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会宁老家的年味 || 作者 李延福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1-22
记忆中会宁老家的年味

作者    ‖    李延福


作者简介:李延福  会宁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有大量作品发表于地方刊物和网络媒体,数篇文章收录于会宁县有关书籍,出版有个人诗文集《心路》。人生信条:自由、自然、自信、自律。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农业社的故事之堵雀儿(麻雀)和放鹞子》《爷爷的火要儿(火绳)》《金色的童年(上)》《金色的童年(下)》《世纪的守望者(外二首)》《当你老了(外一首)》《春天的故事(外二首)》《中秋节遐思》《坝上草原游记》《题“新瑞公益基金”(外二首)》《重游北戴河》《父亲节唱给天下的父亲》《青年逐梦》《乡愁系列之——"走,喝茶走!”》《乡愁系列——童画》《乡愁系列—— 大汗人》《乡愁系列——家乡的土炕》《乡愁系列——请“干大”(干爹)》《乡愁系列——帮工》《乡愁系列——过五月五》《乡愁系列——抢寡妇》《乡愁系列——六月麦黄》《乡愁系列之—— “ 吃烟不?”》《乡愁系列——瞅媳妇》《中年奋斗》教育篇:用心血培育桃李(一)《中年奋斗》教育篇:用心血培育桃李(二)《中年奋斗》教育篇:用心血培育桃李(三)《中年奋斗》农耕篇:用汗水浇灌责任田(一)《中年奋斗》农耕篇:用汗水浇灌责任田(二)《中年奋斗》农耕篇:用汗水浇灌责任田(三)《老黄牛走向刑场》《为会宁农村的班车司机歌唱》《党家岘老街记忆》《春到山乡》《歌唱父亲》《怀念父亲》《妈,我回来了》《清明节哀思》《上坟》《游子吟——写给那些长年在外奔波的打工者》《诗四首》《不忘初心跟党走 幸福不忘毛主席》《前檐的水不往后檐流》《故乡的野菊花》



故乡会宁的年要从前一年的腊月八过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我分三部分给大家慢慢道来,请不要着急,有好多内容一定会勾起你美好记忆的。

一、腊月八

腊月八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因为古人在这个月用腊肉祭祀祖先,“腊”是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通俗演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也是个新年岁尾新旧交接之时,人们既要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还怀着愉悦和急切的心情迎接春节的到来。腊月八揭开了年的序幕,接下来的近两个月时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大年除夕夜,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人七,地八,天九,正月十五元宵节(头灯,正灯,倒灯),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过年才算结束。

随着佛教的传入,腊月八成了佛教节日,是佛祖成道日。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的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做浴佛会,诵经,并仿效释迦摩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在民间相沿成俗。我国大部分地区到现在还沿袭着腊月八熬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认为吃了腊八粥可以增福增寿。

家乡人过腊月八主要的活动有祭灶神,宰年猪,吃馓饭或搅团。

祭灶神有向灶王爷报以丰收的喜讯与其同乐并求其保佑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清吉平安。在灶爷像前献上馓饭或搅团,并焚香化表奠以清茶美酒。

“腊月八,把猪杀。”进入腊月天寒地冻,农闲了,年猪肥了,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制做腊肉,人们把大块大块的猪肉在锅里焯好,涂以食盐花椒八角粉放在屋外风吹日晒直到完全没有水分,一块块用纸包好挂在屋里高墙上,食用时取下切成一片片,粉红鲜嫩,配以粉条,洋芋,红葱韭菜,香味无比!腊肉可以吃到来年新肉接上,有节俭之人甚至可以吃过两年而腊肉鲜美如初。

至于家乡腊月八吃馓饭或搅团其意图就像其他地区的人吃腊八粥一样,这可能与家乡没有做腊八粥的原料有关,没有了小红豆,糯米等贵重的食材,我们的祖先便就地取材,用莜麦面碗扁豆面代替糯米等做出和腊八周同样形态的馓饭或搅团起到和腊八粥一样的祭祀及祈求家人增福增寿的效果。

“馓饭搅团老汉娃娃的好饭”,家乡的馓饭和搅团吃起来可香啦!馓饭,食材简单做起来方便。首先在锅里倒入适量的水,将洋芋切成条状放入水中,等到洋芋熟烂,再一手抓莜面若干徐徐洒入水中,一手握擀面杖漫漫搅动,须臾,将碗豆面或扁豆面依样搅入莜面汤中待软硬适中用筷子能夹住时方可停止洒面,只持续搅动直到饭熟。馓饭上桌,饭上覆以苦菜或萝卜做的酸菜,韭菜胡萝卜咸菜,油泼辣子,红黄绿白青,色香味俱全,让你吃了两碗还想连三碗。搅团和馓饭是孪生姊妹,做搅团所用食材和馓饭一样,只是搅团做得稠,还要配以汤,汤可以调上酸菜成酸搅团,也可以放上萝卜丝子及清油调和成甜搅团。

不管是外地人的腊八粥还是我们家乡的馓饭搅团,都是“糊心饭”,老汉人只要吃过腊月八的“糊心饭”,就到了难得糊涂的境地,每一个人都要把仇恨忘掉,用自己的爱心化解仇隙,记住别人的善意,腊八饭里包含着温情,可以让亲人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团结一心,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结束过去,展望未来,新的一年有的是希望!

腊月八也是宽容饶恕的日子!



二、除夕

我国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既腊月二十九或腊月三十叫做“岁除”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晚上叫做大年夜或“除夕”。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有去除之意,夕,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就出来害人,它却害怕红色和声响,人们就以贴春联,燃放爆竹,击鼓的方式来驱逐。夕,也指夜晚。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写的《风土记》。

除夕连同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一起叫“年”,现在又叫春节,是我国人民一年当中最大的传统节日。

家乡人的除夕充满着喜悦和欢乐,忙碌与激动。千家万户忙着做相同的事:接灶爷,迎祖宗(接纸),座纸,贴春联,贴窗花,贴春叶,贴门神,压山,击鼓,燃爆竹,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守夜(守岁),看春晚,迎新。

接灶爷。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晚,主人用糖瓜敬献灶神,送其回天庭面见玉皇大帝述职,“上天言好事,回来降吉祥。”长安虽好但非久留之地,灶爷在天庭游览逗留一周时间后于除夕夜又要重回人间行使管辖权,主人早已准备好献食香表热情迎接。

迎祭祖宗。古人云:“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家乡人对祖先的尊崇是值得称道的,人们要让去逝的祖先每年和自己一起过年,共享其喜悦和欢乐。除夕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接纸(迎祖宗)”,由于贴上了门神和春联,祖宗的灵魂就不敢进门了,所以必须提前把“纸”接进门。族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净手净脸,穿戴整齐,端上香马盘,盘中放着祖宗的牌位,在门外路边,焚香烧表,奠以清茶美酒,叩首作揖,鸣放鞭炮,这样三次才将先人神牌请到桌子上竖好,牌位前要放上献食香表纸钱。

贴春联,家乡人叫罢(谐音)对子,罢对联。对子就是春联,“罢”就是贴。对子讲究句式工整音韵节奏明显对仗简洁,内容表达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人寿年丰”等。大红纸衬托潇洒漂亮的书法,喜气盈门。

为了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家乡人过年时喜欢在窗户的白纸上再贴上以表达幸福吉祥喜庆欢乐为主要内容的窗花。窗花是集艺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自古以来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

挂年画。家乡人在腊月二十四“扫房”后,到了除夕就把新买的年画挂在洁净的墙面上。年画也是家乡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画画,传统的年画内容有“五子登科”,“连年有余(鱼)”,“鲤鱼跳龙门”等,都表现了人们朴素的愿望和理想。

在贴年画的同时人们还会把大大小小字体各异的“福”字帖在墙壁家俱或门上,希望人人有福,甚至有人将福字倒着贴,寓意福来到。

贴春叶。为了喜迎新春,增添春天的气息,人们将宣纸染以红黄绿色,剪成麻钱树叶形状,一叶叶贴在屋檐椽头上,春风吹来,飘飘悠悠,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贴门神。家乡人在除夕要将门神爷的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家乡人贴的门神主要是秦琼与尉迟恭。

挂高灯。据传说,除夕夜,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天间除了各路神仙还有种种妖怪要在人间强占地盘划分势力范围,人们早早在门前挂起高灯指示这里已经有人占据了,妖怪会到其他地方去,下来要讲的“压山”也有这种说法。当然一盏盏大红灯笼像张张笑脸,还有红红火火的意思。

除夕夜,庄里要配专人在山顶用驴粪麦衣等耐烧的燃料点火,让其燃烧一个夜晚,目的是不让巡天的妖怪占领这块领地。传说,如果妖怪一旦占领,来年的粮食就要遭冰雹袭击,有时会颗粒无收,因为妖怪也要收军粮。夏天雷雨发起,雷鸣电闪。如果是长虫精逞凶,闪电划过天空呈长长的线条状,而闪电出现团团麻线状就成蛤蟆精了。所以,为了确保粮食丰收,山一定是要“压”的。

吃年夜饭是过除夕的高潮,家乡的的年夜饭以猪骨头为主,下午主妇就开始煮肉了,大单沿铁锅,不放任何佐料,白开水里煮着大块大块的猪骨头,夜幕降临,开水里翻滚了两三个小时的肉已熟烂,首先在祖先牌位前敬献,接着,硕大的盆子装上整块整块的骨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再端上炕桌,一家人围坐炕上,一边陪祖先,一边看春晚,一边在猪骨头上抹上食盐花椒八角粉,大快朵颐,美酒满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发“压岁钱”。为了勉励儿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除夕夜守岁的时候,长辈要发给小辈红包,钱数多少不等,叫压岁钱。发压岁钱时,有时晚辈为长辈叩头作揖,长辈欢喜无限,为晚辈送上祝福和鼓励的话语。

守夜,也叫守岁,除夕夜晚人们是不能睡觉的。传说,太古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生性凶残,除了吃飞禽走兽外,每隔三百六十五天还要换口味来吃人,而这一天人们称除夕,为了确保一家人的安全,这一夜得早早关门闭户,吃完晚饭后,在祖宗神灵的保佑下,全家紧紧围坐在一起不敢睡觉,互相闲聊正胆,一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燃放爆竹和击鼓有两层意思,一是渲染喜庆的气氛,二是“驱鬼”。

迎新。人们守夜到晚十二点(零时),及时打开大门,燃放鞭炮来迎新,同时有人还到方神庙里抢着烧头香,在家里的天爷灶神前,祖宗牌位前,烧香叩头。做完了这一切,人们又兴高采烈的准备过大年初一了。

总之,除夕这一天,人们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希望一家人来年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三、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诗作,描写了当时新年元日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美好景象。

农历新年也称春节,俗称“年”,家乡人称过春节为“过年”。过年的习俗一般认为是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的祭祖活动,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汉武帝时实行“太初历”正式确定正月初一“过年”,新中国成立后,把阳历元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家乡的春节一般是从腊月八或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或二月二“龙抬头”才算结束。

关于“年”还有一种传说,是说“年”为中国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到深山,后来有位神仙授以村人三件法宝: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人们到这一天,家家门上贴以鲜红的春联,挂灯笼,敲锣打鼓放鞭炮,守更待夜,这风俗越传越广到后来成了“过年”。

春节(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期间家乡人和全国人民一样,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祭祀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纳福,庆祝娱乐,祈求人寿年丰万事如意。春节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人们在春节这一天或前一天晚上(除夕)尽可能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总结过去,热切期盼来年幸福美好。

家乡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除了《腊月八》,《除夕》两篇文章陈述的内容以外还有开门纳福,“烧马”(谐音,家乡的一种祭祀形式。)吃团圆饭,“出新”(谐音,家乡人迎喜神的一种活动。)拜年,打秋千,轮轮球,耍社火,唱大戏,走亲访友等。

开门纳福。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守夜到午夜正时(十二点),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的三元时刻,新年钟声敲响,家家开门纳福,爆竹声声,艳红遍地,灿若云锦,瑞气祥祥,喜气洋洋!

“烧马”是家乡过年其间一种主要的祭祀形式,就是给要祭祀的对象焚香烧表,奠以清茶美酒,并叩首作揖。大年初一开门纳福后紧接着就有人赶着到方神庙里去“烧马”,叫“烧头香”,如果能烧新年第一柱香,来年会事事如意。家家要给天爷,灶爷,财神爷“烧马”,要给祖宗牌位前“烧马”献饭。

和除夕夜一样,大年初一早上的团圆饭是很丰盛的,家乡人一般要吃“五魁”(五碗一锅子)或“九魁”(八碗一锅子)或“十全”(十碗)或“十三花”(十三碗),有荤有素,有色有香,虽无山珍海味,也算美味佳肴。尤其是“锅子”,并非重庆火锅,而是兰州和安口窑特制砂锅,中间高高凸出的火炉中木炭火熊熊燃烧,肉菜在周围的锅内翻滚沸腾。铜制的酒屉在火盆边冒着热气。肉菜香,木炭香,酒香混合在一起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周围,边吃喝边说笑,欢天喜地,其乐融融。初一晚上吃长面,寓意长长久久,有用肉菜做浇头的甜长面,有卧在清亮的浆水里的酸长面。

出新 · 迎喜神。出新·迎喜神是家乡大年初一的主要活动。喜神是民间信仰中幻想的吉祥之神,无形无星,没有专设的庙宇,是按干支和八卦计算出的一种方位  。迎喜神,就是在某日某时某 位设祭供奉求祭。出新迎喜神的时间地点基本上是固定的,方位是变化的,因为喜神每天的位置是不定的,提前由阴阳先生算定,或从老黄历中查出,如今天喜神在东南或西北,时间一般在早饭后午时前。全村男女老幼都穿戴一新,牵着骡马,吆着牛羊 ,端着香马匣,来到固定的地方,人们互致问候,说着吉祥话。吉时已到,男人们齐刷刷朝喜神方位跪下,所有的牲口也朝喜神方位站着,然后,长者焚香化表,奠茶奠酒,磕头作揖,此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鸟枪火铳也配上了用场。礼毕,年轻小伙子骑上佩戴大红花的骡马在官道上跑几个来回,叫做“压牲口”,虽然有人会从马上摔下来,也丝毫不影响人们出新的热情。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挤在一起看热闹,比一比新衣服,瞅一瞅绣花鞋,探讨一下针功,当然是最爱看小伙子们赛马。出新迎喜神之后,按习俗,人们才到泉上担水饮牲口,家里打扫卫生,到庙上及各家祖宗牌位前去“烧马”,给庄间老人拜年。

拜年是家乡过年的重要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健康长寿等,长者则把早准备好的红包或喜糖核桃大枣等送给晚辈小孩并说些祝福的话。

打秋千,轮轮球是家乡过年时的重要娱乐活动。根据条件,秋千可以高到一二十米,秋千越高,小伙子大姑娘打起来越过瘾,有种飞上天的感觉,孩子们围在秋千下打捶闹仗,有时哭得鼻泡眼肿,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元宵节或二月二把秋千拆了才罢休。

大年初二祭财神。大年初三送纸(送祖宗)。初七这一天传说女娲造了人,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子生日。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人们又要求天公赐福给自己。这期间又要走亲访友,耍社火,唱大戏,一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

总之,家乡人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春节期间高兴得不亦乐乎,忙得不亦乐乎。春节是家乡人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是家乡人情感得以释放和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