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羸弱身子里的翩翩傲骨 ——读张九龄的《感遇(其一)》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的《感遇》诗,我在少年时就读过,当时只喜欢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认为少年就是要有个性,要特立独行。这句话在失恋时最好用,虽然表达的是“你爱不爱我没关系,我爱你就行了”,但用起来格调明显要高很多。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这里完全体现出来了。

年岁渐大,慢慢去接近张九龄,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张九龄讲的不是爱情,是人生。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最后一个贤相。“开元”是盛唐的象征,大唐,从李世民到武则天到李隆基,一路浩浩荡荡地走来,兼收并蓄,气势恢宏,这时达到了一个以往难以企及的顶峰。这个顶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一切的一切。可以说,这是最好的年代。

唐玄宗李隆基和李世民、武则天有略有不同,和前两位政治狂人相比,李隆基的精力不仅仅用在政治上,他喜欢戏曲,爱好音乐,追慕诗歌,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马球运动员。

李隆基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他的行政方式,因为他精力有限爱好广泛,所以他不像李世民和武则天一样事必躬亲,他采取了一种很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他像一个优秀的董事长,任用了一大批职业经理人。这些经理人就是他的宰相。他们的名字排出来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腕:姚崇、宋璟、张说、卢怀慎、苏颋、韩休,而这些名字的最后一位就是张九龄。

张九龄少年成名,年纪很小就能写文章,十三岁时写的文章被当时的广州刺史王方庆读到,大为惊叹,说:“此子必能致远”,二十五岁时,张九龄写得文章被当时的文坛领袖张说赞赏,称为“有如轻缣素练”。

张九龄文如其人,他的为人清正,风度翩翩。按照旧例,士大夫上朝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但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李隆基听说之后,特地为张九龄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就是从张九龄开始的。张九龄罢相之后,吏部推荐人才,李隆基总要问上一句“风度能如九龄否”?怎么看怎么一副基情满满的样子。

虽然李隆基像是张九龄的粉丝,但张九龄因为为人清正,与朝中小人格格不入,收到了奸臣李林甫、牛仙客的排挤,终于被李隆基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首《感遇》就是写于此时。虽然此时已经是他人生的低谷,年老被贬,但张九龄就是张九龄,他的诗没有牢骚满腹,仍是雅正冲淡,含蓄蕴藉,不愧是一代名相,不愧为盛唐气象。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化来,借兰桂自比,无论是兰的葳蕤鲜妍,还是桂的皎洁可人,都代表张九龄一身的平和雅淡。但这种平和雅淡,又隐隐带着一种距离感,一种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孤高。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从这句诗可以看出,张九龄以兰桂自比,他的这种距离感来自本身的修养与见识,来自于对大唐盛世的认可与拥抱。这样的太平世界,这样的价值追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特价值取向的高尚之士。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刚才说的是自我价值,现在出现了“林栖者”,出现了人,这就是社会价值。意料之外的仰慕者出现了,这些人真的了解自己吗,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未必,因为是“闻风坐相悦”。既然“闻风”可以“坐相悦”,同样,“闻风”也可以“坐折枝”。一言可以兴之,一言也可以废之。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只是默默地开放,没有要求放在美人的闺房案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十个字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一切随缘。

从张九龄的经历来看,他一生三起三落,可能有点期盼李隆基这个“美人”再来折枝,但他偏偏用这种恬淡潇洒的语气,表现出他这一辈子隐藏在羸弱身子里的翩翩傲骨。

这就是大唐,这就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