企业家的事业观点,与资本市场的观点,一定是有错位的,一个是坚持把一件事做好,实现初衷;一个是啥热做啥,兑现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