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论语》:《为政》第十六章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第二篇《为政》第十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这一章比较难,因为历来对这一章的解释各不相同。“攻”有翻译成攻击的,也有翻译成治理的。“异端”有翻译成其他学说的,也有翻译成技艺的,“已”有翻译成语气词,也有翻译成停止的。排列组合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我们先看最常见的“攻击那些其他(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这是宋朝以来比较常见的解释。他们认为这是孔子的攻击其他诸子百家之学。这是宋儒不好的地方,朱熹他们自己拿了佛家和道家的东西来装点儒家的门面,反过来又用这一套东西去攻击佛道两家。儒家变成儒教,出于维护本门道统的考虑,宋儒认为孔子是在攻击其他学说,维护儒家的正道。其实不是,在孔子时代还没有形成诸子百家之学,我们知道孔子是向老子拜过师的,儒道在这个时代是同源的,两家都认识到社会规律,只是采取了不同方式而已,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以孔子以人为师的态度,是不可能去做党同伐异的这种事情的。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观点,键盘侠们最善于用道德绑架,站在道德的最高点来批判你。孔子要是在这个时代和这些人去辩论,那他一定很惨,他老爸老妈老夫少妻的婚姻方式会被曝光,孔子私生子的身份也会被贴出来。不管孔子有没有杀少正卯,但他不按程序杀害社会名流,可能会面临着司法起诉。孔子还有很明显的黑社会性质,所谓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应该是扫黑除恶的对象。以孔子的智慧当然知道和下等人去争吵、辩论,正中人家的下怀,还会拉低自己的档次。他是不屑于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所以通行的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不正确的。

还有一种理解,把“异端”理解为一端,解释为“我们做学问,不要去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反面),这样都是有害的”。这个异端很明显是“不同的方向”,而不是“一个方向”。虽然这个道理很符合儒家中庸的观点,后文也有讲到“叩其两端而得之”,但是因为“异端不能理解为一端,所以这种解释虽然正确,但不是最恰当的。

还有一种理解,是把“异端”理解为“技艺的或者是小人谋生的手段”。这个解释就是“研究其他技艺,这样是有害的这种说法也有人支持,因为孔子是站在君子为政的角度来说话的,他希望“君子不器”,不是希望培养出只有某一项有专项才能的人,而是应该有深厚道德修养的人。这种说法有道理,但是这一章没有放在“君子不器”的后面,在逻辑上不是很严密,所以我认为也是不恰当的。

再看这一种“攻击那些其他(不正确)的言论,这是有害的。”这种解释刚好和第一种解释相反,理论上来说也说得通。如果自己的理念是光明的大道,而对自己的理念坚定不移,那么就不用去理会其他的学说。再说,去攻击其他学派的学说,既妨碍了自我学习,又增加了别人的猜忌,都对我自己的学问是有害无益的。但这观点和上下文逻辑不是很强,联系不是很紧密,我也先把它放在一边。

关于这一章还有很多解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的,前面我已经说过《论语》都是微言大义,很多字经过时代演变产生了新的意义,而某句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意思又不一样,可以说哪种理解我们都可以自己去参考。只要你认为是对的,符合你现在的心境,那么他就是正确的。

这里我只谈一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该这么解释:“向着不同的方向用功,是有害的。”为什么我这么理解?第一,这是讲学习方法,和上下文是有联系的。第二,上一章讲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与思相结合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那么这一章就讲到,我们学习的时候不应该在哪一方面有所偏颇,既不偏重于学,又不偏重于思,这就是不同的方向。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思考的时候认真思考。学习的时候,你去思考就走神了;思考的时候,你去学习就迷失自己了。

当然“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不仅仅只针对学与思,所有事物的不同的方面都是一样,都不能有所偏颇。比如说前面讲过的“孝”,一味的要求子女的孝也是攻乎异端,同时也应要求父母长辈的“慈”。同理,要求民众的“忠”的同时,也应该要求君王执政者的“贤”。

做学问可以兼收并蓄,采百家之长,但是不能所有的方面都同时用力。为政以德,就是为政的根本。学习也是一样,要有立得住的理念,要有根。沿着根往上可以长出无数条枝条,开无数朵鲜花,但都是在这条根上长出来的,都是往上长的。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排除有些天才能够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贡献,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明确自己的主干大道是很有必要的。出于丰富生活和丰满自己人生的想法,在各个领域可以涉猎,但是最基本的理念一定要立得住。

有人很喜欢逻辑思维罗振宇,每天早上必听罗胖60秒人生箴言。但是罗振宇教给大家的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所以有人说罗振宇贩卖焦虑,贩卖攀比的心理,营造学习的氛围。听完了他的话,我们觉得他讲的都对,但是在其中你会发现唯独没有你自己。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学习要有目标,要有自己内在的需求。那些天天在朋友圈打卡发学习动态的,很少有能真正坚持下来的。因为他首先做这个事,只是迷上了那种学习的状态,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想要学习。真正想学习的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看了一本旁人唐代诗人的故事,我开始对唐诗有兴趣,于是我就开始学习唐诗的知识。这是我的内在需求,我的学习动力。孔子讲“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就是讲我们要立得住,朝一个目标去努力。

学习要聚焦要有体系。我们可以在不同领域去涉猎,但是作为研究或学习的领域,一定是有相互关联,至少是在一个平行的方向。这样就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合适的知识体系。比如说,我对唐诗有兴趣,我可以去看《旧唐书》,顺便了解唐代的历史和诗人的生平。我对炒股有兴趣,我甚至可以涉猎《孙子兵法》。我做设计师,还可以去研究各地的文化,这都是有帮助的。这些知识之间有关联,能够互相借鉴,可以形成一个好的体系。孔子为什么要我们不要攻乎异端,就是不要在过于分歧的领域去构建我们的知识结构。

学习还要有思考,有实践。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要与实践相结合,就会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如果我们在太多的领域花费过多时间的话,不利于我们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这又是我们不能攻乎异端的一个原因。

话又说回来,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说“攻乎异端”可能没有很多必要,因为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没有做好。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讲,因为今天讲到了学习的本质,有的人老是说我学习不好,其实不是学习不好,而是连学习是什么都不知道,通过这一章我们知道了要怎么样去学习,可以试着从不“攻乎异端”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