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官越大越好?民国最风光的官其实是师长

 胶东故事会 2022-01-22

官真的是越大越好么?至少在民国初年不是这样。

近来翻阅民初史书,越读越感觉:当时做官,属“师长”最风光,师长以下,受人节制,行动肯定不自由;而师长以上,受人掣肘,行动竟然也不自由。

那么,在民国初年,师长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呢?

民国的“师”,前身就是清朝的“镇”,师长即相当于总兵(镇台大人)。在清代,总兵为正二品衔;在民国初年,师长大都挂中将衔,而兼任地方镇守使的职务。所谓地方镇守使,其管辖区域又类似于文官的道台,一省之内一般分数道(比今天的地级市大),山东当时就有胶东道,设有胶东镇守使。

虽然师长的级别不可谓低,但按照制度,师长以上有各省督军,督军之上还有内阁政府,政府之上还有民国大总统,怎么着都论不到师长来指手画脚吧?但偏偏在民国时,就有很多师长喜欢指手画脚,而上至大总统、内阁总理,下至各省督军,却都又无可奈何。


(吴佩孚)

最著名的一个指手画脚的师长,当属烟台蓬莱老乡吴佩孚。后来人称玉帅的这位秀才将军,在1919年前后担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时,竟然连越几级,直接发电报给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声援五四运动中要求收回青岛的学生们(吴佩孚系山东人,对鲁事颇为关心)。

吴将军是秀才出身,据说经常自拟电报稿,文采颇佳,其中有几句:“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

后人看到电文,往往有感于吴佩孚的人品;不过在当时的北洋政府看来,这不啻是挑衅。要知道,师长吴佩孚的直接领导是当时直隶省督军曹锟,曹锟的上级又是掌控内阁的段祺瑞,段祺瑞名义上的上级又是大总统徐世昌。(虽然责任内阁制,总理经常不理总统,但所有的命令都需要总统盖印的)


(段祺瑞)

据说老段见到电文之后,就十分恼火,言语之间流露出的意思就是:“一个小小的师长,也敢这样跟我说话?!”

但恼火归恼火,老段拿小吴还真没有办法。理论上,老段可以通过内阁陆军部下令把吴佩孚撤职拿办,但文件好下不好落实,内阁没有直属军队,也就是说,能不能拿下吴佩孚,完全取决于吴佩孚的自觉。下了文件,吴佩孚不走,政府的威信更为扫地,因此就干脆不下。

不光是师长,就连任免旅长,北洋政府的命令都不一定好使。著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在1919年时还是一个小旅长,北洋政府下令免去他的职务。冯将军竟然让部下集体发电报,威胁政府:“若要免冯旅长的职务,就干脆把全旅九千人一同枪毙。”这道命令,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为何师长们的权力有如此之大呢?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师长直接掌控军队,而督军、总理、大总统位置越高,直接指挥的人就越少,督军可能还会有少许的直属卫队,而总理、大总统所能指挥的人,也就身边的幕僚仆人,总理的命令不出内阁,总统的命令不出总统府,自然就成为摆设。

根据民国时的著名记者,也是民国军阀史研究专家陶菊隐先生的描述,当时各省很流行师长“夺帅印”,即师长驱逐督军,督军面对北洋政府时,往往声色俱厉,咄咄逼人,可面对自己下属的挑战,督军们却又往往都毫无抵抗能力。这种循坏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自己当师长的时候,掣肘督军;等自己当了督军,别的师长又来掣肘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