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是一篇旧文。虽是旧文,恐今天仍有思考价值。 掩口而笑VS声情并茂 接手这两个实验班,我有点踌躇满志。毕竟自己已经教了十一年,有了一定的经验,再说,这些孩子都是全旗的尖子,有超出其他班级学生的良好功底。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文学的骄子,能让学生读进去很重要。我觉得,教师在授课时,能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就带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这一点,从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完全可行且有效果的。第一课,是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有了“指点江山”的豪迈气魄,就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壮心胸,我自己是非常钦佩的。我首先问大家:“同学们,请你介绍一下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好吗?”好不容易有一两个学生站起来,说的无非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等空洞的话,看得出,他们对毛主席了解甚少。花季少年,对历史,对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几近于一无所知,这……好在我及时调整情绪,我决定为他们补充一些毛主席的事迹材料,不然,再怎么讲,对学生来说,都是隔靴搔痒。不了解主席的事迹,不从心底生发出对主席的无限爱戴之情,这一课,注定要失败。我沉静了一下,整理好思路,用庄重严肃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的脸,接着,把对主席的无限感激浸在了下面的字字句句中:“毛主席,本来是一介书生,但少年时就有'扶社稷,济苍生’的宏图大志,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现实,主席潜心求索,四方奔走……”“主席主持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创建了红军的基础……尽管在遵义会议前,他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但是他矢志不渝……”“28年的戎马生涯,主席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中国勾画着蓝图,一次次渡过艰难险阻,一次次挽狂澜之既倒,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我们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已经忘情,全身有些战栗,感情的潮水奔泻难息。真的,对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我们是应该万分感激的。今天的好日子,今天正在走向富强的国家,今天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都是主席铺就的路呀!但是,我却分明地听到了几声笑声,眼睛的余光中,那笑声来自几个男同学,有两个竟掩着嘴,目光中带者嘲笑,不!带着的,就是麻木!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群看客的麻木!那种事事与我无关、冷观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和庆幸!我的声情并茂遭到了部分学生掩口而笑的挑战,是我错了吗?对领袖,对那些给我们铺设光明坦途的伟人,我们是不是该永远铭记和永远感恩?今天的孩子,思想积淀如此之浅,如此之薄,谁之错?他们可以对歌星影星球星如数家珍,对我们的精神大餐却视若无睹;他们聪明,过来人如我们自愧弗如;他们活泼,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青春和活力;他们前途远大,将来很多人都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但是,他们身上缺少一种气,一种扎根于真善美的气,一种敬畏世间美好事物的气。他们的精神家园里,缺少阳光照耀,缺少流水灌溉,植被稀疏,不少已经枯黄,枯萎……老师,有稿费吗? 十一黄金周,学校放假七天。刚刚讲过一个作文方略“多角摄像”,学生还只有认识没有实践,我决定让大家在假期完成一篇文章的初稿。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动笔呢?思前想后,我决定采用激励办法,努力诱发他们的热情。 请从以下内容中选择一个完成作文:1、历史人物评说;2、名著人物画像;3诗人词人快照。请参考使用“多角摄像”方略,首先收集材料,然后根据自定的主旨筛选和改编材料,在对材料的审视中,提炼出一个个性的观点、认识,写出一篇材料详实、观点独到、认识脱俗的高品位文章。(说明:本次训练中出现的优秀文章,将参加几个全国性的大赛,初期参评费用由教师负担;其他优秀作文,将推荐到报章杂志上发表。)说实话,目前的作文教学,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对多数学生的了解看,作文,在他们的眼中,就是分数,就是升重点高中的需要,考大学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一点,恐怕没有几个学生会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什么“破烂文章”。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激情的释放,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是一种精神的漂流,还来日方长,任重道远,在今天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已。这一点,恐怕全国语文教师多有同感。用参赛激励,教师自己掏腰包,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假期七天长假,刚刚接触过一个作文方略,老师承担参赛费用,其余的还有希望发表,这下,不少学生一定激情涌动,举双手赞成了吧。打印好作文启事的条目后,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佳作雪片般飘来,变成了一篇篇铅字,变成了一张张证书……下课前五分钟,我宣布了“启事”,并发至每个学生手中。意料之内的,没有多少学生赞成,更没有出现我幻想中激情涌动的场面。好在我早有心理准备,我根本成不了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英雄,我是将领,下面的学生是我的兵,我现在的办法只能是恩威并施。让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让那些不感兴趣的在“威压”之下练一练笔,如此而已。但是,远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竟然穿过来来几声这样的声音:若是五年前,此刻的我一定雷霆震怒,面色涨红,舌簧抖动,摔出这样的话来:“什么?稿费?写文章就是为了得到稿费吗?小小的孩子怎么这么向'钱’看!……”但是今天的我,已经有点“油滑”了,尽管心内如汤煮,面色是绝对不能变的,发怒,只会影响师生关系,只会给今后的教学埋下障碍。我只好装作心平气和,借着这个机会,给学生们简单说了说我国著作版权法的一点相关内容,然后,缓步走出了教室。说实在的,我千想万想也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你们写文章,你们考大学,你们将来成名成家,老师布置任务,竟然应该有现实的金钱收益!回到办公室,心里还是堵得慌,给几位同事倒倒苦水,没想到大家深有同感,这个说,现在的孩子,以金钱结友谊“蔚然成风”,吃吃喝喝朋友多多;那个说,现在的孩子,以金钱勾异性“方兴未艾”,一对一双,出入饭店,时髦得很;那个说,现在的孩子,以金钱论尊卑“名正言顺”,有钱有势朋友多,没钱没势哥一个……这到底怎么了?接下来好几天,我的眼前总是飘来这样几个词“市场经济”“社会大气候”“腐蚀”……飘来飘去。那刺耳的一声“老师,有稿费吗?”总让我思索——我,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能做些什么?熟过了的瓜 要学习徐志摩的著名作品《再别康桥》了,组内的老师共同努力,收集了几则材料,发给学生,作为了解作者的背景材料。有徐志摩对“自由”“个性”的追求简介,作品简介,其中有一篇,名为《徐志摩和他爱过的三位女性》,介绍的是徐志摩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蔓的爱情纠葛,文笔优美,客观的叙述了徐志摩的爱情世界。老师们都觉得,这样的材料对学生深入理解《再别康桥》是有益的。我早就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上,看过一位特级教师的课例简介,这位老师没有按照通常的程式讲课,而是将近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动情地介绍徐志摩和三位女性的爱情故事,末了,他说,别人都说《再别康桥》反映了作者对美丽康桥的无限依恋,我看不如说反映了作者对失去的美妙时光的怀恋和遗憾,大家说对不对?课后调查,绝大部分同学都自觉的查阅了与徐志摩相关的资料。对这位老师,我非常佩服。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曲径通幽,也能见禅房花木深,不必细细讲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味,这应该是教学的较高境界。上课了,我范读了一遍后,又让学生们分别齐读和默读了一遍,整体感知后,我准备从徐志摩的理想入手,把他毕生追求个性、自由和向往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我问:“同学们,徐志摩一生有两个梦想,分别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没有什么难度,阅读材料中有,只要稍加注意,简单概括,就完全能够答得出来。对这一问,我是有准备的,估计部分学生可能答不上来,我就准备就如何筛选和概括材料讲几句,提醒大家阅读时要善于归纳,化繁为简,提纲挈领。学生们在思考。有两个同学回答了,只是具体事实的陈述,显然没有归纳材料。看到大家沉思不语,我鼓励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怎么想就怎么说。”气氛有些热了,从角落里传来了很清晰的回答“这还不容易吗?理想就是找情人嘛!”我的心有些硬了,血液有些凝了。教师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教育学上把处理这类事情称作教师的临场机智。这些刚刚从初中来的学生,带来了初中一些很不规范的习气,开学初期正是梳理他们的最佳时期。我们不怀疑,学生中,绝大部分是正直的善良的,是怀着强烈的求学愿望的,但也有一小撮,来到这所自治区级示范校,并没有多少学习的劲头。课堂教学,是要照顾全体的,是要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得的,但是,几个不规范的学生,往往就能带动一片,影响整个班级,这方面,教训可谓是惨痛的。但怎样批评,还得讲究分寸和方法,既不能大发雷霆,也不能和风细雨,很显然,和风细雨对那一小撮是对牛弹琴。我理了理思路:“成熟应该是一种增殖过程,增加阅历,增长才干,增厚见识……大家需要防止成熟成为减法过程,用我们与生俱来的真善美的珍珠,去不断交换世故这个巫婆手中的玻璃球,年纪轻轻,就自以为看透了整个世界……”“西瓜地里有三种西瓜,一种是没有长熟的,一种是熟得正好的,还有一种是熟透了的。大家都不喜欢第一种,但它经过一段时间,是可以成熟的;大家最不喜欢第三种,熟得过了头,只能任其烂掉后扔掉了……”说过这番话后,我觉得痛快淋漓。绵里藏针,应该是能刺入肺腑的。过早的成熟,违背了自然的规律,成熟得过了头,更是与亘古以来的法则相背。催生学生熟得过了头的,是什么呢?言语和行动的叶子“成熟”了,人文素养的肥料和阳光跟不上,结出来的,只能是涩果,还有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