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的散与麻黄根的收

 曹俣的岐黄之术 2022-01-20

曹俣


       幼承庭训,及长学医,师从于荒石、孙曼之等良师修习易道、岐黄之术。近年在临证之余,多致力于仲景术的传承教育讲座,著有《孙曼之临证医案评析》一书,发表《小儿积食与鼻炎的关系》、《关于血糖高病机的思考》、《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究析》系列、《提高君药疗效初探》等专题论文。

       擅于治疗脾胃病、三高症、失眠及男女科疾病,同时对小儿积食、鼻炎、咳嗽有独到丰富的临床经验。              


  图1 麻黄植株                                                                    

麻黄的散与麻黄根的收

       麻黄细而中空象人毛孔,似脉络骨节,中央赤,外青黄,味辛性温,气味俱薄,为阴中之阳,以轻清成象,乃气味之清者,能透出皮肤腠理之外,又可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其急开腠理、达肌表、通血脉、散寒凝、御山岚瘴气,属消积化瘀之物,素有非麻黄则邪不能尽出之谓。

      《灵枢·百病始生》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风寒之邪外侵肌肤毛腠,肺气膹郁,则顿失宣发肃降,潮动诸络气血之能,经络百脉之血无气以推动,在皮毛及脏腑之血络壅凝不得以散,久而终成癥瘕积聚之势。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即麻黄能发越封藏于土地中之阳气,以致将覆盖其上之皑皑白雪予以融化。天人相应,麻黄作用于人体,则可使深部阳气以达表层,由脏腑之内外彻至骨节肌肉皮毛,从阴出阳,使其间留滞无不倾囊而出,如此大伸阳气于至阴之中,则表里三焦寒凝血瘀尽散,故《神农本草经》谓麻黄有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破癥坚积聚之能。

        麻黄轻扬发散,属骁悍之药,专治风寒之邪在表,其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称散寒,实则泄邪。麻黄得桂枝则宣通作用迅猛,仲祖治伤寒,有麻黄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皆用麻桂,发表最速。《伤寒论》第35条治头疼、身疼、腰疼、骨节疼痛之麻黄汤,在《千金方》中又名还魂汤,专治猝得鬼物,即所谓阴邪之气突然侵袭,而骤不知人事,取麻黄汤来开窍以救急,正得其剽悍峻通之意。清医陆九芝认为:南方人麻黄宜轻,常用不过钱,是因其肌肤腠理薄弱,最易汗出;北方人肌肤密实,或更有出外不避风霜之强人,又当严寒之季,则取七、八钱始能见功。故用药之道,贵在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斟酌以能胜病为要,不可拘泥于成见。

       麻黄并非只治表,大凡里病能使其从表以分消者皆可为用,如《伤寒论》第262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及《千金方》麻黄醇酒汤之治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之治湿。又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治风,则属本经谓,破癥坚积聚者。

       用麻黄可能出现身热汗出,但其本身不属补阳之物,只是提调存于体内之阳气为之所用,是太阳伤寒泄表发汗之要药。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指出,麻黄虽可治五脏邪气、伤寒头痛,消赤黑斑毒,但多服则走散真元,而令人虚。若表虚自汗或阴虚盗汗、气虚发喘、平日阳虚、腠理不密、热甚但非因寒邪所郁,及仲圣麻黄九禁之咽、淋、疮、衄、血、汗、寒、尺中脉微、尺中迟者,皆不可用。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发汗或发汗太过,则脱人元气,心家之液涸竭而祸患莫测。

图2 麻黄饮片                                                    

       麻黄根

       麻黄发散,其根敛收而专于止汗,一散一敛,同生一株而分作两治,何解?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认为:麻黄空疏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深入土中而重坠,根荄「gēn gāi 植物的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本具敛藏收束之性,但惟其同属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收其散越、敛其轻浮,还归于里,此所以麻黄根固有其止汗之力。

       麻黄根质坚实、味微涩,立秋后采挖,秉清肃敛降之金气,功专固表,止虚汗。得黄芪、牡蛎、小麦,可主诸虚自汗;配黄芪、当归,治产后虚汗;伍熟地、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用于阴虚盗汗。

      《千金方》用麻黄根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硫黄各等份,米粉少许,打细粉外敷;

      《圣济总录》补肾丸主肾脏虚冷、烦热多汗、肢节痛、耳内鸣:羊肾1对煮烂细研、蜜炙黄芪1两、麻黄根1两、焙当归1两、炒蜀椒1两、杏仁1两,共为粉末以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次20丸,盐酒送下,空心、午前各1服。

       仗祖上基业之雄厚,自己只须挥洒开拓就可任意纵横。但若麻黄之祖业,即老根不善敛藏而无以荫及,则麻黄何以能性至轻,而善驱峻散?所以正惟麻黄根的敛收,从而成就麻黄之雄散,方能轻装上阵,任性而不保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