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泼彩为何屡创天价,原来他有“直造古人不到处”的秘诀

 泊木沐 2022-01-20

艺术家最起码要做上帝,

因为艺术家可以创造天地。

——张大千

张大千移居海外的二十余年,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此次北京华艺国际秋拍呈现的《松峰晓霭图》成于1969年,系大千先生全盛时期——泼彩成就臻于巅峰的巨制,也是他的泼彩画作中,最接近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著名鉴定家、艺术史学家傅申先生誉之为“大千先生得心应手之作”。

此《松峰晓霭图》,乃大千先生己酉(一九六九)八月所作。盖数月前甫完成名作《黄山前后澥图卷》,正当其泼彩之巅峰期。此幅彩墨流动,大气浑沦,松峰朦胧,兀立于晓雾中,尤为奇绝。岩谷幽深处,复添蟠松,更增笔善之美,真大千先生得心应手之作。

——傅申鉴定真迹并识

如此“造化在手”、“创造天地”的认识,和西方现代艺术特别强调“原创”的精神,自是不谋而合。

《松峰晓霭图》画面大胆抽象,墨彩交驰,开天辟地。画面的彩度如宝石般璀璨,鲜艳的程度,令人目眩,有如走入无人之境,感受星辰宇宙的变幻无穷。

石涛用他的“一画”手辟鸿蒙,大千则以泼墨泼彩创造天地。《松峰晓霭图》竖幅而出,墨色淋漓,虚实相间,立于画前,足见雄奇深邃之境——画面大块鲜艳的石青、石绿,色彩冲击力极强,先生解衣磅礴之胸臆呼之欲出。

关于张大千的泼法,著名鉴定家、艺术史学家傅申在《大千的世界》中说:

大千的泼法,并不单纯地往画纸(绢)上泼墨,而是相当费时费事,其繁复处理过程,非十天、半月不能完成。首先他将画纸或画绢贴在板上,作画之前,还得先喷湿纸、绢,再缓缓将调好的墨汁泼上。其后,令门人子侄,各持木板一端倾侧摇动,直到他满意为止。等到墨晕固定后,大千由远处不同角度观看,再细加经营,审度再三,才用传统的笔法在适当位置略加皴法,再点缀人物、屋宇、桥梁、舟楫。于是从混沌中开辟一片山川出来,为此他又增添一方闲章“辟混沌手”,符合并满足他说“艺术家是上帝”的观点。由于每一次泼墨流动的效果绝不会重复相同,因此每一次都是新的创造经验,画面、章法也绝不会有雷同,此与西方自动性技法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此般泼彩醇熟之技实非简而可就——需先在纸上薄染淡赭,再敷水墨,复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大片泼洒于上,任其在纸上不经意地流淌,画面瞬间碧翠满铺,葱葱郁郁。

其色泽浓重,在水墨衬托下更显沉艳亮丽,如琉璃般绚烂悦目,亦因矿物颜料之特性,从不同光线、折射角度,见堆叠交错间之厚薄肌理,巧妙地营造宛如风吹云涌,雾笼青山之景。

上方轻罩的白粉,正是张大千在1967年至1969年间喜用白色的佐证。如暮光,如白雾,于浅赭淡墨松峰之处,营造云霭轻如烟、淡似雾之象,连绵群山,若隐若现,山体沉郁厚重,峰峦云岚游移,外加画家经营位置之着意点睛,此帧气势奔放雄浑、色彩光艳照人的泼彩山水是而大成。

张大千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创作,无疑是他一生创作中最大胆、最具挑战性,也最富现代性的泼彩作品——《松峰晓霭》即列席其中,它延续着画家撷取西方抽象主义精髓的创作路线,画面上与传统山水的联系仅通过边角处率笔而成的树石来体现。

大千“直造古人不到处”的“辟混沌手”于此幅中可见一斑,实为其登峰造极之泼彩巨制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