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增分专练】2022届高考小说叙述特点解读与增分型专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1-25

2022届高考小说叙述特点解读与增分型专练

选材主题

1. 刘慈欣乡村教师

2. 裘山山江边少年(节选)

3. 茹志鹃百合花

4.老舍五九

5. 契诃夫凶犯

【考点研究】

一、小说叙事特点的角度

1.视角——有限视角,上帝视角;身份视角。

2.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

3.时间顺序

4.场景集中

5.对话推动情节

6.腔调——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语气。

二、教材示例

《祝福》在叙述谋篇上有何特点?

1.采取了倒叙的手法。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2.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故事,既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这个线索人物使得情节紧凑;

3.现实与回忆交织,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与“我”对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

4.前后照应。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5.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考题对接】

一、刘慈欣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窗外的田垅上,娃们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了。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开头写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后,“他”这一生就属于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反映乡村教师的职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B.文中写宇宙的蓝色空间中响起孩子们的声音,将小小乡村的孩子与广漠的宇宙形成对比,突显知识和其传承者的伟大。

C.文中借外星文明之口感慨地球在没有高级文明的培育下创造出伟大的文明,表达了对地球上所有人类的赞叹、敬佩。

D.文中借舰队的最高统帅与上尉的对话,巧妙地点出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价值与意义,也自然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小小的坟”“粉笔写”的字,坟前只有几个娃,以李老师死后的冷清与实际的伟大形成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B.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C.作者塑造李老师这一悲情角色,写出乡村教师贫病交加的状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主要想引发读者对其深深的同情。

D.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以及奇异的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3.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展开叙述,请简要分析说明。

4.“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是通过新奇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改变叙述的视角是“陌生化”的一种方式。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一、刘慈欣乡村教师》【答案】

1.C【解析C.“表达了对地球上所有人类的赞叹、敬佩”错误,应该是表达对人类中“教师”这一职业的赞叹、敬佩,而不是“地球上所有人类”。

2.C【解析C.“主要想引发读者对其深深的同情”错误,不仅有同情,还有敬佩。

3.一条线索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线索是碳基舰队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特点的能力。

这篇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互为呼应,并行不乱。一条是李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李老师是乡村教师,因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而被狼咬死,他就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为保护校舍不被歹人破坏,与歹人搏斗,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被查出患有食道癌,他也没有去顾及。直到生命前最后一刻,他还在给孩子讲授牛顿三定律。另一条线索是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3C文明,李老师的学生们能准确回答出3C文明测试试题,获得了3C文明认证,使地球幸免于难。

4.手法运用:小说通过外星高级文明碳基联邦舰队这一陌生视角,看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性。

效果:有利于读者对于乡村教师这一在落后、荒蛮的地区传承传播文明的伟大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使主题表达别具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表现手法和效果的能力。

手法:碳基联邦舰队在探测文明行星上3C级以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并惊叹于地球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传承的5B级文明。小说通过外星高级文明碳基联邦舰队这一陌生视角,看地球文明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性。

效果:在李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学生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这样一个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完成了对传承文明的坚守,体现了坚守使命的人文精神。“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教师这个传递知识的媒介为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不顾病痛,一心扑在自己坚守的教育事业上,高尚的师德师风,令人敬仰。有利于读者对于乡村教师的伟大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使主题表达别具特色。

二、裘山山江边少年(节选)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我老汉儿在水上。”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1.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3.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4.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二、裘山山江边少年(节选)》【答案】

1①使用第一人称,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文章通过“我”与刘大船的交往,丰富了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文章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事,突出文章主题,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

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

2C【解析】C.“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有误,并不是父母不关心学习,而是父母无能为力,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父亲长期在水上漂,例如“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说明母亲有关心的。不是“丝毫”不关心。

3B【解析】B.“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有误。文意并未体现刘大船的懦弱,小说之所以安排的这样的情节,主要突出“我”对刘大船的鄙视,交代鄙视的原因。

4①体现出“我”真不相信刘大船的话,刘大船的父亲长期在水上,孩子的生活费也没有交上,对家庭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会回来;②体现出“我”不愿意相信刘大船的话,“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可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

表层义即“我”不相信他父亲会回来,从原文“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以及“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可分析出,“我”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行文视角的能力。本篇小说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我”,用第一人称可让文章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塑造人物上,“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文章通篇都是“我”和刘大船接触交往的故事,以“我”的视角来写,通过“我”这个人物,来突出主人公刘大船,丰富刘大船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上,以“我”的心理变化“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我们的对话“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表现主题上,“我”也是一个儿童,这一身份和刘大船一样,以“我”的口吻叙述,突出文章呼吁父母要对青春期的子女多加教育和关爱的主题。的父亲也不在家却可以交学费等,而刘大船的父亲却不能及时寄钱交学费,对孩子和家庭也照顾很少,所以“我”不相信他的父亲会回来。

深层义则要结合“我”的感情,结合原文“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可知,“我”的父亲也不在身边,“我”自己的父亲还没有回来,刘大船那长期在外的父亲也不可能回来,“我”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三、茹志鹃百合花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一定有同感吧!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为何用“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请作简要分析。

2.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C.《百合花》中的英雄人物——通讯员,并不是一位“高、大、全”式的完美英雄,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他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D.写新媳妇,也是借“我”之眼来描写的:“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这段神态描写使得漂亮而鲜活的年轻媳妇跃然纸上。

3.对所选文段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流露出对她的不满之情。

B.“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

4.选文最后,新媳妇为什么要“气汹汹”地对卫生员说话?

三、茹志鹃百合花》【答案】

1①“我”的身份特点使得我成为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②“我”的性别使小说带有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的特点,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故事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用“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我”的身份来看,“我是个女同志”,对人物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在“我”的描述中,“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2D【解析】D.“这段神态描写”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是对新媳妇的外貌描写,不是神态描写。

3A【解析】A.“指责”“不满之情”理解错误,新媳妇之所以“抢着去烧锅”,是因为“又羞又怕”,前文已有交代。作者并无指责、不满之意。

4①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人民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②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可知,当初通讯员去向她借被子,她没有借,可是现在通讯员为了人民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想到这些,她的内心十分痛苦。这表现了新媳妇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军的热爱。所以,此处新媳妇这里的“气汹汹”并不是冲卫生员发火,而是由于自己的伤心和愧疚。

四、老舍五九

五九(注)

老舍

张丙,瘦得象剥了皮的小树,差不多每天晚上来喝茶。他的脸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睛,显出他并不是因为瘦弱而完全没有精力。当喝下第三碗茶之后,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象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他要发议论了。

他的议论,不是有统系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说完,他自动的斟上一碗茶,一气喝完;闭上眼,不再说了,显出:"不必辩论,中国人是无望的。无论怎说!"这一晚,电灯非常的暗。张丙来了,看了看屋里,看了看电灯,点了点头,坐下,似乎是心里说:“中国人是无望的,看这个灯;电灯公司……”

第三碗茶喝过,我笑着说:“老张,什么新闻?”

出我意料之外,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发笑的。“打架来着。”他说。

“谁?你?”我问。

“我!”他看着茶碗,不再说了。

等了足有五分钟,他自动的开始:“假如你看见一个壮小伙子,利用他身体气力的越,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你怎办?"

“过去劝解,我看,是第一步。”

“设若过去劝,他自然是停止住打,而嘟囔着骂话走开;那小孩子是白挨一顿打!你想,过去劝解是有意义的吗?”他的眼睛发光了,看看我的脸。

“我自然说他一顿,叫他明白他不应当欺侮小孩子,那不体面。”

“是的,不体面;假如他懂得什么体面,他还不那样做呢!”

“那末,你以为应当立刻叫他受惩罚,路见不平……那一套?”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看一个小孩挨打;那叫我的灵魂全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

“但是,”我问:“你打了他,他一定还手,你岂是他的对手?”我很关心这一点,因为张丙是那样瘦弱的人。"那自然我也想到了。这种人,善于利用筋肉欺侮人的,遇到自家皮肉上挨了打,他会登时去用手遮护那里,在那一刻,他只觉得疼,而忘了动作。及至他看明白了你,他还是不敢动手,因为他向来利用筋肉的优越欺人,及至他自己挨了打,他必定想想那个打他的,一定是有些来历;因为他自己打人的时候是看清了有无操必胜之券而后开打的。”

他不言语了,我看得出,他心中正在难受——难受,他打了人家一下,不用提他的理由充足与否。

“他打人,人也打他,对这等人正是妥当的办法;人类是无望的,你常这么说。”我打算招他笑一下。

他没笑,只轻轻摇了摇头,说:“这是今天早晨的事。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我又遇见他了。”

“他要动手了?”我问,很不放心的。

“动手打我一顿,倒没有什么!叫我,叫我——我应当怎样说?——伤心的是:今天下午我遇见他的时候,他正拉着两个十来岁的外国小孩儿;他分明是给一家外国人作仆人的。他拉着那两个外国小孩,赶过我来,告诉他们,低声下气的央告他们:踢他!踢他!然后向我说:你!你敢打我?洋人也不打我呀!然后又向那两个小孩说:踢!踢他!看他敢惹洋人不敢!”他停顿了一会儿,忽然的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

“呕!”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

他好象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末一碗茶,便走了。

【注释】这篇小说是老舍为“五九”国耻日而写的,发表于1931年10月《齐大月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人们把5月9日定为国耻纪念日。

1.小说的主体部分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推进,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五九”为题,不同手现代小说以人物、事件、物象等为题的惯常用法,标题的陌生化既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发了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B.张丙“只有一对深而很黑的眼晴”,表明他对国人国事并未失去热情。“这对黑眼开始发光;嘴唇,像小孩要哭的时候,开始颤动”,表明他内心的愤恨、不平和痛苦。

C.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线素人物,与张丙十分熟悉,起到了组织情节的作用,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

D.小说取材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仅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而且将笔触延伸到对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

3.小说中说“出我意料之外”,小说中张丙有哪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以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四、老舍五九》【答案】

1.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的时代主题。小时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解析】从文中来看,主体部分“我”与张丙的对话主要是说张丙看到壮小伙打小孩而路见不平这件事情,在两人的对话中,张丙在该事件中表现出的善良、勇敢、正义等说明张丙已经不是文章开始所写的那个在现实中沉论、对中国不报希望的人了,展现出人物的转变,从沉论走向觉醒,同时在叙述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形体壮硕的小伙子在弱小国人面前的强霸、在外国人跟前的卑躬屈膝的洋奴形象,“我”和张丙的对话凸显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从情节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与张丙的对话展示了事件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变化。从主题的角度来看,张丙最后“停顿了一儿,忽然问我:'今天是什么日子?’,'五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噢!’张丙立起来说,'怪不得街上那么多的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呢!’”再结合注释“'五九’即1915年5月19日,就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可知,在人物的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时代主题,通过张丙之口点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一主题。考生围绕这些方面答题即可。

2.C【解析】C项,“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3.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小孩子的壮小伙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欺负小孩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有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解析】答题时,考生要先找到与题干中所说“出我意料之外”相关内容,如“出我意料”“果然不出我所料”,然后取出前后张丙的表现,在根据这些表现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第一处“出我意料,他笑了笑——他向来是不轻易笑的”,不怎么笑的张丙笑了,这与他刚刚做的事情有关,从下文他的讲述中,我们知道,张丙是未来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的壮小伙而“笑”,这“笑”中表现出张丙为自己的做法而自豪,体现出张丙善良的天性;第二处,“我知道他最厌恶武侠小说,而故意逗他。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说:'别说《七侠五义》!我不要做什么武侠,我只是不能瞪着眼睛看一个小孩挨打;那让我的灵魂发了火!更不能叫打人的占了全胜去!我过去,一声没出,打了他个嘴巴!’”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且不要什么武侠的张丙看到不平之事——壮小伙欺负小孩时有侠义之举,这表现出任务性格中正义勇敢的特点;第三处,文章开头说“他的议论,不是系统的。他遇到什么事便谈什么事,加以批评。但无论谈什么事,他的批评总结束在'中国人是无望的,我刚说的这件事又是个好证据’”,而文章结尾说“他好像忘了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开始时“无望”的评价表现出人物虽然关心国事但非常懦弱,而最后的表现说明他从这种懦弱中走了出来,走向觉醒,敢怒又敢言。答题时,考生围绕概括出来的“出我意料”的事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即可。

五、契诃夫凶犯

凶犯

契诃夫

法院侦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矮小、异常消瘦的庄稼汉,穿一件花粗布衬衫和一条打过补丁的裤子。他那生满毫毛和布满麻点的脸,以及藏在突出的浓眉底下、不容易让人看见的眼睛,都露出阴沉的严峻神情。他脑袋上的头发无异于一顶皮帽子,很久没有梳过,纠结蓬乱,弄得他像一个蜘蛛,越发显得阴沉了。他光着脚。

“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侦讯官开口说,“你走过来一点,回答我的问题。本月七日,铁路看守人伊万·谢苗诺夫·阿金佛夫早晨沿线巡查,在一百四十一俄里处,碰见你在拧掉一个用来连结铁轨和枕木的螺丝帽。喏,这就是那个螺丝帽!……他把你连同螺丝帽一起扣住。事情是这样的吗?”

“啥?”

“这件事是像阿金佛夫所说的那样吗?”

“当然,就是那样。”

“好。那你为什么拧掉螺丝帽?”

“啥?”

“你不要啥啊啥的,你要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你拧掉螺丝帽?”

“要是没有用处,俺才不会去拧它呢。”丹尼斯声音沙哑地说,斜起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么你要这个螺丝帽做什么用?”

“螺丝帽?俺们拿它做坠子……”

“这个俺们是谁?”

“俺们,老百姓呗……就是克里莫沃村的庄稼汉。”

“听着,老乡,你不要对我装傻,要说正经的。这儿用不着撒谎,说什么坠子不坠子的!”

“我一辈子也没撒过谎,现在撒啥谎……”丹尼斯嘟哝说,眨巴着眼睛,“再说,老爷,能不用坠子吗?要是你把鱼饵或者蚯蚓安在钓钩上,难道不加个坠子,钓钩就能沉到水底?还说俺撒谎呢……”丹尼斯冷笑道,“鱼饵这种东西,要是漂在水面上,还顶个啥用?鲈鱼啦,梭鱼啦,江鳕啦,素来在水底上钩。要是鱼饵漂在水面上,也许只有鲶鱼来吃,不过那样的事也不常有……俺们的河里就没有鲶鱼……那种鱼喜欢大河。”

“你跟我讲鲶鱼干什么?”

“啥?咦,您自己在问嘛!俺们那儿,连地主老爷也这么钓鱼。就连顶不济的孩子,没有坠子也不去钓鱼。当然,也有那种不明事理的人,嗯,他们没有坠子也要去钓鱼。傻瓜办事就说不上什么章法了……”

“这么说来,你拧下螺丝帽就是为了要拿它做坠子?”

“不为这个还为啥?又不是拿来当羊拐子[1]玩!”

“可是要做坠子,你尽可以用铅块、子弹壳……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那得花钱去买。讲到钉子,那东西不中用。再也找不着比螺丝帽更好的东西了……它又重,又有个窟窿眼。”

“他老是装傻!好像他昨天刚生下地或者从天上掉下来似的。难道你就不明白,蠢材,这样拧掉会惹出什么乱子来吗?要不是看守人看到,火车就可能出轨,很多人就会丧命!你会害死很多人!”

“天主保佑别出这种事才好,老爷!为啥害死人呢?难道俺们不信教,或者是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俺们活了一辈子,慢说是害死人,就连那样的想法也没有过……求圣母拯救和宽恕吧……您这是说的啥呀!”

“那么依你看来,火车是怎么翻的?你拧掉两三个螺丝帽,火车就翻了!”

丹尼斯冷冷地一笑,怀疑地眯细眼睛瞧着侦讯官。

“得了吧!俺们全村的人拧螺丝帽已经有年月了,天主一直保佑我们,现在却说火车出事……害死人了……要是俺把铁轨搬走,或者,比方说,把一根大木头横放在铁轨上,嗯,那就说不定火车会翻掉,可是现在……呸!一个螺丝帽罢了!”

“可是你要明白:螺丝帽是用来把铁轨钉紧在枕木上的!”

“这个俺们明白……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掉……还留着不少呢……俺们办事可不是不动脑筋的……俺们明白……”

丹尼斯打了个呵欠,在嘴上画一个十字[2]。

“去年此地就有一列火车出了轨,”侦讯官说,“现在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

“您说啥?”

“我说,去年有一列火车出了轨,现在才明白那是什么缘故……我懂了!”

“您受教育就为的是懂事,俺们的恩人……主才知道该叫谁懂得事理……喏,您评断事情,就说得出道理来,可是那个看守人也是个庄稼汉,啥也不懂,揪住俺的脖领,拉着就走……你先得讲理,然后才能拉人嘛!俗语说得好,庄稼汉长着庄稼汉的脑筋……还有一件事您也要记下来,老爷:他动手两次,打俺一个嘴巴,当胸又给了俺一拳。”

“先前搜查你家的时候,又找着一个螺丝帽……你是在什么地方把它拧下来的,在什么时候?”

“您说的是放在小红箱子底下的那个螺丝帽吗?”

“我不知道放在你家里什么地方,反正是搜到了。你是在什么时候把它拧下来的?”

“那不是俺拧下来的,那是伊格纳希卡送给俺的,他就是独眼谢苗的儿子。俺说的是小箱子底下那一个。院子里雪橇上的那一个,是俺跟米特罗凡一块儿拧下来的。”

“哪一个米特罗凡?”

“就是米特罗凡·彼得罗夫呗……难道您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子里编渔网,卖给地主老爷们。那种螺丝帽,他可要的多。编一个渔网,估摸着,总要用十来个……”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说:凡蓄意损坏铁道,致使铁路运输发生危险,而肇事者明知此种行为将造成不幸后果……听明白了吗?明知!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造成什么后果……当判处流放及苦役刑。”

“当然,您知道得多……俺们都是些无知无识的人……难道俺们能懂吗?”

“你全懂!你这是撒谎,装佯!”

“撒谎干啥?要是您不信,您就到村子里去打听好了……不用坠子只能钓着似鲌鱼。鲌鱼最差不过了,可是就连它,缺了坠子也还是钓不着。”

“你再讲一讲鲶鱼吧!”侦讯官微笑着说道。

“鲶鱼俺们那儿没有……俺们把没有坠子的钓丝漂在水面上,安上蝴蝶做饵,倒有大头来上钩,不过就连那样的事也少有。”

“好,你别说了……”

随后是沉默。丹尼斯站在那儿,不时换一只脚立定。他瞧着铺有绿呢面的桌子,使劲眨巴眼睛,好像他眼前看见的不是呢子,而是太阳。侦讯官很快地写着。

“俺该走了吧?”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我得把你看押起来,再送到监狱里去。”

丹尼斯不再眨巴眼睛,拧起浓眉,探问地瞧着那个文官。

“怎么会要俺去坐监狱?老爷!我可没有那个闲工夫,我得去赶集。叶戈尔欠着我三个卢布的腌猪油钱,我得跟他要……”

“别说了,不要碍我的事。”

“要俺坐监狱……要真是做了坏事,那就去吧,可是现在……啥缘故也没有……俺犯了啥王法?俺觉得,俺没偷过东西,也没打过人……要是您,老爷,疑心俺欠缴了税款,那您可别听信村长的话……您去问常任委员先生好了……他,那个村长,是个没有良心的人……”

“别说了!”

“俺本来就没说啥……”丹尼斯嘟哝说,“村长造了假账,这俺敢起誓……俺们是弟兄三个,那就是库兹马·格里戈里耶夫,叶戈尔·格里戈里耶夫,和俺丹尼斯·格里戈里耶夫……”

“你碍我的事……喂,谢苗!”侦讯官叫道,“把他押下去!”

“俺们是弟兄三个,”丹尼斯一面由两个强壮的兵押着,走出审讯室,一面嘟哝说,“弟兄不一定要替弟兄还钱……库兹马没给钱,那么你,丹尼斯就得承担……这也叫法官!俺们的东家是个将军,已经死了,祝他升天堂吧,要不然他就会给你们这些法官一点厉害看看……审案子要知道怎么个审法,不能胡来……哪怕用鞭子抽一顿也可以,只要有凭有据,打得不屈就成……”

                                                  1885年

注释

[1] 一种儿童游戏用具。

[2] 按迷信说法,魔鬼在人们打呵欠时进入口中,画十字是为了驱邪。

1.契诃夫说:“我善于长事短叙。”请从“长事”与“短叙”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叙事的对话性”是该小说的特色,这种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对庄稼汉穿着、外貌的描写,既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困窘的境况,又从侧面反映了审讯官与之不同的生活处境和居高临下的态度。

B. 小说多次写到审讯官与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杰尼斯的对话,但两人对话各自站的立场却完全不同,这就在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C. 小说写杰尼斯由“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到“使劲儿眨巴着眼睛”,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

D. 小说在作品中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同时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这与《变色龙》相似。

五、契诃夫凶犯》【答案】

1.①杰尼斯受审本身是有前因后果的“长事”。这一事情由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组成。

②作者只将事件集中在审判这一场景中进行“短叙”,将其他事件在审讯官和杰尼斯的审讯答辩中都交代出来。

③对“长事”进行“短叙”,着眼于叙述留有余地,使作品形成一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特色,能启发读者深思。

【解析】本题题干中有两个重点信息“长事”和“短叙”。“长事”是指小说内容,“短叙”是指表达方式。从内容上,杰尼斯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是“长事”。从表达方式上,文章将“长事”的内容集中在审讯官对杰尼斯的审讯过程中,是“短叙”。“长事”“短叙”综合运用,使作品含而不露,意蕴深刻。

2.①全篇几乎全为对话,由法院审讯官和农民杰尼斯的对话构成小说的主要内容。

②在对话中呈现人物的言行和心理,在个性化的人物对话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③在对话中呈现人物情感思想的冲突与对立,推动情节发展,蕴含小说主题。

【解析】全文主体是审讯官和杰尼斯的对话。从情节上,他们的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一步步展示了杰尼斯拧螺丝帽、被抓、送进法庭、判处坐牢等事件,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从人物上,通过对话,杰尼斯的性格逐一展现出来,和审讯官不能沟通的事实也表露得淋漓尽致。从主题上,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两个人有效的交流非常有限,对话中蕴含着人物思想情感的冲突与对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同阶层之间不可调和的隔膜和矛盾的问题的思考,明确了小说主题。

3.C【解析】C项,“较完整地描写了他对自己罪行认识的转变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面对审讯,杰尼斯的表现如下,“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杰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 杰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杰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杰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杰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从这些表现里,可以看出杰尼斯从始至终不认为自己犯了罪,除了这些表现,“我可以走了吗?”“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他说的这些话也可以看出杰尼斯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犯了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