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四百年春秋的阶段划分:王权彻底走向没落,霸权不可阻挡崛起

 若悟369 2022-01-25

公元前771年西周覆灭后,历史就进入了春秋时代。春秋,是王权彻底走向没落,霸权不可阻挡地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历史从大一统走向了分裂,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诸侯相伐”的乱世。可正因为春秋时社会长期处于激烈碰撞之中,竟意外地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盛的年。

春秋时代繁荣的文化,让其在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可如此重要的时代,究竟是如何起始,长时间以来都是一笔糊涂帐:从西周覆灭到鲁隐公元年五十年间,周王国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

文章图片1

直到近年来新史料的发现,才让后人逐渐摸清了春秋起始阶段的大体轮廓。

公元前771年,西申国联合鄫人、西戎攻杀周幽王,灭了西周。随后,崤山以东诸侯拥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为王,来与西申国支持的周平王相抗衡,从此春秋进入了“二王并立”时期。

“二王并立”之初,为逃离西戎遍地的渭河平原,郑人踏上了艰难的东迁过程。为脱离险境,郑桓公与郐国国君夫人叔妘私通,两人里应外合,在公元前769年灭了郐国,然后就东迁到郐国旧地。郑国灭郐,是郑人在生存压力下不得已之选,却是春秋诸侯相伐的起始。

此时,东周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为东虢公翰是携王的强力支持者,因此掌控了携王政权的国政。但东虢公为人贪婪又目中无人,让携王政权很快就失去了人心。

眼见天下诸侯疏远了携王,郑武公果断地转身投向了平王政权。此后,借着扶持平王东迁的名头,郑武公在洛阳盆地周边疯狂扩张了起来:公元前767年,灭了东虢国;随后,一路南下,先后灭了祭国、鄢国、胡国等等,完全控制了洛阳盆地周边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地。

文章图片2

在郑国打击下,携王政权已摇摇欲坠,晋文侯也不失时机地投靠了周平王。公元前762年,晋文侯从西申国少鄂将周平王接到京师(今陕西彬州市),立之为王。三年后,待晋、郑二国完全控制了洛阳盆地周边局势后,周平王又从京师东迁到洛邑,与携王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姬余臣,“二王并立”局面就此终结。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平王政权的两位最早最大支持者先后去世,春秋第一阶段也随之而结束。


春秋第一阶段的主流,就是“二王并立”。可携王被杀后,即便周平王是天下唯一的王,他也难称是最终的胜利者。

因为周平王弑父篡位的历史,天下诸侯大多都不认可其合法性。西周覆灭后,周王室就失去了渭河平原;东迁之际,为拉拢诸侯,周平王又将洛阳盆地周边的众多领土赏赐给了郑、晋两国,让周王畿领土大大缩小。无法赢得天下诸侯的广泛认同,实力又大不如前,王权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没落。

文章图片3

此时,支持周平王东迁的两大支柱国先后陷入了内乱:晋文侯去世后,晋国爆发了晋侯与曲沃内乱,长达半个多世纪都无暇外部事务;郑武公死后,儿子郑庄公与母亲及弟弟姬段长期明争暗斗,一家人整整斗争了二十三年。

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在鄢(今河南鄢陵县)大破姬段,将他赶到了卫国。不曾想,这场内乱却意外地引发了一场长达十二年的东周“世界大战”。

“二王并立”期间,郑国在洛阳盆地周边的疯狂扩张,招来了诸多传统诸侯国的忌恨。如今郑庄公兄弟内乱,恰好就给这些诸侯国提供了打压的借口。姬段逃入卫国后不久,卫桓公就迅速出兵伐郑,占领了郑国边境城邑。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庶弟州吁(xū)弑君篡位,又联合宋、陈、蔡、鲁等等国家组建起“反郑联盟”,数次攻入郑国,让郑庄公遭遇了东迁以来的最大危机。

关键时刻,郑庄公在东周纵横捭阖,组建起由郑、齐、鲁三国构成的强大联盟,对“反郑”势力发动了有力反击。公元前710年,宋殇公死于内乱之中,标志着东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郑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世界大战”中的胜利,还不足以说明郑国的强大。

文章图片4

公元前707年,长期被压制的周桓王不满强横的郑庄公,召集卫、陈、蔡等等诸侯国集体伐郑,却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之战中被郑人击溃!

郑国凭借一己之力大胜王室联军,足以证实王权彻底走向了没落。从此后,霸权将不可阻挡地兴起。

公元前701年,“小霸”郑庄公去世,标志着春秋第二阶段落下了帷幕。


郑庄公去世后,他的四位儿子互相争夺君位,让郑国迅速走向了没落。

此时,周王室繻葛战败后,彻底被拉下了神坛;晋国的曲沃与晋侯内乱,正走向白热化;秦国在渭河平原内竭力驱赶西戎,埋头扩张领地;楚国迅速发展壮大,正全力向汉水以东扩张,以致“小霸”郑庄公都“始惧楚也”;齐僖公则利用两个女儿宣姜和文姜,分别控制了卫、鲁两个大国,为日后齐国称霸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文章图片5

就在人们以为东周将陷入平淡之时,“大恶人”齐襄公却横空出世,将整个东周都搅得无法安宁:公元前695年,他在会盟时悍然杀死了郑国国君子亹(wěi);之后,他不顾伦常与妹妹文姜私通,丑闻被发现后还杀死了文姜丈夫鲁庄公;公元前690年,他又强行吞并了纪国……。

不过,齐襄公的时代仅仅是个过渡。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于内乱。公元前685年夏,齐桓公抢先回国,成为新一代齐国国君。这标志着春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回国前后,南方的楚国也突破了南阳盆地,正式踏足中原,成为齐国称霸的最大竞争对手。

在齐桓公称霸的岁月里,齐、楚二国直接对抗了二十四年。表面上,每次争霸战都是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可实际上他只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上,楚国答应向王室进贡苞茅,次年楚人就灭了齐国盟友弦国(今河南潢川西北);公元前654年,齐桓公率诸侯伐郑,楚成王则伐许以救郑,打得许人抬着棺材到楚国求和;公元前648年,因为齐国盟友黄国(今河南潢川西)不服于楚,又被楚国一举消灭……。每次齐、楚对抗,楚成王都在政治层面作出退让,却在领土上得到了更大回报,难道还不能说齐桓公赢了“面子”,楚成王却赢了“里子”?

文章图片6

公元前651年,在扶持周襄王坐稳了王位后,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召集了一次诸侯会盟。这次会盟,被称为齐桓公霸业的最高峰:“譬如一间房屋,房梁上已盖上了屋顶,还能再增加什么呢?”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春秋又一阶段的就此结束。齐桓公过世后,齐国就陷入了五公子夺位内乱,之后再也没能称霸东周。


齐桓公时代过去后,东周短暂进入了宋、楚争霸的过渡时期。但公元前638年泓水边大败于楚后,宋襄公的称霸美梦就彻底破灭了。中原霸主,无论如何都不是宋襄公能够承担的角色。

公元前632年,回国仅五年的晋文公,率诸侯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了强大的楚军,一举成为新任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标志着春秋进入了晋、楚争霸的全新时代。

文章图片7

晋文公所开创的霸业,在经历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三任国君后,陷入了一个低谷期。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楚军在邲(今河南荥阳东北)战胜了荀林父率领的晋军,让楚国首次夺得了霸主宝座。此后,晋国将重心转向了东北,吞并了赤狄潞氏国,将领土扩张到了上党盆地。楚庄王则继续在中原征战,把晋国曾经的盟友一一征服。

直到公元前589年,晋国才借伐齐的鞍(今山东济南西北)之战重新回到了争霸主战场。

长年累月的频繁争霸,让晋、楚两个“超级大国”这时都有些难以承受。公元前580年,在宋国右师华元游说下,晋、楚两国首次达成了弭兵协议。不过,五年后楚人就单方面撕毁了协议,重新挑起了争霸之战。

公元前575年,晋、楚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了第三次争霸决战。因为司马子反喝酒误事,战斗中被射瞎了一只眼睛的楚共王不得不连夜撤退,宣告认输。

虽然在鄢陵之战中取胜,可晋国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很快就陷入了一次大内乱:先是晋厉公灭了郤氏之族,随后他又被栾书、荀偃二人联手杀死。

公元前573年,晋人接回了年仅十四岁的公子周,立之为国君,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继位后,任贤用能、励精图治,让晋国很快就恢复了生机。公元前562年,在荀罃“三分四军,轮番疲楚”策略之下,晋人最终臣服郑国,夺回了霸主之位。晋悼公如愿成为新一代霸主,这却成了晋国霸业的最后一座高峰。

公元前546年6月,在宋国左师向戌主导下,心力俱疲的东周诸侯达成了第二次弭兵协议。

这次弭兵协议后,晋国统治阶层就陡然失去了进取之心,放任楚国来主导东周。没了外部压力的晋国卿族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压过了公室。

文章图片8

晋国有衰败之像,楚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权力太过集中,国内缺乏制衡,楚国公室日渐昏庸腐化,国内外矛盾也逐步尖锐化。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蔡、唐二国伐楚,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举击溃了楚军主力;随后吴人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楚国郢都!

楚国倒下后,持续了一百二十多年的晋、楚争霸阶段随之结束。


晋、楚二强争霸,几乎横贯了整个春秋。在长达一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晋、楚长期成为争霸主角,没有出现过第三者。

为什么晋、楚二国会成为春秋史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因为晋、楚二国是春秋早期制度改革最彻底的两个国家。

楚武王深刻地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所以篡位成功后就创立了县制。此后,楚人不断地对外灭国为县,公室实力持续增强,楚国中央集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当其他诸侯国公室被分封制不断削弱之时,楚国公室却因县制变得无比强大,足以傲视群雄。

文章图片9

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建立起“无蓄公子”制度,在公室层面彻底变革了宗法制。因为晋国无法诞生强大公族,后世公室不得不大量启用异族异姓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晋国优秀人才的涌现。在晋惠公时期,晋人又推出了“作爰田”、“作州兵”改革,改革了藉田制与乡遂制度,大大提升了晋国经济水平与军事实力。

因为晋、楚二国这些制度变革,这两个国家才能鹤立鸡群,成为几乎横跨整个春秋的一对完美竞争对手。

遗憾的是,晋、楚二国早期改革虽然彻底,却不全面。

楚国虽然改革了分封制,却没能变革宗法制。长期县制之下,楚国公室权力越来越集中,而且越来越集中在王族手中。长此以往,公室在国内无人能制衡,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腐化堕落。从楚灵王、楚平王直到楚昭王前期,楚国公室的长期乱政,终于招来了被吴人攻破郢都的国难!

文章图片10

晋国虽然对宗法制、藉田制、乡遂制度进行了变革,却没有变革分封制。“作爰田”改革之后,公室土地完全私有化给了卿大夫,土地上的民众也全归卿大夫管理;晋国一旦对外用兵,卿大夫们负责出兵以组成晋国军队。这样一来,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悉数落入卿大夫之手,公室不过是由卿大夫们上交的赋税供养。到了春秋晚期,晋国公室已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在经历了漫长的内部斗争后,韩、赵、魏三大家族成为最后胜利者,彻底瓜分了晋国。


公元前506年的吴国伐楚之战,意味晋、楚二强争霸格局走到了尽头。其后,吴、越二国交替崛起于东周,进入了春秋最后的阶段。

公元前496年,为报复越人在伐楚时背后偷袭,吴王阖闾率兵前往伐越。却不想,初即位的越王勾践居然“乱拳打死老师傅”,在檇(zuì)李(今浙江嘉兴南)以怪异战法击溃了吴军,连吴王阖闾都在战场上遭受重创,不治而亡。

文章图片11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兵前来复仇,在夫椒(今浙江绍兴北)将勾践逼到了绝境。勾践被迫忍辱负重,向吴国求和,获得了急于向中原称霸的夫差的谅解。

勾践臣服之后,夫差就全身心投入了中原争霸。为了方便吴国进出中原,夫差征召了大量人力开邗(hàn)沟,打通了淮河与长江的水路;之后,夫差又将邗沟加长,向西连通了济水,向东连通了沂水。连通了四条河流后,吴国军队就可沿水路方便到达中原任何一地。

一切准备停当后,夫差在公元前485年和公元前484年两度伐齐,并在艾陵(今山东济南莱芜区东)大破齐军,取得了中原争霸至关重要的一场大胜。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大军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南)与晋人会盟,并凭借兵威赢得了霸主之位。

可就在夫差到达人生巅峰之时,噩耗也随之传来。趁着吴军主力外出,卧薪尝胆十多年的越王勾践率兵入侵吴国,不但俘获了夫差太子,还攻入了吴国都城!心急如焚的夫差赶紧回援,在当年底与勾践达成了暂时的和解。

文章图片12

至此后,吴国就每况愈下了:公元前478年,勾践二次伐吴,并在笠泽(或为今吴淞江)之战中大获全胜;公元前475年11月,勾践第三次伐吴,围困了吴国都城;公元前473年,被围长达三年的吴人终于弃城而降。之后夫差自杀,勾践则成为春秋史上的最后一任霸主。

吴、越争强,就是春秋最后阶段的主线。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姜齐绝祀,田氏代齐;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韩、赵、魏三家所废,晋国消失在历史舞台上。从此,历史也从春秋过渡到了战国,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顾春秋时代,王权彻底走向了没落,霸权却不可阻挡地崛起,争霸成为春秋的时代潮流。在近四百年的春秋历史中,不同时期出现了多位霸主;可早期制度变革最彻底的两个“超级大国”,却长期霸占着春秋争霸的主角之位。这足以证明,制度变革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章图片13

可最终,晋、楚两国还是因为变革不全面而先后走向了衰落。

任何变革,都有利有弊。在变革弊端显现之时,如果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补齐发展短板,那么即便是过去最为成功的变革,也会变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沉重负担。

这或许就是春秋带给后人的最大经验教训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