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一丢,满盘皆输

 风中凌乱人依旧 2022-01-25

Image

师父指导如何看桩

上下劲儿之重要,不必我多言,祖师早有教诲:“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

师爷也进一步强调说:“在躯体各部位的争力之中,以上下之争力为最重要。”

这里的“上下之争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上下劲儿,如何找上下劲儿,这是每一个意拳练习者都非常关心和想要解决的问题。

以我自己的体认,意拳练习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究其根本,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在站桩中去解决,拳劲儿这样的问题自然就更不例外了,因为站桩是意拳的基本功,是意拳的主要训练手段,正如师父所说“站桩就是要从根儿上解决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里,我就以平步桩法为例,讲一讲站桩中如何找上下劲儿的问题。

站桩总是有一定的姿势,站的时候,首先要看看我们整个身体的重心是不是已经放在了两脚,确切讲,是不是放在了自己的两脚脚心的位置或者说稍微靠近脚掌的地方,脚心指的就是涌泉穴,此为足重之意。

记住一定不要吃力于足跟,重心放好了再来摆这个站桩的姿势,我个人的体会,将整个身体从脚踝以上慢慢向前移,直至自己的两个大脚趾稍微有一点吃上力的感觉就可以了,吃上力自然就有脚趾抓地的意思,我们这样体会起来比较容易。

站桩的具体要求,自上而下,简单讲就是头要正,颏要收,颈要挺,背要直,臀要溜,膝要合,脚要站。实则这些具体要求相互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说本来就是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如说,头要正,颏要收,颈要挺,归纳起来就是头领项竖;背要直,臀要溜,就是收臀坐胯;膝要合,脚要站,就是双膝撑拔等。只是为了讲解方便,我们分而论之,对此学者要有清楚的认识。

一是头要正。所谓头正则周身百骸无处不正,此项要点之一,在于两眼要正视前面稍向上方的一个远处目标,至于目标多远不定,目标开始时最好要相对固定,但不用死盯,又不能不看,很多人不太重视这个要点,这好比我们平时走路,闭上双眼,是不可能走出一条直线的。所以,眼睛有定神的作用,目光总是在不断地修正方向,这在我们站桩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是颏要收。所谓下颏微收,若能容球,既不要扬头,也不要低首,这样做起来无过亦无不及。

三是颈要挺。此与下颏微收关系甚为紧密,感觉我们头顶的百会穴位置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提,此为上领之意。这个要领做不好,可以将前面下颏微收结合起来,可以先慢慢向上向后扬头,保持颈部相对不动,再慢慢向前收下颏,直至头部正直即可,这个时候自然就会有一种虚灵挺拔的感觉。

四是背要直。背直也是腰直的意思,站桩最忌折腰,所以讲尾闾正直,俗称卷尾闾,这一点很重要,所谓腰直则上下灵通一气,上下劲儿不好,这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五是臀要溜。这个要点在于腰要平直,胯向回抽,臀部自然就能前裹,老话讲“流水的屁股,螳螂的腰”,这“流水的屁股”说的就是我们的臀部要溜,这也是关节曲折的要紧之处,故有掖胯之说,很多人以为只是站三体步桩法时有掖胯的讲究,殊不知平步桩法也有同样的要求和练习的要领。

六是膝要合。意思就是双膝既要向里挤合之意,也要有外撑之力,之所以有外撑之力,是因为有向里挤合不动之意,挤合不动自然有外撑之力。师爷讲“双膝撑拔,有拔地欲起之意”,甚为贴切。

七是脚要站。两脚往上站,实则就是两脚向下蹬地的意思,但要有站又站不起来的意思,故脚下蹬则头自上领,头上领则脚自下蹬,《拳学新编》里讲得也很透彻:“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

师父讲:“往上一站,得看这头与脚是不是在一条线上。”

这从头到脚的一条线,指的就是从我们的百会穴、到会阴穴、再到涌泉穴的这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我们平步站立时的中线,是不是垂直到底,直接关系到我们是不是有贯通一气的上下劲儿,有的时候,师父还会轻轻的按一按你的头顶,让你体会体会这向下之力是不是能够直接落在你的支撑脚上。

以上是站桩姿势的具体要求,这样的要求我们过去也经常讲,侧重不同反复讲,我自己都觉得有的时候太过啰嗦了,但是,回头想想,啰嗦自有啰嗦的道理,不管我们是强调来,还是强调去,反正就是要告诉你站桩虽然不能拘于外形,但不能没有一个基本的动作姿势,初练时如果连外形都不似,就别谈什么找劲儿、摸劲儿的事情了。

至于上面的这些动作要领和练习要求,一时做不到也没有关系,记住动作要领,知道练习要求,按照这样的要领和要求去做就好了,动作规范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做到了上下劲儿基本上也就有了。

既然都有了,为什么我们还有去找劲儿呢?

道理很简单,你能做得到,但并不能代表你一定就能保持住,或者说你能保持多长的时间。要知道,上下劲儿有了就不能丢。如果丢了,马上就得找回来,能够做到上下始终不丢,这才算是勉强找到了上下劲儿。正如禅家所谓保任功夫,参禅有悟不难,难在保任二字。

找劲儿和摸劲儿,我们时常会混在一起讲,但从锻炼层次上讲,还是有所不同,找劲儿呢,只要找到了就是,不必去理会这里面的感觉是强了,还是弱了。摸劲儿就不同了,是要在我们找到劲儿的基础上,进一步摸索强化这种意力实感的过程,这里因为主要是讲找劲儿的问题,所以,有关如何摸劲儿的问题,就留在以后再讲吧。

找上下劲儿,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可以说是比较简单的找劲儿方法,就是我们站的时候,可以试着身体向下坐,但有一种坐又坐不下去的感觉,同样我们可以试着双脚往上站,但有一种站又站不起来的感觉,当我们真的有了这种既站不起来又坐不下去的感觉,这上下劲儿找得就算是比较靠谱了。总结起来讲,就是站又站不起来,坐又坐不下去,所谓不上不下,即是上下,前人讲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

师父讲:“你头顶上系着的这根线,你向上去不能让这根线没有了弹性,向下来又不能把这根线拉开了,能够保持住这样的状态,上下劲儿你慢慢的就能找到。”

上下一丢,满盘皆输。

找上下劲儿本身并不难,记住上面的这些动作要领,按照练习要求去做就可以,难的是你找到了还能不能保持,保持住了上下劲儿才不会丢,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劲儿只有在身体不动尤其是两手不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在意动反映在身上的那种感觉,而这种意力实感,你做是做不出来的,真做出来的也都不是这个东西,非得是意注全身、一意为之不可,否则你终究不得站桩之法要,更难识意拳之堂奥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