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情怀的老课文 ┃ 盛世无饥馑,邃古忘经纬。清风不识字,乱翻古纸堆。

 逸庐夜画 2022-01-22

幼时我家据说曾经多次被一帮又一帮的狂热年轻人翻得底朝天,故而留下的字纸百不存一。偶从杂物堆中,捡理而得家塾课本残页一张。上写着:“第三课敬惜字纸”。只此七字。我不知道这是识字课本、文学课本还是道德课本,我亦不知道第一课第二课该是什么内容,更不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课文内容,也再没人给我讲解这第二课中有何奥义,只有这几个字,没着没落的、冷冷淡淡的、举重若轻的,落在我的眼前:敬惜字纸。

古人得点知识不易,直到清末民初,哪怕在文化最发达的江浙地区,也达不到平均每户拥有一本书的比例。思想和文字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很高。进而古人养成传统,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

史有所记,在宋代任何有字的纸片绝不可随意丢弃践踏、糊窗封坛或与其他废物混杂,要处理废纸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情:纸张用专门的字纸篓收集后,郑重送入专为焚烧字纸的“惜字塔”或“敬字亭”焚烧成字灰,收集保管。择时开坛祭造字之仓颉,然后方将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称为“送字灰”或“送字纸”。

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劝人敬惜字纸的劝善书,大多名曰《惜字律》,如清光绪十三年的刻本《文昌帝君惜字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基层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等纷纷组织“惜字会“或“文昌会”,劝人敬惜字纸,会员自愿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办会者出资雇专人定期回收各种废纸、旧书,汇总火焚或投江。

后来,敬惜字纸这个传统被翻天覆地的时代阻断了。先是烧了契约变天账、烧了旧时代的书刊报纸;至破四旧时波及字画物品,许多典籍、档案、史册、文墨、笔记亦因之付之一炬。

如今,网络时代来临。字纸不待敬惜,更日渐凋零。

公元1898年6月11日,这一天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已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发动百日维新。诏书全文如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 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 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百日维新分为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四个方面。103天后,变法失败。《明定国是》诏书提到诸条款皆被废除。唯有教育方面保留了下来继续执行。晚清民国时期老课本,亦古亦时,文遂自成。

1907年即光绪三十三年,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最新国文教科书,第5册第39课的内容是讲上海的,该课全文如下:

上海,江苏一县治也,其先海船仅至,不甚繁盛。自道光二十二年,与各国通商,画城北之地方为各国租界,外人经营数年,日见兴盛,地处长江下游,东临大海,交通便利,故中外之商贸咸萃。于是租界以内道途平治,市肆云连,行人车马往来如织,然管理地方之权皆操外人之手。

这是一篇优美简练的小散文。写地域变迁,写风土人情,写经济市面,在恬淡的白描文字中,一幅二十世纪初上海世情画卷舒缓展开。直到最后一句突兀而出,悲怆之情竟是无可遏止:

“然管理地方之权皆操外人之手!”

每个人对于启蒙时期受到的教育,都有一种莫可言状的心绪。从蒙昧的大荒山到羁旅的青埂峰,沙海行旱舟也罢,冰山做酒壶也罢,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梨花开放,也是永生难忘。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而我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是第26课:《吃水不忘挖井人》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这篇课文我背得很熟。因为有那么一年,我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参加《蝶恋花》剧组选小演员、参加县里文艺汇演……都是表演念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能记到现在,还因为后来我学了一点中国地理和历史的皮毛,就老是忘乎所以地和同学显摆:“课本中说的不一定都对。比如沙洲坝不在瑞金城外、也不是一个小村子而是一个镇,大得很,曾经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

这篇课文的题目又叫《沙洲坝有个大红井》。曾收入几种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文字或略有微调。

4000年来传统的儿童启蒙教学课文内容:

《史籀篇》:相传为周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四子一句,二句一韵。

《仓颉篇》:秦代蒙学识字课本和书同文的标准字范本。四言韵文,共收3300字。

《急就篇》:西汉史游作蒙学识字课本。共三十四章1809字。

《凡将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38字无复字,后代常以此为语文启蒙课本。

《千字文》:南北朝梁朝周兴嗣编。唐代后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百家姓》:北宋初年编。是一部记录姓氏的文集,全文568个字,用于识字。

《神童诗》:北宋汪洙所撰写的34首五言律诗,是古代儿童学诗的启蒙范本。

《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编。古代公认此书为蒙学第一书。

《千家诗》:明代选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142篇,是儿童启蒙诗歌诵读选本。

《龙文鞭影》:明代杨臣诤、萧良以四言对仗句式编撰典故与格律的蒙学教材。

《幼学琼林》:明末程登吉所著的一部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故事教育读物。

《弟子规》:清朝康熙年李毓秀作。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近代儿童蒙学识字、品德、礼仪综合教材。

60年来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一课内容:

1949年:开学了,我们上学(生字:学校、我们)                 

1955年:早上起床穿衣服(生字:毛主席、工人、农民)

1958年:日 月 水 土 人 手 足

1961年:公社送我上学堂 (生字:公社、学堂)

1975年:毛主席万岁

1978年: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生字:毛主席、我们)

1981年: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生字:热爱、共产党、人民)

1989年:我是中国人,我爱北京(生字:中国、北京、我)

1992年:我是中国人,我爱老师,我爱爸爸妈妈(生字:中国、老师、爸爸、妈妈)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