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耳熟能详,人人都会,都说是骆宾王七岁写的,但也只是一边喊着“厉害”、“神童”,一边背完了事。 据说故事是这样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池塘边,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首句三声“鹅”,可以理解为鹅的高昂叫声,也可以理解为小诗人对鹅的呼唤。三声“鹅”字点出了描写的对象,也将诗人对鹅的喜爱表露无遗。 我读过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也有三个叠字连用,但不管是“错错错”、“莫莫莫”还是“难难难”“瞒瞒瞒”,都是放在词尾加强语气的;我还读过欧阳修的《蝶恋花》,其中首句即用三个叠字“庭院深深深几许”,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而我再也没有读过像骆宾王这样首句即用三叠字的写法。不可复制,就是天才。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写出了白鹅鸣叫的状态。与第一句承接的话,那前面三声“鹅”应该理解为鹅的叫声。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先声夺人,高亢的声音引人侧目,于是再循声而去找声从何来。白鹅曲项而鸣,姿态优雅。一般的家禽如公鸡是仰脖而鸣,这是张扬外放,唯恐声不够远,唯恐旁人不能欣赏自己的丰姿。但鹅不同,曲项而歌,含蓄内敛,仪态端庄。怪不得王羲之一生独爱鹅,怕是这鹅的丰姿性格与右军“坦腹东床”的魏晋风度有相通之处。 第三句“白毛浮绿水”,写鹅游水的动态。这一句除了“浮”字再次描绘白鹅的优雅,还用了“白”、“绿”两种颜色进行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一种明艳亮丽的视觉冲击,白鹅清丽绝伦的姿态跃然眼前。从音韵的角度,“白毛”两字都是开口音,读起来给人一种外放自由之感。 第四句“红掌拨清波”和上句相对,上句关注的是水上的姿态,这句写的是水底的风神。“拨”字可以看出白鹅的举重若轻,气度不凡。而“红”、“清”除了视觉的对比之外,还与上句的“白”、“绿”呼应,构成了碧水清波、白羽红掌的画卷。 一般的咏物诗,都是借物喻人,像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包括骆宾王自己的《在狱咏蝉》,就把个人追求的“道”藏在所咏之物上,写在字里行间,让别人知道诗人非凡的志向。而这首《咏鹅》,并没有所谓的哲理和人生信条。本来这是一个失分的地方,但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有了独特的价值。一个七岁的孩子没有成年人那般世故,没有见识仕途经济的坎坷,所以他的眼光是明净的,他的心灵是纯正的,所以他的诗也是简单自由的。也正是如此,这首诗才不同凡响,写出了诗的本真,写出了最简单的美来。 惟有真,才通向美;惟有美,才创造诗。
骆宾王的名字看上去很奇怪,很少有以“王”为名的最后一个字的。其实他的名字来自于《易经 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为了观国之风光,宜于作国王的宾客。即要很好的观察形势,不要以个人利益出发参与其中。可惜骆宾王没有好好参透名字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分析形势,反而参与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叛乱,最终失败。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为徐敬业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吃惊地问:“这篇檄文是谁写的?”旁边有人说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感叹地说:“这是宰相的责任啊,怎么没有任用这个人?” 宋之问屡次被贬,后来来到灵隐寺游览。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作出了诗的第一联:“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又不知如何写下去了。寺内有个老和尚点着长命灯,坐在大禅床上,问明原因。老和尚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问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自己又接着把这首诗写完:“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和尚所赠的诗句,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再也见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细的人说:“这位老和尚就是骆宾王。”据说当年徐敬业兵败后,与骆宾王都潜逃了,没有抓到他们。将帅们顾虑漏掉了大头目,会落大罪名,因此找到与他俩相貌相似的人,砍下头来装在盒里呈送朝廷,所以后来虽然知道他俩没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给朝廷。骆宾王得以落发为僧,遍游各处名山。 |
|
来自: 昵称4X6owk9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