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讲国学——苏东坡也作弊(你不知道的作弊方法和名人)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今天来聊一聊有意思的话题,关于考试作弊的那点事儿。其实我们现在见到的作弊行为,在古代一件不落。

冒籍

冒籍就是考生冒充其他地区的学籍以参加其他考区的考试。

不少名人也是冒籍出身,比如白居易。在唐代,北方教育远比南方先进。乐天居士就南下安徽宣州投奔叔叔,得到冒籍考试机会,一举得中。

赵翼所处的清代,南方教育又高出北方,他在老家屡考不中,于是投奔在京城经商的舅舅,一举得中。结果后来高中探花,显赫一时。

冒籍现象严重损害了当地考生的利益,也曾爆发严重的群体事件。1156年,在镇江府的考试中,有人发现福建考生冒籍考试,很气愤,就拿着棍子打他们。即使知府来了也没有控制住,最终发展成流血事件,“打林应辰濒死,士人惊散,几坏科举”。

这和我们现在的“高考移民”何其相似!

泄题

我们都知道唐伯虎涉及到泄题案。作为学霸,他和学渣江阴巨富之子徐经一同参考。考前徐经曾送礼求见考官程敏政,唐伯虎曾向程敏政乞求文章,大概是为自己诗集做序之类的。这年京城会试主考官除了程敏政,还有另一个牛人李东阳。徐经和唐伯虎预先作文,与考试题相合,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说他出卖了试题。当时还未发榜,皇帝于是命令程敏政不得阅卷,让李东阳会同考官复查试卷。李东阳检查之后,发现徐经、唐伯虎二人试卷都不在所取复校的试卷之中。李东阳向朝廷报告情况后,批评者还不肯罢休,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若不严加追查,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于是将程敏政、华昶、徐经、唐伯虎都关进了监狱。这样的处理就很值得玩味了,把举报人华昶也关起来,这不像是处理科场舞弊案,倒像是处理朋党案。所以,这件事一直到现在还暧昧不明,真假难辨,就说明里面水很深。徐经入狱后招认他买通程敏政的家童得到了试题。后刑部、吏部会审,徐经又推翻自己供词,说那是屈打成招。最后皇帝强制程敏政辞职,华昶以弹劾不符事实罪调为南京太仆寺主簿。程敏政出狱后,愤懑不平发痈而卒。徐经、唐伯虎二人都被取消了仕籍,也就是终身禁考。唐伯虎出狱后,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心高气傲的他拒绝赴任,回到老家一蹶不振,成天饮酒作乐。我觉得,徐经找程敏政家童买试题可能是真的,乡试第一的唐伯虎没有必要去作弊。但徐经可能做事不密,被人得到了消息。政敌拿这件事对付程敏政,后来有人说是傅瀚想夺程敏政的职位,唆使华昶劾奏。不管怎么样,唐伯虎成为了案件的牺牲品,就此放浪形骸,成了桃花坞主,六如居士。

还有一则逸闻关系到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这年苏东坡为主考,“苏门六君子”李廌要参加考试。考前某日,苏东坡叫人送了一份书简给李廌,好死不死这天李廌正好出门,李廌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惇之子章持和章援来拜访李廌,李廌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随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看到《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认得苏大学士的笔迹,知道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不久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倒霉的李廌黯然落第。

暗记

一些有门路的考生跟考官事先约定好在试卷中写入特定的字词或文句,考官依照这些“暗号”还是能轻松识别出考生身份。

1218年,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但后来作弊案被人告发,何周才流放,刘颐流放三百里充军,刘济流放五百里。

同是考官,何周才段位太低,不如杨亿深沉。北宋真宗时,杨亿当翰林学士。省试开考前,同乡中打算应科试的一些人来拜访他,希望能接受一些“考前辅导”。杨亿一听,顿时大怒,一边说“丕休哉”,一边往屋里走。“丕休哉”三个字出自《尚书》,是一句骂人的话。有的人听出来话外之音,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语的,都被录取了。

光绪十九年八月浙江乡试,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得知副考官是他的同年进士,就想为儿子走个后门。那时主考官走水路到绍兴来,周福清暗派家里一个长工去船上送信,信内写明请关照他的儿子和其他5个本家子弟,写明了试卷的“暗号”,另写明劳务费“银一万两”。没想到,这个长工很不会办事,他将信送到副考官手中时,还嚷嚷着让大老爷给他写个收到钱的回执。这下事情败露,信内被提及的考生统统被取消考试资格。周福清被判了“斩监候”,周家人年年行贿,才保住了周福清的命,最终他坐了八年大牢,但周家从此衰败。

替考

在古代,考生也有属于自己的"准考证",但由于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准考证只能标注考生的籍贯,年龄等特征。这就给人钻下空子,有的考生会高价雇佣年龄长相与自己相似的高手替考,甚至还会培训自己的口音,再加上化妆,让人难以辨别。

这是替考人直接下场执笔代考,还有的是考生与替考人同时入场参加科举考试,但彼此交换身份。有的考生甚至不用入场考试,“身不入场,榜出高中”,或者通过传递获得替考的文章,递交上去。当然通过内部人员换卷方式最为普遍。

历史上著名的枪王之王非大诗人温庭筠莫属。《唐书》记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场科考,由于他善代人捉刀的名气太大,考官安排温庭筠坐在帘前考试,由考官直接监视。考试中,只见温庭筠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就交卷出场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温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经顺利帮八个人完成了试卷。温庭筠又号“温八叉”,两手相拱为叉,意思就是两手相叉八次他就能吟诗作赋。这样的人在考场上一人替考八人当然是小菜一碟。八叉就替八人,可见这号还是太小家子气。不过倒霉的是,由于口碑太好,名头太响,温庭筠从此被朝廷封杀,与官场永成路人,温八叉只能自己写诗去了。

又是鲁迅家,“暗记”失败后,又走上了“替考”这条路。鲁迅于1898年通过了县试,必须参加府考,从而才能继续参加乡试。此时鲁迅身在南京求学,无法参加府考了。鲁迅的母亲为了给儿子留一条科举的后路,就雇了两个枪手,替鲁迅和他的弟弟周作人参加考试,结果还考上了。

夹带

以上都是富人们作弊方法,财力不够的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夹带是所有作弊套路中普及程度最高的。虽然科考现场防止作弊的措施层层加码,但总是有不少漏网之鱼能将小抄成功带进考场,并在考试中“下笔如有神”。

欧阳修曾提到,近年举人公然夹带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甚备。还有十几个人众筹雇请一人,假装举人进入科场,主要任务就是夹带小抄进去,此人的试卷就由他人代作。

清朝有一部“作弊宝典”叫《五经全注》,全书有342页,共30万字,里面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然而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部鸿篇巨制的“宝典”竟然只有6.5厘米长,4.8厘米宽,1.5厘米厚。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还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万历年间,某个考生考试挟带作弊文稿,用防水的油纸卷紧了,用细线绑着,藏在肛门里。搜查的人拉着线头把它拽了出来。这个考生解释:“这是前一个考生丢弃的。”结果前一个考生被叫来对质,问:“就算是我丢的,难道不上不下,正好丢中你的肛门?那你干嘛又高抬你的臀部,等着我来丢呢?”

夹带盛行还催生了不少黑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继烛"法。所谓继烛,是指将蜡烛内部做成一个空心,再将答案塞进去,最后用蜡油将蜡烛底部封上使之完好如初。还有特制的墨盒,下部空心,专用来放小抄。

飞鸽传书法。大考之日夜里,家人把鸽子放进考场,考生把试题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回家。然后聘请若干写作高手,按题写好文章。再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进考场,神不知鬼不觉。

物理高手用墨鱼汁作弊。考生会用墨鱼汁把作弊内容抄写在衣服里,再涂上泥巴,混入考场。进入考场后将泥巴去掉,墨鱼汁写的文字就显露出来。而且据说墨鱼汁写成的文字,过一段时间自己会褪色,这样的话作弊的证据也会消失。

化学高手用"银盐变黑"的绝招。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用盐水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了。

作弊被发现是很严重的,为什么屡禁不止?主要是考取的诱惑太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有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利益相比都不值一提。要让作弊消亡,除非考试变得不重要。而一个不重要的考试又没有存在的价值。这就陷入一个悖论。只要有考试,有利益,就一定有作弊。

考试制度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大约会长期存在,伴随考试共同生长的作弊也将长期存在。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天才枪手》将作弊那些事讲到极致,最终落到人心的层面。在利益面前,人心难测。我们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心交给别人去测,还是老老实实面对自己。我觉得,作弊就像爱情,一旦动了心,就会失去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