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印:丁敬“陈氏可仪”,跟着名家学习汉白文印式章法的基本手段

 三个小布丁 2022-01-25
接着读“浙派”鼻祖丁敬大师的印。我们说过,那些宗师级的大篆刻家最值得反复研读。

(丁敬坐像)
丁敬大师在69岁那年,给自己的外甥陈鸿宾刻了一对儿白文印,一方印文“陈鸿宾印”,一方“陈氏可仪”。这是丁敬大师晚年的作品(大师享年71岁),是真正到了“人印俱老”境界的大神级作品。实际上,这种最普通的汉白文印式作品,才最见功力。我们就来结合大师的作品讨论一下创作汉白文印的基本手段。
我们只讨论其中的一方,就是这方“陈氏可仪”:

(丁敬的“陈氏可仪”及其边款)
这方印的边款简单,只说“砚林村叟为可仪贤甥制”,另一方印的边款长一些:“吾甥可仪,孝友敏练,能文而工书,与兄卫叔有难兄难弟之目,诚大邱门中昂昂千里之驹也,老夫每乐为之篆刻,不自知其眵之且倦矣,此名字两印尤合作。敬身叟记于砚林,时年六十又九,癸未二月望后二日。”
由此边款内容可知,此时的丁敬,已经目力、精力不及,这是他创作习惯积累出来的作品。
篆刻中汉四字白文印印式的创作,其样式来源于汉四字白文实用印章,其最大的印面特征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即,正方形的印面被划分成大小等同的四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小相等。如图:

(汉印实物:范昌私印)
印面被四个字均匀分布在印面上,创作者不考虑每个字的繁密和简单,都安排在相等的印面面积之内:

(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的汉白文印章法特征)
如上图所示,汉白文四字印,不会因为1号位的“大”字字形简单而缩小占地面积,也不会因为2号位的“医”字的字形繁密而增大占地面积。四个字在印面上的地位等同,平正均匀,所以汉白文四字印的气息就是“平正安稳”,因为它平均,对等。
但是汉字毕竟起源于象形和会意文字,因此,它必然有疏密的差异,为了满足这种差异,汉人在印面的章法处理上,偶然也会创造出不同的章法审美样式,比如:

(不同的章法样式)
第一方,牛胜之印,因为“胜”字字形繁密,因此,工匠们将“印”字拉长,形成了“对角呼应”的章法;第二方,周君严印,因为“严”字字形繁密,匠人单独放大了它的占地面积,让它占去了部分“君”的面积,形成“三疏一密”的章法。
这些章法类型为后世的艺术家“推而广之”,比如丁敬的这方印:
如果我们把均分印面的水平均分线与垂直均分线标示出来,就会发现,丁敬大师在这方印的章法方面,做了这样的处理:

(十字均分线)
“陈”与“仪”两个字形繁密左右结构的字,被处理放在对角位置,这是主动处理的结果,因为字序采用了“回文”字序,用的是“1342”的字序,其目的就是为了造成对角呼应的明显章法,两个字形繁密左右结构的字,都侵占了其他二个独体结构字形简单的字的均分位置:“陈”字不仅占据了同侧“氏”的位置,还向横向异侧的“可”字借位,而“仪”字不仅占去了上部“可”的位置,还向横向异侧的“氏”字借位,这实际上达成了印面左右、上下的对等平称衡。

(明确的有规律的对角呼应)
汉印的均分印面,任疏任密是匠人们创造的安稳平正的“静态”章法美;篆刻家们创作的这种在“变化”中求得印面的“对角呼应”与“比重平衡”的章法,是“动态”章法之美。这是实用印章与篆刻作品的分界。
艺术是求“变化”的,不论是线条,还是字形,亦或章法,“变化”是艺术的最高级形式,篆刻艺术家们的创作“变化”的过程,它从来就不是把文字刻得均匀、整齐,而是发现创作的文字素材的字形差异(这种差异天然存在),并加以好好利用,创造“变化”。使之满足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人的视觉心理,天然对有规律的图形或者有某种规律的图形、线条有审美满足感,比如整齐的队列、树木、排好的事物(当然也不排除人们对于野性的、凌乱的、乱头粗服、野山荒原之美的渴望,只不过,那属于另一类审美类型了)
丁敬直到目眵、神倦,依然能刻出这种精美至极,妙到毫颠的作品,这是因为他对基础篆刻技法的熟知、熟习的原因,实际上,所有的篆刻大师,都是由这些简单的篆刻手段点滴积累、堆积而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