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南边陲到世界中央:这件事,他奋斗30年!

 闲云野鹤qpab3u 2022-01-26

丰林——中国人造板行业领军民营企业。它的“70后”创始人刘一川,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危机下,又一次回到了董事长的位子上。

而贯穿他30年奋斗史的,始终是两个字:创新。

以下,Enjoy:

曹顺妮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不创新等于死

不断提高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稀缺性,是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不二选择。

——刘一川,2010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阻断了正常的生产,丰林五个工厂全部停产。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灾难,作为制造业企业的丰林集团,遭遇到30年来最大危机。

此次危机的特点是:人员流动受阻,出口市场突然消失,需求锐减,一季度全集团的五个工厂全部遭遇销售骤减,产品暴库,被迫减产、停产,第一次陷入全集团整体亏损的困境。”

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滞留在香港的刘一川,听到企业传来的坏消息后,不断给团队打气。

他说,丰林能在2015年前后的行业洗牌中独善其身,能扛过2019年的经济下行,打了无数硬仗的丰林人一定也会熬过突发的疫情,胜利属于有韧性战斗力的人。

2020年5月,丰林全集团扭亏为盈,6月,五个工厂重新回到销大于产的状态,在人造板行业中率先复苏。

为什么丰林能很快从困境中脱身?

竞争力。

研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的西蒙教授认为,迎接世界不断增加的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强大的竞争力,而这个竞争力,是靠深入而持久的内部努力获得的。

“隐形冠军偏向内部解决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刻、更普遍的事实:竞争中所必需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只能在企业内部完成。在公开市场上能买到的一切,别的公司同样可以买到,因此这样的东西不是唯一的。

这种看法说明了为什么许多隐形冠军不限于仅仅生产价值链中的最终产品,而是深入到价值链的上一级或者前几级。于是,它们在创建独特性的过程中,自己生产机器、工具或中间材料,从而最终实现了其最终产品的优越性。”

企业只有在内部不断依靠创新形成竞争力,才具备抗风险能力。

2008年国内人造板行业再次掀起价格战,坚持价值战的刘一川认为,企业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基于创新带来的稀缺价值,这是民营企业活下去的出路:

我们无法选择或者改变外部市场环境,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这个地球,只能面对现实,做好当下的自己……

危机首先淘汰的是弱者,危机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强者是机会。

不断提高企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稀缺性,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之选。

在开放的市场中,每个人都可以进入,也可能被淘汰出局。

早期的高额利润会吸引很多的竞争者加入,造成原料成本上升、人工费用增加、供应增加、售价下降,会很快吸干原有的利润。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完善自我、打造品牌,使之成为稀缺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多年来,丰林一直在走这样的路。

02

活下去的手段

创新,是丰林一次次从危机中生存下来的手段。

“不创新等于死”这句话,并非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逼迫下,刘一川才讲出来的。

创业之初,1995年下半年,丰林的人造板还没生产出来,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人造板滞销情况。也就是说,在产品上市前,市场就在逼着丰林使出绝招。

那一年,刘一川说了这样的话:

可以预计,当我们投产时,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为了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有绝招,出其不意才能制胜。绝招是什么呢?

一是有最好、最稳定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创名牌;

二是努力降低成本,在必然出现的价格竞争中胜出;

三是开发有特殊用途的新品种,通过深加工发展下游产品,增加附加值。

要实现以上三个绝招儿,我们需要保持最好的设备运行状况,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工艺纪律和质量保证措施,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自觉习惯……

靠一流质量和规模优势,我们以国内任何一家工厂都不可能有的质量和成本优势,参与一场不可避免的价格竞争,无论市场怎样变化,我们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的竞争,根本上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回击价格战的方式之一是降低成本,但不能和低价产品一样“偷工减料”。早期人造板行业设备故障率高,一年因故障停机就要损失几百万元。

刘一川学机械出身,他让团队从设备效率入手,1996年第一块人造板下线3年后,设备停机率从20%多下降到2%,成本从每立方米1700元降到1100元。

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轮价格战中,靠稳定的开机率实现了成本的降低,丰林活下来了。

不要以为开机率是个小事,人造板在国内快速发展了30年,到今天,很多民营企业仍然保证不了开机率,故障停机时有发生。

围绕成本这本账,1999年刘一川提出:

一方面,用技术创新降低成本—降低单位能耗,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提高自动化水平,减员增效;

另一方面,更要思考如何用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在价值上动脑筋,让丰林躲开了低价板材的同质化竞争,瞄准个性化专业产品,例如具有防火功能的新型贴面板、船用专用板……为新的增长点储备技术。

创业前期的丰林采取的是“不露脸”静悄悄的发展战略,个性化产品研发从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拥有专利的阻燃板被用于游泳馆等几个场馆,同行才发现,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憋大招儿。

2008年,虽然丰林能把阻燃板这类高端板材安装进奥运场馆,但仍要面对残酷的高成本难题:油价翻番,电价上调,煤价、运输、化工原料、石蜡、尿素、木柴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价格平均上涨近30%,导致每立方米板材成本上升200元……

雪上加霜的是,中纤板等中低端板材产能过剩,竞争对手采取了自杀式倾销,市场一片混乱,丰林的整体盈利水平也因此出现下滑。

刘一川意识到经济寒冬就要来了,他从国内资源短缺角度出发,向公司发出了准备过冬的警示:

宏观经济的冬天虽然尚未到来,但我们要做好过冬准备。丰林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03

细微中嗅危机

刘一川从创新、节能减排等角度提出了四条过冬建议。无独有偶,2007年11月,曹德旺在公司内部杂志《福耀人》总裁寄语一栏,以《一叶知秋》一文,同样提出四条过冬指南。

对比当年从未谋面的两位企业家给各自企业设计的“过冬”方案,能看出某些共通的东西。

刘一川、曹德旺这一代实业家对经济趋势的感知力,在不同空间,却能近乎一致——从自身入手,创新、反对浪费、优化管理,刘一川连一滴水都要计较,曹德旺能从工厂卫生间提供的卷纸察觉到浪费……

这些明察秋毫的举动很容易被人嗤之以鼻,认为是小题大做。

其实,把资源不当回事的人,内心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反倒会升起“投机”的贪念。

刘一川这代实业家的创新驱动力基于一个共同意识——危机意识,即资源短缺的危机、活下去的危机……

骨子里有危机意识,才会把创新作为企业活下去的手段,让企业躲过一次次灾难。

为什么“70后”这代企业家对资源短缺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呢?

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他们年轻时经历过吃不上饭的苦日子。活下去的危机意识,成了他们一生的烙印。

因此,你会发现,他们大都谨小慎微,想尽一切办法创新求存——在工业上用技术实现资源的节约,这是他们眼中工业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甚至应该成为国家战略。

中国28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让全世界注目的成就,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

传统粗放式发展走下去是要栽跟头的,所以,要将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高度。

关于作者:曹顺妮,长期致力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工匠精神”理论体系的实践者、传播者,《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入选2016年中国好书,《工匠精神:精造企业崛起》入选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原创首发,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人为本:中国制造下半场全球突围的密钥》。转载请添加身边君微信(shenbianjun),并备注“转载+公号名称”,谢谢。

—— END ——

【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