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突发性耳聋。 先给大家讲一个医案。 有一个55岁姓赵的男子。 一个礼拜前,不知道什么原因,两只耳朵就听不见声音了,一点都听不见。 之前没有耳鸣史,家里头的亲戚也没有耳聋病史。 走了不少医院,没有得到确切解释。大夫诊断结果是“突发性耳聋”。 几经权衡,决定看中医。 看的是当时安徽的中医临床家,胡翘武。 胡老先生,生于1915年,幼年开始学医,16岁拜师,21岁悬壶济世。 刻诊,脉象沉迟,舌淡润,苔薄白。身材清瘦,乏力,面色晦暗,头晕,少神,小便清长。 胡翘武老前辈发他身体略有蜷缩之意,于是问是不是怕冷。 患者点头称是,最近这段确实畏寒怕冷。 这时候,胡师书方一首。 配伍:制附片(先煎),细辛,蝉衣,炮甲,甘草各6克,麻黄3克,香附,石菖蒲,羌活,当归各10克,川芎30克。 一共开了5剂。 结果患者用药后,两只耳朵逐渐就听到声音了。音量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身体怕冷,头晕的感觉也开始减轻。 这时效不更方,继续投用5剂,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骨脂15克。 5剂喝完,诸证悉平,生活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胡翘武先生早年的一张医案,就诊时间是1991年。 患者的问题就在于阳虚外感。 患者耳鸣,同时身体畏寒怕冷。 患者在耳聋的同时,外感风寒,他感冒了。 感冒对一般人来说,没什么大不了。 患者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素体阳虚。平时身体清瘦,发病时小便清长,乏力少神,面色无华。说明阳虚之体,也就是肾阳不足。 从外面来的寒邪,看准了弱点,寒邪长驱直入,同时直接伤及肾阳。肾开窍于耳。肾阳本来就不足,再被寒邪所郁闭,耳窍得不到阳气的濡养,导致听力下降。中医的行业术语讲,这个过程就是太少两感。 这个时候就要散寒,温补肾阳,启动一身的阳气,从而把耳窍“冲开”。 胡翘武老前辈当时用的配伍里,制附片,麻黄,细辛,是经方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组合。 这张方子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治疗素体阳虚、外感风寒的方子。因为外感风寒,导致发热、畏寒怕冷。因为阳虚,同时肾阳又为寒邪所伤,导致神疲、脉象沉微。 这时候就用麻黄,可以散寒解表,驱散外头的寒气。用附子可以温助肾阳,启动阳气之源,从而将寒邪由内而外地赶出去。细辛能帮助麻黄驱散外头的寒邪,还能帮附子振奋肾阳。三味药组合就成了一张“启动阳气”的方子。 光这些还不够,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香附、石菖蒲、川芎、蝉衣、炮甲、羌活和当归。可以行气、活血、开窍,帮助把耳内郁闭的气机打开。 通过这样的调治,阳气被催发启动,郁闭于内外的寒邪被驱散,耳朵自然就好使了。 突发性耳聋证属阳虚外感的有很多。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一些身体虚弱的老人,在外感寒邪后,确实存在着听力下降,甚至听力丧失的可能。中医看可能考虑太少两感。素体阳虚的人,一定要在今后这个季节里,注意保暖,防止受寒。 到底是不是阳虚外感、太少两感,必须结合舌脉等综合因素来判定,不能轻易下结论,不可以轻易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的方药(更何况其中的附子有毒)。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