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从此立下一规矩

 黑天鹅20010520 2022-01-24
文章图片1

北宋名臣包拯,为人为官清正无私、刚正不阿,在职期间替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深受人们的爱戴。

出于他秉性刚正,故被称作“包青天”或“包公”,京师甚至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自南宋开始,包拯的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这种以包拯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现象,时至今日依然很是常见,人人都知道铁面无私的黑面“包青天”。

嘉佑七年,时年六十四岁的包拯溘然长逝,朝野为之震撼。

文章图片2

待到出殡当日,自发前来送葬的人们惊讶地看见,出殡时有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发丧,这是何等怪异之景?

原来,古代的王侯贵族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坟墓遭到盗挖,常常在下葬之日准备多口棺材,以期达到迷惑盗墓贼的目的。

然而包拯这般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人物,出殡时也置办了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分道下葬,显然,这些棺材起着不一般的作用,从中也可以窥出包拯的顾虑与担忧。

文章图片3

21口棺材的用意

根据出土墓志铭的记载,“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嘉佑七年(即1062年)五月十三日,包拯在枢密院检查工作时突然得病,仅仅过了十三天,他便因病逝世。

在这十三天内,关心他病情的宋仁宗还赐下良药,但这都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包拯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太短暂,很多人猜测他并非自然死亡,而是服用了毒药暴毙。

由于包拯生前长于诤谏,为官清廉,得罪了不少权贵高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文章图片4

近年来,中科院通过对包拯遗骨的研究分析,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因此可以排除包拯死于服用砒霜类药物的嫌疑。

至于汞含量过高,可能是因为放于棺中用于防止尸体腐烂的朱砂对人骨的侵蚀,或者包拯生前摄入了少量含汞的食品或药物。

但我们大致可以确认,包拯是因病死亡的。

在包拯的葬礼上,宋仁宗亲自赶来为他吊唁,并宣布辍朝一日,以示心中悲痛惋惜之情。

文章图片5

同样怀有悲痛之心的,还有受过包拯庇佑的当朝百姓们,他们在出殡当日自发聚集要送这位父母官最后一程。

但是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分别运出的情形,却让人们都迷惑了,究竟哪一个棺材才是真的?这样受人爱戴的清官为何要给自己准备21口棺材呢?

一来,包拯逝世以后百姓们出于对他的尊敬,大都自发跟随送葬,准备21口棺材、分别由七个不同的城门运出后,人们便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棺材,便不能紧紧跟随。

可见,一生为民的包拯,在死后也不愿让自己的丧事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

文章图片6

二来,古人们非常迷信风水之说。

他们认为先人的魂灵能够庇佑子孙后代,如果先人的坟墓遭到盗掘,则会导致家运不兴,甚至子孙后代都蒙受噩运。

包拯由于刚正的秉性在朝堂之上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他的墓地很有可能遭到报复性盗挖。

除了准备多口棺材之外,包拯的后人们还放出形形色色的消息用以混淆包拯坟墓的真实位置,目的是维护家族安康。

事实上,等到真正的棺材下葬以后,剩余的二十口棺材大多收回来送给了需要的百姓。

文章图片7

棺材在古人的观念里有“升官发财”之说,所以并无忌讳;同样,打造一口棺材的钱对普通人家来讲不是小数目,收到棺材的人感念于包拯的善心。

当时盗挖坟墓的事情时有发生,但盗墓贼们看见后,一是出于对这位清官的敬佩,二是出于盗挖包拯的坟墓一经披露则会被千夫所指,从此立下了这样一条规矩:绝不可偷挖包拯的坟。

为民请命的好官值得尊敬,盗墓贼们也懂得盗亦有道的道理。

文章图片8

此后宋朝覆灭、金兵南下时,他们对包拯的坟墓展开了地毯式的搜寻,甚至打开了包拯夫人的坟墓,但最终没有找到。

包拯墓最终出土于1973年,其中发掘出来的一些物品记载让我们对包拯的了解更深一层。

例如共计三千多字的《包公墓志》,阐述了包拯一生的重要事迹,还囊括了包拯真实的死亡时间以及他的遗骨如何从河南运往合肥。

包拯墓内布置简单,陪葬品稀少,不似寻常大官墓内珍品众多,这也是他一生清廉的体现。

文章图片9

至诚至孝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登进士第,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

当时包拯的父母已是高龄老人,不愿孩子远在他乡,包拯了解了父母的意愿后便辞官回乡,一心侍奉父母。

数年后,父母双双离世,包拯在双亲的坟墓旁结庐守丧,哀痛之情难以言表。

守丧期满后,包拯仍久久不愿辞别,直到同乡的父老乡亲们多次劝告安慰,他才于景祐四年赴京听任,接受天长知县一职。

文章图片10

自古以来,朝堂之上出了一批又一批贪官污吏,如秦桧、杨国忠之流,他们利用职责之便压榨民生,踩着百姓的身躯谋取个人福祉。

包拯则不然,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

端州,乃今广东肇庆,盛产砚台,端砚一直受文人士大夫追捧。

在包拯之前上任的知府多借着职务之便,搜刮较上供数目多上几十倍的砚台,不仅中饱私囊,也用以作礼品攀附当朝权贵。

文章图片11

包拯在任期间,应当上供多少砚台,他便征集多少的砚台,从未私拿过一方砚台为己所用。

1973年考古队清验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并无什么昂贵的端砚,这足以证明史料所载属实。

包拯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不仅如此说,一生也都在身体力行贯彻,并教之于子孙后代。

由他订立的《家训》镌刻于堂屋东壁的石碑上,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文章图片12

铁面无私包青天

包拯能够名声远扬,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执法严峻,从不徇私情,一切以公理为标准。

包拯官至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朝政上贪污腐败之状多有发生,他决心肃清这种不良风气。

包拯弹劾了大批贪官污吏,包括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一千六百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知州任弁,以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

此人素来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交好,并且还深受宋仁宗喜爱,因此行起肮脏之举可谓是毫不顾忌。

文章图片13

他曾数次任职转运使,在职务上动手脚以剥削百姓。

引发百姓不满抗议后,他又发兵逮捕,滥用酷刑,对他有怨言的百姓不计其数。

知道内情的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王逵,面对圣上的不以为意,他最终毫不留情面地对宋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这一番言论震动了朝堂上下,最终王逵被罢免,百姓的冤屈得以洗刷。

文章图片14

大官员会贪污行贿,小府吏也不例外。

任职开封府期间,包拯革除了开封府不合民生的旧诉讼制度,整顿了府吏间贪污行贿之风。

当时若有人提起诉讼,必须先将陈述案情的状纸交给府吏,由府吏上呈给官员。

审理与否、何时审理,这些相关事宜也得由府吏告知。

作为中间方的府吏在其中大捞好处,不少家境贫寒者因无法拿出足够的财物用以贿赂府吏,冤屈惨案始终得不到解决。

文章图片15

为了改变有冤者告状无门的情形,包拯大开正门,凡上诉者可直接拿着状纸面见官员,不必经由中转。

庐州是包拯的家乡,在他出任庐州知州时,家乡的亲友们以为能够凭借包拯的由头横行霸道。

在包拯得知自己的亲友们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的事情后,他依法责挞了犯法的从舅。

自此以后,再无人敢凭借与包拯的亲缘关系胡乱作为。

文章图片16

包拯的执法严峻,背后隐藏着他对社稷民生最深厚的关切,他的诤谏献言也都以此为出发点。

嘉佑三年,包拯上奏说:“太子之位空缺已久,东宫一日无主,天下的人便一日要为此担忧啊!陛下为何迟迟不肯立太子呢?”

宋仁宗反问道:“那么,你认为立谁为太子比较好呢?”

包拯回答道:“臣下愚钝,并未有这方面的明智考虑。臣下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膝下并无儿子,提出此问无非是为了天下社稷苍生考虑啊。陛下您问我立谁为好,是怀疑我有自己的思量,我并不是为了自己和后代谋利。”

他这一番话可谓是诚恳真挚、不含私情,使得宋仁宗对他愈发赞赏。

文章图片17

包青天亦有人情味

无论是停留在历史史实中的包拯,还是经由文艺作品加工后的包青天,无一不给人以严肃苛刻之感,其实并非如此。

一旦仔细了解过包拯的生平,便能发现他亦是一个拥有浓郁人情味的人。

包拯确实弹劾过很多人,最高的可官至宰相,甚至当时民间还流传“包弹”的谚语,凡见到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但包拯所弹劾的都是为官不仁之辈,对于有才能、一心为民的人,他则是全力举荐。

文章图片18

范仲淹提拔了王绰、王鼎和杨纮三人,分别担任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和江南东路转运使,他们三人在任期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因此有“江东三虎”之称。

后来因为受到守旧权臣的猜忌,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

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王绰、王鼎、杨纮先后又被起用为江西路提点刑狱、河北路提点刑狱、荆湖南路转运使。

庆历新政后,包拯提出诸如严格选拔官员,淘汰冗杂以解决冗官问题等建议。

在向宋仁宗的建言中,他提出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这也是包拯对人才珍惜的一种体现。

文章图片19

为民造福

古往今来,为官者多如牛毛,能够像前面提到的那般两袖清风、尽忠尽职之人也不在少数。

为何有些人从此沉寂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至今仍遭受人民的唾弃,再有一些人——如包拯者——却能流芳百世。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包拯是真正的父母官,他把关怀人民视为己任。

担任地方官时,包拯善于体察民情,对一些不符常规的旧制度能果断废除。

文章图片20

任京东转运使期间,他巡查走访各地冶铁贫困户,了解民生,争取豁免了这些贫困户欠下的官铁,同时鼓励有余力者开炉冶铁,提高生产。

自东京至通许的惠民河在为提供水运之便的新支流涌入后常常发生水患,严重危害了周边百姓的正常生活。

包拯查验得知,正是一些世族大兴园林导致河流堵塞,遂下令将这些跨河修建的亭台楼阁全部拆毁,这样惠民河河水得以疏浚。

如这般为民着想的好事,包拯生前办了不少。

文章图片21

当他去世的噩耗传到百姓耳中时,“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现今收藏于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目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名姓。

而其中包拯的名字却已然磨灭不见,相传,这是敬仰他的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用手指抚摸其名,日积月累竟然磨去了碑字。

包拯虽然是千年前的人物,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刚正不阿、清淡如竹的气节仍然值得我们效仿,他的为官之道,在现今社会也有参考价值,这也是他为什么至今仍被人喜爱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