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宾王:从鹅到蝉,一生写照

 昵称69768126 2020-04-29

作者|客遥

一、最美风景、永恒艺术

1

 “初唐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他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这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鹅是被人们很早就饲养、驯化了的“家禽”,由於它具有体态洁美、性格温顺、忠实主人、通解人意等优点,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历史上爱鹅最为著名的,就属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了。有关他爱鹅的故事很多,《王和论书表》记载:山阴昙石襄 村有一道士,养了十几只鹅,王羲之知道了,一大早就乘小船到那里去。看见之後非常高兴,於是就想求道士卖给他几只,道士回答说,他自己“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屈书《道德经》两章,便合群以奉。”王羲之欣然同意,立即住了下来,花去半天的工夫“写毕,笼鹅而归”。这就是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庭一卷无多字,换尽山阴道士鹅。”的所谓“山阴胜事”。

    

  


2

因为王羲之被後人尊为“书圣”,所以,引起了文人、骚客们的广泛关注

诗人李白咏道:“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大文豪韩愈在“石鼓歌”中称道王羲之的字说:“数纸当可换白鹅”;唐代著名书家李群玉“善草书,性喜养白鹅”。

他们以为书法可以从鹅的形象中得到启发画家更不甘落後,他们用生花的妙笔、用绚丽的色彩,精心绘制鹅们在饮、啄、栖止时的各种姿态,并将它们置身於苑囿、花圃之中
    文人喜爱鹅,体现的是他们的高雅品行,掺杂着对理想的虚构与寄托。

而骆宾王对于鹅的喜爱超越了所有文人的思想禁锢,是最纯粹的情感!

世人称他为”神童“是因为他在七岁那年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流传千古,那些历史文人的评判是多么得肤浅与可笑。

但他的确应该被成为”神童“,因为他”神“在:不会趋之若鹜盲目跟随,不会阿谀奉承弯腰谄媚,不会自命不凡故作清高,不会仕途坎坷借物抒怀。

不难想象,一个孩子在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中,是多么得自由自在啊!这才骆宾王的”神“之所在。

试问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像孩子一样欢笑了?

骆宾王在他七岁的时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脱口而出:”鹅,鹅,鹅“,时的意趣盎然,让我们历历在目。

每一个天真的孩子都会在看到他喜欢的事物后,欣喜若狂地把内心的激动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3

这让我想起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有这样一件藏品,在秦始皇陵园的七号陪葬坑出土了青铜天鹅,天鹅的脖颈长长地弯曲着,整体的形象非常美丽优雅,虽然现在已经锈迹斑斑但是依然不能掩饰它的美。

德国雕塑家图比站在这尊千年以前的青铜天鹅前,泪流满面地这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雕塑,它在这里等待了我千年,更让我想起了背下来的第一首古诗——《鹅》。

青铜鹅雕塑的是线条之美,骆宾王的描绘的是文学之美。

所以雕塑家必须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捕捉自然界中的各种形象,提炼出具有个性的线条才能创造永恒的艺术。

骆宾王能够把他童年最快乐的瞬间用文字记录下来,分享给全世界的人欣赏,这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

二、宦海浮沉、在狱咏蝉

1

骆宾王的父亲曾经担任青州博昌县令,但很早便去世了,所以骆宾王早年流离失所,寓居博山,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641年,22岁的骆宾王参加了科举。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更加注重门第关系。由于很多学子事前就通过各种关系铺平了中举的道路,而骆宾王却不屑于使用这些歪门邪道,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愤恨落榜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那段往事,用洋洋洒洒的诗句把所有的情感在《帝京篇》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的确如此,自来功名利禄就像天上的浮云,人生的祸福相互依存难解难分。

2

       科举无门之后,骆宾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求职生涯。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收他做门客,让他炫耀展现一下才华以得到皇帝的重用,却在《自叙状》中写道: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翻译过来就是:道王爷,承蒙您看得起,让我“自叙所能”,但我认为这是故意让我掩饰自己的不足,鼓吹自己的长处,这样做岂不是会让我骆宾王背上“冒进”、“贪禄”的恶名?我认为这上会扰乱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下不符合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有德之士怎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呢?!

       最终耻于自炫,辞不奉命,任性的骆宾王辜负了领导一片好心,让他当成了驴肝肺,完了还义正言辞地把领导教训一顿,宾王的答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非黑即白,孤傲耿直的一面,我们要记住他的这个性格特点,因为以后他还将因此失去更为宝贵的人生机会。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而从军西域,久戍边疆的经历始终是未解之谜。

在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王增斌写过一篇文章《骆宾王从军西域考》,指出唐人郗云卿(读音切)《骆宾王文集序》及《新旧唐书》的骆宾王本传都对从军西域一事只字未提。后来清朝乾嘉时期的大学者陈熙晋是最早研究骆宾王的权威,一大原因则是他们都是浙江义乌同乡,留下了著名的《骆临海集笺注》。他在作注时揭露,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吐蕃入寇,罢安西四镇,名将薛仁贵为逻娑大总管。当时,已经年过五旬的骆宾王在奉礼郎和东台详正学士任上,以事见谪,于是从军西域。

骆宾王出塞后在军中未能取得任何功名。诗中慨叹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前途失去了信心,感慨自己的遭遇不如西汉的苏武,也不如东汉的崔骃。自己高昂的边塞建功立业的豪情消失了,挥笔写道“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他一个人登上边塞的城楼,刺骨的寒风穿不透一身铁甲,当可以让铁甲变得更加冰冷,慢慢渗透进孤独的内心深处,无法诉说的痛苦,化作笼罩江面的雾气,视线模糊了,在泪水中,隐隐约约听见了鼓瑟吹笙的旋律,看到了霓裳羽衣的舞姿……

翻越天山。面对宏伟壮观的天山景观,他联想长安的诸多情景,叹息自己未到归期,身在边地,度日如年。

在庭州蒲类的渡口,骆宾王流露着暗淡心境,同时也称赞“燕颔会封侯”的班超。 这就是《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的无限感慨。

 最后,骆宾王在西域任期将满,回想三年的边塞生活,他叹息比西汉霍去病自感惭愧,比东汉名将班超相差甚远。他迷恋在京城的享乐和虚名,对个人的事耿耿于怀。这就是著名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为什么骆宾王的边塞诗会流露比较低沉的情绪?这也显得有些让人不解,因为以骆宾王一生的轨迹和为人,他是典型的唐代充满豪侠气质的文人,实在很少流露这样的情绪。尽管当时他年过五旬,万里奔赴塞外其实也没有灰心丧志,反而他是主动投军报效朝廷的,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给掌管人事的吏部尚书裴行俭。但是,此次从军为“安抚”西域各部族,并无多少实际功劳,恐怕实在与骆宾王出塞的初衷相违背。

他内心里是一个积极功名之人,之前他的仕途一直不顺利,早年投身科举时还名落孙山,并且受人排挤。但是,当他归隐数年以后,生活变得十分困难。为了改变命运,再次往长安赶考谋职,这一次终于获得一个奉礼郎的小官,在朝廷集会时负责安排各种事务。显然,对于满腹才华的骆宾王来说,太过大材小用。

  因此,年过半百,万里赴戎的举动,是一个眼看垂垂老矣的诗人最后的机会,但是,三年下来换得的是一场空,骆宾王的心境自然难以平复。

3

现实虐我千百遍,心中信仰犹未变。骆宾王一直是满怀抱负的人,即使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哪怕挨到了两鬓斑白的年纪,也不会忘记自己内心的初衷:

诸葛才雄已号龙,公孙跃马轻称帝。

五丁卓荦多奇力,四士英灵富文艺。

 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从蜀中返回长安,升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总算感到朝廷对他日益重视,他以为从此将迎来人生的转机,可以尽心尽责的报效朝廷,实现一生的夙愿。

可当他真正步入朝廷内部以后,发现并非如此,带给他的是更加迷惘的黑雾。

  就在两年前的上元二年,唐高宗李治的病情加剧,朝政基本都由武则天主持。高宗的病情在史书记载是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后期基本失明了。武氏权倾朝野后,不断打击李氏和朝臣,为改朝换代铺路。骆宾王感觉到武氏有极大的野心,多次上书讽刺,而且得罪权要被陷害入狱,并留下了历代传诵的《在狱咏蝉》。

囚禁骆宾王的牢房的西墙外,是受案听讼的公堂,那里生长着数株郁郁葱葱的古槐树。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但听讼公堂在此,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息,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所以,它的清廉俭信,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它蜕皮之后,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等待时令而来,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季节变化,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目光有神,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在高树上临风吟唱,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他的处境困忧,遭难被囚,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像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此诗,赠送给各位知己。希望此情此景能应鸣蝉征兆,同情他像微小秋蝉般的飘零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怜悯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三、讨武失败、下落不明

1、

公元680年(调露二年),骆宾王降任临海县丞,怏怏失意,弃官游广陵(也就是扬州)。三年后,骆宾王在扬州参加被贬为柳州司马的徐敬业反对武则天的暴动,并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氏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千古传诵。

  为什么骆宾王会参加这次反乱行动?可能要分几个方面来看,一是骆宾王对李唐王朝忠诚,二是骨子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女人专权干政是社稷祸害,而他本人就深受其害;第三加上豪侠气概,对于武则天掌权以后种种作为都深感不满。

但是,年近六旬的骆宾王和狄仁杰这样懂得变通的人不同,他按耐不住心里的不平之气,这从《讨武氏檄》的字里行间也完全能感受,绝不仅仅是文笔出色那么简单,他实在是怀有真情实感的。就像在武则天听完侍从读完文章后都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朝野上下对武则天都充满争议。不过,武则天通过半阴谋半合法的情形,毕竟坐到了那个最高的位置上。武则天在朝廷内部掀起的斗争和她的作为自然不是本文重点,今天的人们大多也承认,武则天的改朝换代是有李唐王朝自身特殊的原因,否则,其他许多王朝也不是没有掌握最高权力的女人,但世间却再无第二个武则天,其原因是很值得探究的。

 可是,作为一代名将之后的徐敬业战略失策,其实,他们打着扶持庐陵王李旦的旗号也是得到不少支持的,可惜,正如骆宾王在檄文中感触的,李唐基业眼睁睁看着被蚕食,偏偏宗室里却没什么人胆敢站出来抗争。

2

嗣圣元年十一月,徐敬业等人不过一个多月就兵败被杀,然而,在举兵讨武的短暂过程中,骆宾王再次留下一个千古谜团,他的结局无人知晓。主要推断有被杀、逃亡和投水自尽等几种说法。

  《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都是“被杀”,源于《唐实录》(不过此书已经失传)。王那相带着25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王那相本是徐敬业部将,就在计划从海陵(今江苏泰州)出逃高丽时,王那相叛变,杀了徐敬业、徐敬猷兄弟。鉴于骆宾王也是这次反乱的要犯,又是讨武檄文的起草者,是朝野最注目的人物。所以,即使当时没有被杀,王那相为了邀功,自然也会谎称要犯悉数被杀,甚至为消除影响也会制造舆论,说骆宾王已被杀。所以第一种说法并不一定可信。

  此外,郄云卿在武则天死后,受朝廷委派搜集骆宾王诗文,并结集作序。他的生活年代只比骆宾王稍晚一二十年,他在搜集骆宾王诗文的过程中,走访了众多与骆有关的人。他称骆宾王“兵败逃亡”可能有一定根据。至于《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也是和骆宾王基本同时的人。他称骆宾王“投江水而死”或许恰恰可以作为逃亡的佐证。王那相率众哗变,一时船上大乱,骆宾王乘机跳水,有人亲眼目睹,消息传出后,张鷟也就跟着认为他投水而死。事实上跳水后未必是死,当时的时间是晚上,船又紧靠山边,只要稍懂水性(骆宾王是南方人),或许能够逃脱。所以骆宾王兵败逃亡的说法,似乎是可信的。

  

结语:

自古以来,托物言志的诗篇似海如云。

骆宾王却用此意象,走完了一生。

时光越千年,我们终究走不进他的境界,更不忍心去扰了他的清幽,但这难以忘怀的影像却深藏在那个初夏,远离世俗纷争的乡村里,轻松惬意、悠闲自得的骆宾王,在黄昏的时候,一会儿成了浮在水面顺流而下的鹅,一会儿成了藏在树叶间鸣唱高洁的蝉,即便生命只有闪光的一瞬间,也永不褪色。

著名诗人、革命家闻一多曾对骆宾王的一生作过这样的评价: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参考资料:

1]刘昫、赵莹等 《旧唐书》

2]宋祁、欧阳修等 《新唐书》

3]司马光 《资治通鉴》

4]郗云卿 《骆宾王文集序》

5]朱国祯 《涌幢小品》

6]陈熙晋 《骆临海集笺注附录》

7]孟棨 《本事诗》

8]张鸷 《朝野佥篇》

9]骆宾王《帝京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等

10《王和论书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