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丽娟“中国文学史”课程笔记(二十五)

 doubleLY 2022-01-25
1.萧统的《昭明文选》较好的保留了陶渊明的诗歌。王维是第一位把陶渊明发扬光大的诗人,但他对陶渊明挂官归隐不以为然。到了宋代,诗歌讲究平淡美,陶渊明的地位迅速上升,以至于跟杜甫相提并论,从此,陶渊明成为文学史和诗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2.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四评价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真淳”要从“豪华”落尽而来,而不是幼稚的率性而为。 

3.陶渊明的《闲情赋》:描写与绝色美人的恋情
1)萧统《昭明文选.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 
2)苏轼《题文选》反驳萧统观点: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3)欧老师对《闲情赋》的看法: 
《闲情赋》正是“豪华”风格的体现,是对某类人类经验的揣摩,陶渊明也曾写过拟古诗,由此,作为男性有这种体验或向往未尝不可。 
任何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对文学史的回应,“闲情”题材从宋玉以来源远流长,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前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视为他创作的资源,不必把其中涉及男女的部分过分聚焦、夸大。 

4.陶渊明的思想:
1)儒家思想是陶诗的底色:陶渊明在诗歌里不断强调年少时是以儒家用世之志作为理想抱负的,如:
《饮酒诗》: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拟古诗》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带有纵横家的侠气)
《杂诗》第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上文“猛志逸四海”的猛志相同)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琴书”寄寓了君子意蕴,来自儒家思想,如唐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儒家思想对其“猛志”刚强性格的打磨耗损,化为内敛深沉,类似刘琨所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
2)历代关于陶渊明思想的分析:
北宋陆九渊《象山语录》: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 
南宋真德秀《跋黄瀛甫拟陶诗后》:渊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形之于诗,有不可掩。” 
清沈德潜《古诗源》:晋人(诗),旷达者,征引《老》、《庄》,繁缛者,征引班(固)、扬(雄),而陶公专用《论语》。汉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圣门弟子者,渊明也。” 
④台湾大学王叔岷先生指出,陶渊明的诗用《论语》、《庄子》特多,他的思想有如入道,由笃实达到空灵,他的诗都是由天性、学历以及生活体验融汇而成的。 
据统计陶渊明引用了183种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儒道释训兼收并蓄,其中用典《庄子》的133次,引到《列子》的28次,《论语》有67次。 
《饮酒诗》第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孔子),弥缝使其淳。 
——诗歌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写照。朱自清先生发现,诗中“真”、“淳”本是道家的概念,陶却将“复真”、“还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反映了孔子学说的道教化。朱自清先生据此认为陶渊明思想中以道家成分为主,但欧老师认为,用孔子来承担道家的理想诉求,恰恰反映了陶渊明儒家思想的根底。 (孔子学说道家化→也是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终极的标准地位)

5.陶渊明与白居易“世俗”观对比:
元好问提出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欧老师认为此说未免贬低了陶渊明,抬高了白居易,陶诗中反映人间的内容不等于白居易诗歌中的世俗。
(1)白居易对世俗富贵荣辱的态度: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揭示白居易好虚名富贵的一面
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白乐天号为知理者,而于仕宦升沉之际,悲喜辄系之。……观此数诗,是为未能忘情于仕宦者。” 
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天既退闲,放浪物外,若真能脱屣轩冕者。然荣辱得失之际,铢铢校(较)量,而自矜其达,每诗未尝不着此意,是岂真能忘之者哉!”——欲鱼与熊掌兼得
④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虽波及它人亦然。”——在意世俗得失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乐天非不爱官职者,每说及富贵,不胜津津羡慕之意。”
⑥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香山历官所得,俸入多少,往往见于诗。……香山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江州司马青衫湿” 
揭示白居易钟情仕宦的一面并不是否定他的成就,他也有许多自解的诗句写得十分轻灵,如《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2)陶渊明对世俗富贵荣辱的态度:
苏轼《东坡诗话》:(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求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朱熹《朱子语类》: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便相去远矣。……若但以诗言之,则渊明之所以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 
 


图片

25.2 历代对陶渊明的评价

图片

1.“桃花源”意象的接受史:
陶渊明是不被时人重视的,到了盛唐,以王维为代表大家对其大加揄扬,“桃花源”的乐园意象也被盛唐人所接受,李杜王孟都大量使用这一的意象。当然,由于诗人个性不同,桃源意象经过了不同的个性化处理,呈现出的面貌也不尽相同。
1)南朝诗文偶尔涉及陶渊明都仅仅是用到“桃花源”的意象。《桃花源记》主要呈现的是物质生产和农村田园风光,而南朝诗人提及的桃花源或被仙化,或被完全的隐逸化,浓缩成一个隐居者的生存空间,南朝到初唐诗中的“桃花源”都有这两种倾向。 
2)至盛唐,杜甫诗中的桃花源是衣食暖饱的乌托邦;李白的桃花源是名山,《山中问答》中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王维诗中的“桃花源”是佛门净土。值得注意的是,在盛唐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诗人们无不昂扬着建功立业的热情,因此对陶渊明隐居是很不以为然的。

2. 王维对陶渊明的评价:
1)《偶然作六首.其四》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
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 
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
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 
白衣携壶觞,果来遗老叟。
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 
奋衣野田中,今日嗟无负。
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实际是对陶的批判,王维深受佛法影响,认为人生在世不应为外物所转。
②“任、耽、嗟、奋、兀傲、迷、强、酣”等词语洋溢着奔张涌突的血气,而在王维看来,陶渊明的血气是没有得道的表现,还停留在吾丧我(《庄子.齐物论》)中“我”的层次。“是具有超越性的境界,“我”是人我,是形而下、低层次的感受。
《大乘起信论》: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 
2)王维《与魏居士书》: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 不计其后之累也……我则异于是,我无可无不可(《论语》)。可者适意,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
——在王维看来,对督邮的“惭”和乞食的“惭”都仅仅停留在人我的层次。
——“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正是有这样一套哲学观的支持,王维没有选择挂冠隐居。“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 
(3)王维认为陶渊明虽然不计世俗得失,但是过于看重“我”的感受。
 
3.杜甫对陶渊明的评价:
《遣兴五首》之三: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
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1)默识盖不早:没有及早就认识自己,因而“误落”尘网 陶渊明《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2)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仍有许多烦恼,没有真正的达道。 
陶渊明《命子诗》
日居月诸,渐免于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陶渊明《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儒家的经学礼法)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梨与栗成为儿童天真烂漫的意象,影响到后来唐诗的书写)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俨: 出自《礼记》:毋不敬,俨若思):

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贤妻)……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烦恼) 

4.朱熹《朱子语类》:
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宋代口语)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5.龚自珍《舟中读陶诗》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梁甫》:诸葛亮《梁甫吟》


6.梁启超评《饮酒》:
《饮酒》寄寓的是和屈原《卜居》、《渔父》一样的心志,屈原骨梗显在外面,陶渊明却藏在里头。
 
7.朱光潜:
陶渊明的个性实际上很复杂,他的个性中有隐,也有侠,还有实际又平常的一面。 

8.日本汉学家冈村繁:
陶渊明所谓的“真”并不是经过思考的哲学概念,事实上是带有情绪性的理念(“带气负性”)。“真”是一种身心完全保持太古时代自然性的世界,是一种超现实的浪漫化的理想。他之所以用一个情绪性的浪漫化的理想的“真”作为个人的追求,同时也作为反对这个世界的绝对真理,是因为他缺乏社会生活的协调性,这种封闭的性格也必然导致顽固、任性、过分关注自己的意欲,由此而有独善其身的表现。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出于强烈的自我本位——任性以及想要保持自己的敏感。 
 

25.3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拓者
1.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大量书写农村风光、田园的诗人,“田园”在陶渊明笔下变成文学的空间。
2.《文选》里除了陶渊明的诗歌之外,只有“归田”一词,没有出现“田园”或者“园田”这样的词语。在陶渊明之前,“归田”指一种相对于仕宦的隐逸空间,不一定有农村生活或务农的体验,并不具有农舍、田园的意涵,如张衡的《归田赋》。“田园”(“园田”)一词被陶渊明不断地书写,最后才变成比较具体的具有文学意涵的空间。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第一隐逸诗人兼具隐士与诗人双重身份
1.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2.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表达出他对于人格价值的坚持,影响到后来的杜甫——“老大意转拙守拙的表达在六朝文学中并不多见,但是冈村繁先生发现,和“拙”的表达相近的只有一篇文章——西晋潘岳《闲居赋》。
3.日本学者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中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笔下的自我有很多层次,有的是理想的自我(如潘岳《闲居赋》),有的是现实的自我(如白居易《醉吟先生传》)。从传记文学的角度来说,《五柳先生传》大概可视为“集部”中可得而见的第一篇独立的隐士传,但这篇《五柳先生传》并不是描述作者人生的全貌,文章中所展示的也不是作者人生中实际的一面,而是他的人生理想。这篇传记不提姓、字,而是以外在的事物或形貌命篇;通篇只写一个隐人,完全不提及他的世系,这都是异于一般正统传记的地方。与之相似的是“集部”里的杂传、自传,它们常常穿梭于虚实之间,旨在呈现某种理想人物典型。 

三、酒的意象
1.不讳言饮酒,且把饮酒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雅趣,视为人生境界的寄托,是由陶渊明开始的。 
2.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四、陶渊明开创了日常生活的书写
1.吕正惠先生认为,真正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与丑通通都写到诗里的人是杜甫,而在杜甫之前开创这一题材的就是陶渊明。 
2.跟杜甫相比,陶渊明所表现的日常生活范围比较狭窄;就影响而言,杜甫影响了白居易、韩愈等人的创作,甚至深刻地影响到了宋诗——生活巨细无不可入诗。
3.日常生活的范畴包含: 
1)亲子关系的书写(《娇女诗》左思 ;陶渊明《责子诗》《名子诗》)
2)儿童书写

五、陶渊明开创了伤老、悲志以及死亡的书写传统 
1. 汉乐府的挽歌《薤露》、《蒿里》通常是送葬者祭祀死者,由送葬者展开,而在陶渊明的《自祭文》、《挽歌》中,他的身份变为死者,以一个活着的“我”的身份来对已经死亡的“我”进行各式各样的评价,这种写法是非常独特的。一般认为陶渊明心态豁达,具有超越的一面,但是,在陶渊明诗里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挣扎的心理,与其说陶渊明性格豁达,不如说是他超越死亡恐惧的努力。 
2.曹丕《典论.论文》: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3.李白的诗歌中没有出现过人生衰老的相貌;杜甫自安史之乱后多抒写自身耳聋多病的老态。

六、孙康宜先生认为,陶渊明已经赋予抒情诗一种新的意义 
1.六朝陆机开创的感物诗学都是在强烈的悲喜状态下进行文学创作,陶渊明不像陆机那样用自然来鼓荡人心,相反,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有一种镇定和净化人心的力量,这与西晋以来的感物的美学有很大的不同。 
2.《闲情赋》: 对于“闲”一般来讲有两种解释:一为悠闲、闲暇,在闲暇中融入了艳情的书写;另一种解释为“闲”有安定、静的意思,曲终奏雅,感受到艳情的吸引后,反而容易超越。 
3.艳情书写以追踪到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这些赋里所描写的自然只是为男女艳情提供背景,起一种渲染、交互作用,比如《高唐赋》中的巫山、云、雨,叶舒宪先生认为,云雨本身就具有艳情色彩,是天地交合的象征。陶渊明的《闲情赋》在本质上异于传统的艳情书写,他所展现的是凭借自然的力量去战胜非分的感情(这个艳情是非正统的、淫邪的),这是《闲情赋》对这一类的赋做出了全新的贡献,所以孙康宜先生认为,陶渊明这种写作方式是抒情诗的升华。
 
七、延伸补充
1. 《形影神》三首之《神释》: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纵浪大化中”:超越了对于生的喜乐、死亡的恐惧的永生状态。 (类似:神秘地融化在周而复始的时间之中,人类顺应大自然的永恒周期,与自然融合为一,达到永生)
——“应尽便须尽:《圣经》中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 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

2.宗教学神话学上的“永生”大约有两种基本形态: 
1)逃避时间。不断逃避变动不居的时间,返回天堂。 
2)神秘地融合在周而复始的时间之中。人类通过顺应大自然的永恒周期——尤其是季节的周期,与自然融合为一,达到永生,这也就是“纵浪大化中”的意思。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是超越了时间的直线性,同样,《桃花源诗》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历志的直线时间、历史时间被超越,回归到圆形的、自然的时间,每一刻都可以视为是开始,也可以视为结束,神秘地融合在周而复始的时间之中,就可以达到永生。永生的状态中,每个人都只有喜乐,没有忧惧——“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