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指导意义】藏象学说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探索内脏活动规律,进而有效地指导养生防病、疾病诊治与康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构建来源】藏象学说的构建,既有解剖方法获得的直观认识,又有整体观察方法所把握的宏观生命规律。因此,藏象学说的脏腑概念,不仅是解剖学的形态和部位,更主要是涵盖了人体生理功能系统的概念。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地位】解剖学是医学中最为基本的知识。 【意义】古代解剖知识不仅为藏象学说的产生奠定形态学基础,而且在已知形态学知识基础上,古人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起源】我国古代解剖的起源较早。 ①早在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先民们就记载了疾首、疾目、疾口、疾耳、疾鼻等,相应地记录了人体首、目、口、鼻、耳等多种人体器官的名称。 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实施割腹疗疾术:“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反映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解剖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并已运用于医疗活动中。 ③《内经》明确提出通过尸体解剖可以认识人体内脏的基本情况。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④《难经》对脏腑的形态、重量、容量、色泽等更是有着详细的描述,如“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肾有两枚”等。 【应用】中医学对人体一些较为直观的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化糟粕等,大部分建立在形态学知识基础之上。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局限性】受古代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单纯凭借解剖学肉眼直接观察所获得的知识难以对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做出明确、系统的解释。 【原理方法】古人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采取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及“以象测藏”等方法来认识、推测脏腑功能。 【形成依据】通过对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从而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举例】在已知脾主运化的基础上,发现数天不进食或食量不足,会出现四肢乏力、消瘦等现象,从而推理出“脾主四肢肌肉”等。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病理反推生理】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许多病理征象,人们就由病理反向推断生理。 【举例】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础上,发现人的体表受寒会出现鼻塞、喷嚏、咳嗽等症状,从而推断出“肺主皮毛”“在窍为鼻”。 【临床效验反证脏腑理论】食用动物肝脏可治夜盲,多次重复的经验则萌生“以脏补脏”观念,同时佐证“肝在窍为目”理论等。 【意义】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寻找到脏腑的内在规律,最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升华为医学理论。而一些对临床欠缺指导意义的理论,则经过实践的检验,或被淘汰或予以修正。 【举例】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火生土本指心火温煦脾土。但自明代命门学说兴起后,临床发现命门之火(肾阳)对脾土温煦作用更为显著,于是,益火补土治法的内涵遂演变为温肾阳以暖脾土。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哲学引导作用】 ①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和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零散的经验。如何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把零散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就要进行整理加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观念,也就是哲学的引导。 ②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学说的理论形成及其系统化起到关键作用。 【理论来源】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为宇宙万物本原”思想的启迪下,中医学建立了以精为脏腑身形生成之源的理论;而气无形且运行不息的观念,又促使中医学构建起脏腑之气不断运动以推动其生理功能、维持各脏腑功能协调的理论。 【应用】①阴阳学说:广泛地用于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在藏象学说中,脏腑可分阴阳,气血可分阴阳,脏腑阴阳气血协调是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的保证。 ②五行学说:其应用最显著特征是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古代医家借助五行,运用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方法建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宏观整体模式,将复杂的人体归纳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中心,联系六腑、五官、九窍(七窍)、五体、五志,体现出人体功能活动整体性和形神统一性。并且,将人体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与自然界的方位、四时或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相联系,体现出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与四时五脏阴阳体系的建立,使藏象学说的脏腑概念逐渐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能态模型。 ③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以表知里、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整体观察方法,通过对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的观察,结合气、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论,经过概括、抽象、推理而逐步归纳出的医学理论。 【认识的过程】中医学对人体的观察和认识,除割腹所见、尸体解剖外,大多是在不破坏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把人置于自然时空中,通过对活体整体、动态的观察,从整体上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并经过病理或临床疗效的反证或反推,因而客观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生理与神志、物质与功能、各脏腑之间等多种复杂的联系。从活体、整体和系统联系中获得的生理、病理信息,形成了对脏腑的独特认识体系。 【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五脏功能系统观和五脏阴阳时空观,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 (一)五脏功能系统观 【定义】五脏功能系统观,是以五脏代表五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汗),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涕),脾系统(脾-胃-肉-口-唇-涎),肝系统(肝-胆-筋-目-爪-泪),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及二阴-发-唾)。 【联系】五脏生理功能系统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相互沟通联络,功能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五脏功能系统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以维持整体功能的协调平衡。 【五神脏】五脏所藏的精气血津液是意识、思维、情志等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五脏对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神志活动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即“五神脏”。 《素问·宣明五气》将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五脏,而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 【情志活动】情志活动也分别由五脏所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表现】五脏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代表,既是藏精之“形脏”,又是藏神之“神脏”。“形”与“神”是生命的两大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离。这种形(身)神(心)相关的生命观,是五脏功能系统观的重要体现。 (二)五脏阴阳时空观 【定义】五脏阴阳时空观,是以五行学说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指导,将自然界的时间(五时)、空间(五方)及其相关的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五脏生理功能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相参、相应的“天地人一体”系统。 【调控模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生,遵循着共同的阴阳消长规律,在不同季节时令、不同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因此,藏象学说应用五行理论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系统相联系,构建天人相应的宏观整体调控模式。 【五脏应四时】《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五脏的阴阳属性及气机升降浮沉与四时(或五时)之气的阴阳消长相互通应。 ①肝应春天生发之气,为阴中之少阳。 ②心应夏季火热之气,为阳中之太阳。 ③脾应长夏生化之气,为至阴之类。 ④肺应秋季收敛之气,为阳中之少阴。 ⑤肾应冬季闭藏之气,为阴中之太阴。 【养生原则】据此提出顺应四时之气以养五脏等养生原则。五脏之气在不同季节可呈现旺衰变化:①春季多见眩晕、风疹、中风等肝系疾病,②夏季多见胸痹心痛等心系疾病,③长夏多见腹痛腹泻等脾系疾病,④秋季多见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⑤冬季多见寒痹骨痛等肾系疾病。 【治疗用药】应顺应四时,春季应利于肝气疏泄,冬季宜利于肾精闭藏。 【五方与五脏】藏象学说将东、西、南、北、中五方与五脏相比类,如东方属木,主升发,与肝气相通应等。 【发病因素】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有异,往往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各异,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