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wjm叔叔 2022-01-21
一个化解老胃病的千古名方

原创/温暖中医

今天分享的这个方子,非常的厉害,几乎所有胃病的治疗,都离不开它的影子。

这个方子是什么呢?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那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连年征战,老百姓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最容易受影响的就是人的脾胃,所以那个时候有胃病的人也不在少数。先师张仲景深感百姓疾苦,于是就创立了半夏泻心汤,用它来治疗“心下痞”。

心下指的是脾胃,痞是不通的意思,为什么不通,因为有东西堵在那里,引起的这个呕吐、腹泻、反酸、消化不良等等一系列症状,只要把这个痞块拿掉,把不通的疏通开来,其他症状就全部消解了。

那么,这个“痞”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就是寒热不调,虚实交结的产物,就是说胃里面既有寒又有热,脾胃同时受着寒热双重打击,那么,总有一天,它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的症状,虚久了以后,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往上升,浊气不往下降,清浊之气纠缠在一起。脾胃虚弱还会产生大量的痰湿,这就是有实邪了,有气又有痰,痰气在腹部堆积,心下痞就出现了。

半夏泻心汤:半夏15克,黄芩、干姜、人参(党参)、炙甘草各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张仲景首先解决的是寒热不调的问题,治法就是一边散寒,一边清热。

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干姜来散寒。黄芩、黄连这两味药味道不好,非常的苦,苦能降,不光能降火,还能降气。干姜呢大辛大热,它能把脾胃暖起来,能把寒气散掉。黄芩、黄连的药性是往下走的,干姜的药性是往上走的,一升一降,脾胃的气机就斡旋起来了。

接着张仲景又用了半夏来消痞散结,方名叫半夏泻心汤,可见,半夏是整个方子中最重要的一味药,也是无可替代的一味药。半夏可以把胃里面的这个痞块化掉,痰和气像拧麻花一样拧在一起了,半夏一去,快速的让它俩分开,分开以后再把痰湿往下降,从胃一直降到大肠,以大便的形式排出去。最后再用点人参、大枣、炙甘草来把受伤的脾胃补回来。这一步解决的是虚实交结的问题。

整个方子有寒,有热,有攻,有补,寒热虚实都考虑到了,真可谓精妙绝伦!

放到今天来看,半夏泻心汤特别适合那些胃里面寒热错综复杂的人,这样的人吃凉的不舒服,吃热的也不舒服。这就是寒热胃,虽然有寒,但是用热药,燥得慌;虽然有热,但是用凉药,拉肚子。这个时候,就得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就是最佳调养方。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吃出来的。现代人吃的太多太好又太杂,甭管热的,凉的,麻的,辣的,都一股脑的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比方说,一边吃着麻辣火锅,一边喝着冰镇啤酒,一会儿热,一会冷,脾胃又怎么能受得了呢?所以不管你用热药还是凉药,它都会抵触。

老感觉胃里胀胀的,虽然胀,但是摸上去不会像石头,像瓦片一样发硬,而是软软的,同时又伴随着呕吐、打嗝、反流等很多上逆的症状,也就是现代医学诊断为胃炎的那一部分人,比如,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流性胃炎,也可以用这个半夏泻心汤。

尤其是反流性胃炎,这种情况是比较痛苦的,不吃,饿得慌,吃了以后,食物又下不去,连同胃里的酸水一起往上泛,从食道到咽喉都火辣辣的,像火烧一样。半夏泻心汤可以说是反流性胃炎的克星,它里面有黄芩、黄连,又有半夏,这三味药都有降逆的作用,一去到体内,所有上逆的,上泛的,浊气也好,浊物也罢就都乖乖往下走。

半夏泻心汤还是幽门螺杆菌的专方专药。幽门螺杆菌是西医的病名,西医的治法就是杀菌。中医不研究细菌,也不研究病毒,中医认为,人的体内之所以会有这些东西,是因为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你看凡是阴暗潮湿的地方是不是就容易滋生细菌。幽门螺杆菌特别喜欢在寒热错综复杂并且伴随着痰湿的胃里生存。半夏泻心汤把脾胃的大环境一改变,这些细菌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当然,张仲景在创立此方的时候,可没有考虑到幽门螺杆菌这回事儿,不过是后人把这个方子扩大应用罢了。事实也证明,它的确有着不俗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