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二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二章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一章意思很简单,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概括,他用一句话来形容《诗经》,就是“思无邪”。

先说《诗经》,在孔子时代就叫做《诗》,上升为“经”是汉朝的事情。《诗经》一共有311首,其中6首有目无诗,还余305首,古人都是说整数,所以一般都说“诗三百”。

《诗经》从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描写的内容相当广泛,涵盖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政治、风俗,是我们考察周代生活最好的材料。

 《诗经》在当时是统治者“君子”才能读的书,是贵族子弟学乐、诵诗的教材,是在宴享、祭祀时用到的仪礼歌辞,另外,很重要的是在外交场合、言谈应对时加以引用,来表情达意。

晋公子重耳来到秦国之后,秦穆公就赋了一首《小雅 采菽》,引用了其中几句“君子来朝,何赐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这一句诗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秦穆公仿效宋襄公和齐桓公对重耳的礼遇,体贴重耳舟车劳顿,所以赠送给了他一些马车。但其中却有深意,因为《小雅 采菽》是周天子赐予诸侯命服的意思,暗地里讽刺重耳来找秦穆公其实是为了寻求秦国的庇护,杀了重耳的面子。俨然已经给会盟定了尊卑的调子,暗示两者的会盟并非是平等关系。

重耳的手下都是一等一的人才,知道重耳回国必须借助秦国的力量,他们马上让重耳赋了一首《小雅 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意思就是说,重耳迫切希望归国,希望秦穆公能够体谅重耳的心情,就像禾苗需要雨水浇灌一样。

经过一番谈判,重耳表示给出了条件,开放秦国东渡黄河的通道,承认秦国的领导地位。对于这个结果,秦穆公还是很满意的,于是表态说:“是子将有焉,岂专在寡人乎!”意思就是说这晋国国君的位置本来就是你的,哪儿能全是我的功劳呢。看起来十分谦虚,其实是是面子里子都要足了。

接着,秦穆公朗诵了《小雅 小宛》里面“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中说的“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是重耳的老爸秦献公,“有怀二人”则加上了穆姬,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姐姐。秦穆公借此表示帮助重耳,是看在岳父晋献公和夫人穆姬的情分上帮助重耳,已经得到了政治允诺的秦穆公,用温情来掩饰丑陋。

重耳又赋《小雅 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这是向秦穆公表示如果能返回故国,一定朝事于秦。

秦穆公对重耳的答复很满意,又赋《小雅 六月》的“王于出征,以佐天子”,表示他相信重耳返国后定能做成一番事业。重耳政治上很老练,再次降拜,说:“《六月》是讲尹吉甫辅佐周宣王的事,秦伯以此鼓励重耳,重耳怎敢不听从您的意旨呢。”给了秦穆公很大的面子,又搔到了秦穆公的痒处。因为秦穆公一开始的《小雅 采菽》就有以霸主自许的意思,重耳的谦卑满足了他内心的小自满。

看上去在雍容典雅的外交场合,你来我往的是文雅的《诗经》句子,实际上秦、晋两国达成了尔虞我诈的政治交易。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很常见。大家引用《诗经》的句子,有可能是诗中的原意,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目的断章取义,随意拿来取用。

再讲一个例子,刘备的老师郑玄家的一个婢女,因为做错了事情,郑玄便责打那位婢女。婢女也不甘示弱,与郑玄争辩。郑玄非常生气,让人将婢女拖到泥地里,以示惩罚。不一会儿,另一位婢女经过,看到这种情景,用《诗经》中的一句诗问:“胡为乎泥中?”(你怎么会在泥水里面?)受罚的婢女也以《诗经》中的诗句作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去那里诉说,碰到他在发怒)。天哪,《诗经》对郑玄一家的教化影响有多深?连郑玄的婢女对《诗经》的认识超过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随便运用!

孔子当然知道《诗经》的这些社会功用,他也很看重《诗经》的文学价值和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他挑选弟子参与《诗经》研讨来看,他看重那些有想象力的,有拓展思维的,换句话说,他挑选的是会用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弟子。

即使孔子看重《诗经》的文学性,但我们知道《论语》的系统性,所以也应该知道孔子在这里谈论《诗经》并不是单纯谈论文学,孔子还是在讲“为政”。

上一章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概念,要构建一个全民遵守道德、人人得以教化的理想社会,那孔子就要纠正秦穆公、晋文公(重耳)那些断章取义、假惺惺的运用,要把学《诗经》的重点放在德治教化上来,所以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鲁颂 駉》里面的句子,本意是说马向前直行的勇健,这里指纯正正直。

当时,大家能读到的书不多,孔子是把《诗经》当作教材来教学生的。他先把《诗经》的思想过滤了一遍,提出一个总纲,就是:思无邪。要求学生们秉承纯正的态度,去学习《诗经》中纯正的精神。

给一部书定下思想的基调是很重要的,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包括我们现在教科书给《红楼梦》选文也非常小心,《红楼春趣》,宝玉、黛玉和众丫鬟一起放风筝;《林黛玉进贾府》,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人物描写;《香菱学诗》,香菱向林黛玉学习如何作诗。说实话,这些内容都很“思无邪”,但很不《红楼梦》。

孔子希望弟子们有诗的精神,同时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学《诗经》是要有才的,但需要用德来统领它。人有良好德行,才能积极进取,精益求精;人若无德,才能就如无本之木,难以丰茂。

唐朝卢怀慎,道德高尚,廉洁谨慎,唐玄宗任命他为宰相。同时担任宰相还有办事能力出色的姚崇。卢怀慎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姚崇,什么事情都交给姚崇去做。有一次,姚崇因为儿子去世,请了十多天假,代理的卢怀慎无法处理,导致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自己特别惶恐,于是去向唐玄宗请罪。唐玄宗安慰他说:“朕将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而只是想让您对俗人雅士起镇抚作用而已。”

卢怀慎被称为“伴食宰相”,虽然行政能力有所欠缺,但还有他的好处,唐玄宗认为他仅凭为人也可以做天下人的楷模。这也是司马光所说的德胜过才的“君子”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用“思无邪”的观点来看《诗经》,是用站在人民的角度,站在青年男女的角度,站在当时社会状态的角度去看。不管怎么说,那些正的,善的,美的都应该是永恒的主题。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强求你用一个固定的观念去看问题。我用我的观点来解读《论语》,也未必对,但好在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自由、宽容和勇气,让我们彼此都现世安稳,相逢愉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