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回忆——掸尘

 泊木沐 2022-01-2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四,民间叫“迎春日”“扫尘日”“掸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谓“掸尘”。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可谓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除旧迎新”“祥瑞纳福”之意,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说是掸尘,不仅仅是掸尘,实则大扫除,大清理。掸拂尘去蛛网,清洁灶台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擦净玻璃门窗,排淤畅通管道,屋顶瓦沟拾漏,疏浚明渠暗沟,修整枯树乱枝,清理鸡舍猪圈……

从小生活在农村,常听老人说“七掸金八掸银”,不明白啥意思,大了才知“七”“八”指的是十二地支第“七”和第“八”的两个时辰,即午时和未时,上午十一点到中午一点,一点到下午三点。因为“午时”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之时,“未时”次之,这个时间点清扫房屋,很容易清理干净。

那个年代的掸帚,用蒿草或稻草或竹枝,扎成捆作掸头,后来用旧小的芦粟扫帚头,绑根长竹竿,房檐屋角,横梁立柱够得着,用起来方便得很。那时鸡毛鸭毛想着换点钱,鸡毛鸭毛掸子在农村鲜见少用,再说鸡毛掸子软和,适合掸去贵重器物表面的浮尘,用来清蛛网显得大材小用,牛鼎烹鸡了。

七十年代农村,土墙小瓦房,墙上开个窗,说是窗,只有框和档,说是窗,永远关不上。几块拼凑的木板撑起来是天亮,放下的是夜长。高级的也有用纸板、蛇皮袋、透明薄膜来挡风遮雨。没有玻璃,倒是省去擦窗的功夫。在掸尘的日子里,父亲要搬出家里的两口大铁锅,倒扣地上,找块瓦巴扎子(小瓦片)或铲子,刮(铲)锅灰和氧化的铁屑,那时的锅灰还是众多中药的药引子。刮过的锅不钝,导热快,既节约时间又省了燃料。在掸尘的日子里,母亲一大早便拆下全家人的垫单盖絮,浸泡在大脚盆里。那时农村不通电,更谈不上什么洗衣机和甩干桶了。洗衣洗被全靠搓衣板,来回不停地搓揉,然后去河里、塘里漂洗。一根捶棒,一块青石,边捶边翻,直至清水。捶声梆梆,起此彼伏,穿破清晨的薄雾,传遍静谧的村庄,惊醒孩子的美梦。看那大姑娘小媳妇像撒网般地抛出整床的被套单页,素手轻摆,水花溅在脸上,撩撩头发,擦擦水珠,这不就是诗句里的浣衣捶布场景吗?经常被母亲喊去抮被单,母亲拧一头,小手攥一头,彼此反向使劲,水暴雨般哗哗流下,一头抮干向中间拧,小手往往“拗”不过母亲的那股劲,一下子撒手掉落,半截被子拖落地上,沾满了泥巴,又得重洗,一句“你这个汤泡子”被骂得无言以对。

自己有了小家,掸尘的日子里不再是个看客和参与者,倒是成了领衔主演的执行者。呵呵!现在才明白,原来小时候上学的“大扫除”,热爱劳动的精神,培养的劳动技能是在打伏笔啊!“长大后成了你”,在掸尘日候着呢,真是有远见!掸尘的日子不一定在掸尘的日子(二十四这一天),“须晴日,围腰尽裹”,根据个人时间和天气,前后几天均可。现在的人住着宽庭阔院,不再是旧时的蜗居陋室,加之物质丰富,家当繁多,打扫起来更为费时费力。想要彻底地打扫,没有几天的时间恐怕完不了。按从天(上)到地(下),从里到外,从难到易的顺序。天指的是屋顶的捡漏,雨水管的疏通,天花板的灰渍,灯泡灯罩吊扇的擦拭等。墙面、门窗、挂件、衣柜、床头、沙发、桌椅等清洁,最后才是扫地拖地。从里到外是从房间到客厅的顺序,从不走动少走动地方到常走动地方,避免重复劳动。从难到易是指从厨房到卫生间的清理。厨房历来是清理的“刺头”,是“藏污纳垢”之地,是整个大扫除的难点和关键。油烟、水汽、灰尘,厨具极易被氧化和蒙上厚厚粘手的油垢,需选用去油液剂反复清洁。还有一个重头戏是清洗窗帘被褥,因为是大件,清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的经验是:分批清洗,先大盆洗衣液浸泡,再着重对被头、垫单与身体接触的背部臀部进行手工搓洗,重点突破。剩下的交给洗衣机来做,这样做,既保证洗得干净,又不用太费劲,同时也有时间做些其它家务。

年青人上班没时间,老年人腿脚不方便,爬高上低不安全,请专业清洁公司或家政来做,也颇为流行。若有时间有精力还是亲自动手为好,带上孩子全家齐上阵,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环境,美化了生活,也净化了心灵,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