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教孩子美术的教师,只是教给孩子怎样用色,怎样画得好看。这样教给孩子的,只是“术”;受这样教育的孩子,可能会成画家,绝对成不了大师。 因为,孩子没有去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没有涵养自己的美学素养,没有沉淀自己的精神底子。不入“道”,只能得形之美,永远得不到神之韵,恐怕连原本具有的天才基因也被抹杀殆尽! 教育者的责任之一,就是“传道”。这里的“道”,断不可片面地理解成思想品德。这里的“道”,还有学科之“大道”之意。 我们以著名作家、特级教师张丽钧的告诫为基础,抽象出一个立意模型,为我们的写作服务。我们的基本环节如下: 1.提炼立意模型。 2.演绎立意模型。 3.运用立意模型。 第一步:提炼立意模型。请看著名作家、特级教师张丽钧的告诫: 见到过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会殷殷地叮嘱学生,怎样写作文才会显得有才华,怎样写作文才能讨得阅卷者的欢心。我也见过有的老师热衷于打压学生的“才华”,他们希望学生在文章中能够以“思辨”取胜,他们谆谆告诫学生要摆出一副“雄辩家”的姿态,以博得阅卷者的好感。在我看来,这些人,已经将写作矮化成了一种“术”,而未曾将写作升华为一种“道”。(张丽钧《“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 就作文的所谓各种技巧对学生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教给学生的,都是“术”;这些“术”,应付考试可能暂时有效,但若想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更或者让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思想、有深度,就完全不可能了。 就像养花。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想办法让土壤肥沃,而不是今天浇点水、明天剪剪枝。土壤肥沃了,自然远离病虫害,自然枝干粗壮,自然枝繁叶茂。 肥沃其土壤,就是“道”;浇水、剪枝虽然可得一时之利,终究只是“术”——浅层的表面的做法,终究不能代替深层根本的处理。 但正如张老师所说,语文界重“术”轻“道”者实在太多了。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去用有趣的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完全只用那几本教材上课的,太多了。老子曾说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大家看,张老师的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模型。这个模型的核心,就是:从深层次、根本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视为“道”;仅从浅层次、表面上解决问题的做法,就是“术”。而“道”永远胜于“术”。 也可以说,道是眼光,大局观,是战略;术是手脚,实践论,是战术。 第二步:演绎立意模型。 “道术模型”,虽然是我们从张老师的语段中提炼出来的,但是此模型的张力极大,可以辐射到更多的领域,对应无数的社会问题。比如: 1. 近几年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大力侦破案件。但是,公安机关的侦破再有效,也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道”,而只是“术”。优秀传统文化没落导致的道德滑坡,恐怕才是此类案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道”。 2. 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是“道”,而纠结于碎片的基础知识学习,纠结于连专家的观点都不统一的语法学习等,就是“术”——可怜的是,很多孩子在“术”上耗费了过多的青春。 3. 社会治理中,部门管理中,思想积极向上、思想的强大凝聚力才是管理的“道”;但很多部门制定了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规章制度、奖惩方案,妄图以此提升效率,只能是效果微乎其微的“术”而已。 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虽说道与术各有各的长处,但若不从“道”上着眼,而只从“术”上入手,“术必衰”。 第三步:运用立意模型。 深刻理解“道术模型”,合理运用,会使我们的文章立意高远、思考大气。 写作运用时,思维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 试题材料的指向之一,或者说可以写的思想方向之一,是深层次、根本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从浅层次、表面上解决问题的做法的“对比”。 2. 用“道术模型”统领材料,并以此模型表达中心认识。 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 只读“有字之书”,就是“术”;阅读“无字之书”及“心灵之书”,想更深处探寻,就是“道”。 这样,就可以用“道术模型”为作文立意,使文章的认识高远大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