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0122教学手记——“爱”与“理”的54与45之谜

 晋诺工作室 2022-01-22

统一阅卷的目的是公平,可是,由于阅卷者的基本素养、衡文观的差别、时间任务的逼迫,集体阅卷几乎成了一种灾难。比如刚考过的零模,作文题如下:
有人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我们结合三篇考场作文来看看这种灾难的具体表现。

爱的港湾是理
一考生
常言道,家,是爱的港湾,为人遮风挡雨,给人缱绻给人温暖,而我认为,理,则又是爱的港湾。
家,应该是幸福的。幸福,来源于一种被爱的感觉。家不可失去了爱,也更不可以失去了理。因为是理,使得爱变成了理性的爱,一种更加深远的爱。
理,之所以使爱能够成为理性的爱,是因为它实际代表了一种标准,一条底线,这让爱因此受到了限制,也区分了对错。爱,与家一样,不应成为人们满足自身欲望的借口或手段。什么样的爱可以有,什么样的爱不能有,这都将由理来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划上条条框框,也给欲望套上了人性的枷锁,使得最终的爱表现出来,成了理性的爱。
我们为什么需要理性的爱?爱,不仅仅是带给我们每个人家的归属感,更在于对后代心灵的塑造。家所兼具的,是对于后代培养的任务,而爱,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导向了幼小后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无理的爱之下养育出的后代,将会形成以个人为中心,贪婪自私的自我世界,一旦脱离了家的保护,这样的世界便会化作泡沫破裂,而对后代造成莫大的创伤,而在理性的爱之下养育的孩子,则会在得失之间,在制约与自由之间,竖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可为与不可为,拥有一个更加光明且广阔的未来。这也才真正起了家的责任。
我想,在理性爱的背后,同样也是一代家风逐渐形成的过程。家规,是一家之风的体现,同样也是将理性的爱付诸笔端。表面上看,家规是纯粹的理,但事实上,在字里行间,都是家族祖辈们对于后辈的殷切希望与教诲。这是爱,一种在理性之中更显深度的爱。理性的爱,所传递的,更是先人所具的智慧与处事之道。表面上它带给了我们一时的限制,但倘若我们能够细细体悟个中意味,明白长辈们的良苦用心,那么在这之后的未来,我们将收获更丰富、更宝贵的自由,成为后代腾飞的基础与未来,这才是家最大的意义所在。
家,是讲爱的地方,也是讲理的地方。只有我们讲了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言说爱、言说家的伟大。
 
这篇作文立意应该是准确并且具有一定深度的。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把家中的“理”置于“爱”之上,形成了家、爱、理三层跃升的递进关系。文章的展开,开篇简明扼要提出论点,揭示了家、爱、理的三层关系,并提出“理使爱成为了一种更深沉的爱”的观点。
然后阐释理让爱成为理性之爱的原因,并深入一层揭示家为什么需要这种理性的爱,进而指出理性爱的深远意义是家之爱的本质,最后简单总结,收束全文。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能在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围绕家、爱、理三者关系形成富有逻辑关联的思考,文字表达顺畅,应该说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有爱更有理,才是圆满之家
苏州一考生
孔子在论述“直”时曾表示,在自己家乡的风俗中,“父为子隐恶”方为正直。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充满爱的栖身之地,但孔子所称言的“为子女隐瞒罪恶似乎超出了港湾的容纳范围。人们往往强调家应有爱,却忽视理在一个圆满的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有爱更有理,才是圆满之家。
何为“理”?它是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尺,也是我们心中的一根底线。现代社会是法理的社会,理性思考应当是我们行走于社会必备的的基本技能。正是通过理性,我们得以对纷纭世事作出自己的评判,正是通过理智,我们得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欲望,正是通过“讲理”,我们才能让他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进而和睦相处或是合作共赢,理之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既明“讲理”的重要性,我们不禁深思,讲理如此重要,为何一进家门,它便总是被爱压过,成为爱的附属品?这要归结为“家”的属性。
家是我们最秘密的空间,是无数的人的精神寓所。当我们在外摸爬滚打,一身狼狈而归时,我们可以在家中卸下心防,向家人倾吐,当我们荣耀加身,推杯换盏后,唯有与家人分享快乐才能让我们拥有最纯粹的喜悦,正是这种与情感紧密相联的关系,主“讲理”在与家人共处的时间中悄然隐退,而对最理解关怀自己的家人,人们不知不觉中选择用爱处理一切。
然而,爱并不能解决所有,当矛盾发生时,选择用爱去包容只会让矛盾再次发生,埋下无尽的祸根;当家人行为不端时,孔子所说的“隐恶”便成为无限度的溺爱,会招致更大的恶果。此时,“理”便应再次发挥它的作用,面对矛盾与摩擦,我们应与家人讲理,分清对错,将事端彻底解决,而对家人的恶行,我们应敢于指正,敢于揭发。正如疫情期间有人揭发瞒报疫情的父母,有人说这是毁了家庭和谐,试问,假如瞒报的老人将疫病传播给更多人,一旦事发,又何来那虚假的家庭和谐?
我们都知道那个从小偷变为罪犯的小男孩与他妈妈之间的对话,可知爱是让家更温暖的“家居服”,而理是维系这个家的基石和顶梁柱。
有爱更有理,我们们才能拥有更幸福的家,“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与我立黄昏。”不亦善乎?
 
本文观点鲜明,有爱更有理,才是圆满之家。首先从“理”的定义及价值写起,然后辨析在家中理成为爱的附属品的原因,然后再反过来强调理在爱中的价值。文章围绕核心观点,反复阐释,不断深入,形成了逻辑层次。应该说是一篇相当不错的议论文。
 
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灯留给我
苏州一考生
刘亮程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父亲扛着锄头往往家里慢慢走着,他的影子却已到家,伸出个头来。”“影子却已到家”,多么震撼心灵的细节。家,在我我们的心中漾的波纹犹如宇宙诞生之谜一般无解,这被称之为爱。
家从来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讲爱的地方。
理性与爱在人性的探讨中仿佛永远站在了对立面,像是欧也呢看上她堂兄,瑞那夫人爱上家教于连,或是最普通的,父母“无可救药”地爱着他们的孩子,所有施爱者都无法给出像证券经纪人的报告那样理性而具说服力的理由,却无比相信这么做是对的。这是理性的对应面,即感性,爱是感性的一种行为化体现。
就价值意义而言,理性要求直观可触的利益,而感性着重于不求回报,只求自我心灵的满足。当父母“执着”地爱着孩子时,很难有“不吃亏”的结局。在理性的规则里,一加一便是二,因此,父母给孩子的,只有孩子加倍偿还才不吃亏,但在爱的规则之下,父母为孩子辛劳一整天,只需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或几个捶背便全部抵消,这是理性绝对无法兼容的。一个家庭,便是一个属于爱的小天地,讲理犹如服务区外的拨号,是无效的。
除了爱的特殊规则,正是理性的过度使用使家成了爱最后的保护区。
信息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只要我们接触信息,便很难不用理性思维去思考、推测,然后下结论,似乎感性之下的结论被这个社会本能地排斥。即使你看完国防宣传片热血沸腾地评论了一句“中国最强”,也会有人为你扣上“没脑子”的帽子。这个时代要求理性,这是难以更改的,但造物主将人类将人类的激素调节创造得如此完美,渴望感性和要求理性之间的矛盾便产生了,讲爱的家便是破盾的矛。在讲爱的家里,你可以说“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的爸爸”,也可以说:“妈妈烧的菜是世界上最可口的饭菜。”而他们则可以说“我们的孩子 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没有人有资格对这样的话评头论足,因为这样的话总有一天他也会谈及。在家里不同于在家外,爱是如此的耀眼,使理性褪了色彩。
当我们从工作走向回家的休息,就像那早已到家的影子,我不会赶回家,因为我知道,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灯留给我。
 
这个同学的文风活泼自由,立场鲜明,认为家里只要爱而无需讲理,这一立意也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作者从爱的特性,即爱是感性的一种行为化体现写起,进而分析感性的爱与理性的爱的不同,并进一步深入下去,指出过度使用理性的结果是使家成了爱的最后保护区,可以说,思考是有深度的。虽然个别语句上不太通顺,但从整体上看,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总起来看,这三篇文章有共同特点,即注重论述的推演与思辨,通篇文章不用事例,围绕一个核心逐层展开,析理思辨,体现出论说文之“论”的特征,与阅卷场里百分之九十的观点加事例的肤浅之文不可同日而语。
但遗憾的是,这三篇作文其中一篇给了54分,而另外两篇只有43、45分。相差甚远。
你认为哪一篇可能给了54分,哪两篇可能被打成43、45呢?你认为这种打分合理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些说理性很好的文章却不如那种观点肤浅、堆积事例的俗套作品得分高。
为什么?
据笔者的观察是,很多阅卷者并未真正读完一篇作文,可以这么说,许多文字,考生是白写了。当一个阅卷者不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只是凭着扫描式的浏览,凭几个印象句子给打分的时候,一些真正用严密的逻辑关联起来的文章的逻辑关联就根本没进入阅读者的思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现在各大阅卷场不断上演的悲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